第210章 夏邦的藩屬次路
……
炎國是有與旌旗相關的禮法律例的。
封建帝製,皇帝是核心。
禮法律例,自然都是為皇權服務的。
為了彰顯皇權,自然就設計出了一些旗幟來。
就炎國來說,就有太常旗、太極旗、卍字旗。
太常旗是自古相傳的象征天子、皇帝的旗幟,以日月星、北鬥七星、十二旒龍紋為構成。
天有三寶日月星,又稱三辰,日月星象征著天。
古人認為北鬥運於中央,北鬥變化,則天地變化,四季節氣運轉。象征著至高權力!
十二旒,旒是身份地位象征,秦朝以前,天子九旒,為最高。始皇帝一統神州之後,以為功蓋三皇五帝,九旒配不上自己了,於是搞起了十二旒。
龍的起源寓意,則比較多。
一說為上古神獸,天之四靈之一(神龍、白虎、朱雀、玄武),天降輔助天子,所以有真龍天子的說法。
一說為虛造圖騰,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在遠古時代,人以群分,結成部落,部落各有圖騰,曠日持久的互相聯合、兼並中,逐步的混同為一,於是各取圖騰之部分,創造出龍。主體蛇身,即伏羲部落。這樣做是為了促進團結、穩固共主身份地位。
一說取於天象,由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象其形,於是構造出龍紋、龍字。
上古聖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觀察天文地理世間萬物運轉變化的道理,掌握了天地萬物變化之機要。
掌握了這些知識,於是才能執天之行。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如今這人人皆知的道理,並非從來就知道的,也是從無知到認知的。
上古之時,人們本來是不懂的耕種這道理的。——經濟情況,處於采摘、漁獵文明時期。
直到聖人掌握了這些知識,這才逐步推廣,人們才發揮主觀能動性,按照規律,去耕種畜牧,突破原始的采摘漁獵文明,文明得以晉升!
對這些知識的掌握,起於伏羲時代,盛於神農時代。
上古有三皇,功績最高,曠耀萬古,分別是:天皇燧人、地皇伏羲、人皇神農。這三皇,又被稱為燧皇、羲皇、農皇。
燧皇之功,重在發明了人工生火之法。
火本為天雷擊發、火山噴發才有,是天地之力!人能造火,是人掌握了天之力,故而被奉為天皇。
人工生火之法推行普及,使人得以熟食,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並能驅趕野獸,使人族的安全、壽命、繁衍得到了質的飛躍。功德無量。
羲皇之功,多不勝數,比如造漁網,使捕魚效率提升了,而其最大之功,在定天文曆法,為後世發展農耕,奠定了基礎。也是功德無量。
人皇功績也極多,出名便有神農嚐百草、口口相傳下神農本草經。但是他的最大功績,乃在於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領導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使得人族文明,從采摘漁獵晉升到耕種畜牧!食物的大量充盈,促進了人類的繁衍生息,自然也是功德無量!
而在這文明晉升中,蒼龍星象就是極重要的“參照物”,天文官看星象以知時節,知道處於什麽時節,以準備農耕。
象蒼龍星象之形,而造龍紋、龍字,龍也就在夏邦文明中,蘊含了極其特殊的地位。
乃至於太常旗中,也有龍紋元素。
太常旗這些元素具備。且又有專門的獨立的三辰旗、紅日旗、白月旗、北鬥旗、十二旒龍旗。
太極旗,太極是玄門道教標識。卍字旗,卍字是釋門的標識。皇帝統治天下,集世俗權柄及神權於一身,教門也得向他低頭,尊奉他為主!
這些旗幟,說到底都是皇權象征,而不是象征國家的。
除了這些旗幟外,還有用於軍事的令旗等。
民間商家也孕育出了代表自家的標識、旗幟,但是相關律法空缺。
與西洋夷國貿易,他們的船隻到來,安插有國旗。
蠻夷有,我夏邦竟然沒有,這實在是不成體統!於是,便有官民,發明出了非正式的國旗,譬如炎國,就弄出了個紅底黑字,中間一個炎字。
劉玄提出弄個象征炎國的旗幟、徽章,也不是自己憑空想出來的,而是早已經有這樣的需求的,隻是一直沒人提到朝廷、內閣來,定出個正式的來。
高潔、曹琳等人都沒想到這事,暗道:[陛下把這事提起來,很顯然,興許心裏已經有了定計了啊!]
高潔明白,皇帝提起這事,不是讓自己去設計國旗,而是已經有了腹稿,便恭敬的詢問道:“是臣等疏忽了,敢問陛下,可是已經有了計較?”
劉玄道:“朕的確有些想法,隻是舉棋不定,還沒有定策。”
便和他們略微說了這事。
那個非正式的國旗,太那啥了,不成樣子。
太常旗是最尊貴的旗幟,意在從中取元素,以定國旗。
但是,那些元素都是與皇帝皇權呼應的,於百姓來說,有什麽代入感?沒有代入感,又怎麽有認可?
至於太極、卍字,一教之標,豈能做為國標?
劉玄的心裏,比較傾向於龍紋。
龍既有象征皇帝皇權的意思,又有大團結的意思,這是很好的。
隻是,龍紋過於複雜,設計到國徽中可以,國旗中卻不大合適。
若蒙學先生教學童畫國旗,國旗裏要是有個龍紋,那還不麻煩死?
劉玄平心而論,推己及人,要是自己畫的話,絕壁會蛋痛的要罵娘!
而且想到龍紋國旗,便會想到前世的清國,弄了個什麽黃底藍龍戲紅珠,結果24年就亡國了,膈應呀!
究竟要弄成什麽樣,他自己也不清楚。
於是,隻把心底的一些概念、要求說了,便把此事丟給了內閣,讓他們去傷腦筋吧!
概念要求:旗幟為長方形,要紅色,一來國號炎,便有赤之意,赤色即紅色;二來紅色如同鮮血,太祖起義,義軍死傷無數、吳齊晉秦地抵禦蠻夷,與之鬥爭,也死傷了無數人,也是對他們的祭奠,勿忘英烈,不能忘本!
底色調是定下了的。
其餘的紋樣,卻是沒有定論。
內閣把這件事記下。
內政諸多事務都定了調子,時間已經到了中午,不早了。
劉玄留了他們在宮裏,共進了午膳。
休息後,下午又繼續,議論對外事務。
夏邦祖地十五路,如今炎國已經占了十一路,餘下四路現在屬於楚蜀,吞並這四路,這屬於內政。
在對外上,又有區分,大體兩種,其一為傳統周邊,其二為海外洋夷。
傳統周邊上,又有區別。一種是友好的;一種是敵對的。
友好的,有兩國,一為雲巔國、一為冥黎國,
這兩國,都與炎國-嶺南西路相鄰,雲巔國在嶺南西路的西麵、冥黎國在西北方向。與炎國隔著千山萬水。
這兩國內,缺少平原,崇山峻嶺,可謂山巔之國。地形複雜,易守難攻。攻打下來了,也難以長久占據。
夏邦史上,秦皇漢武都曾去征伐這兩國,建立郡縣,但是都無法長久統治。——軍事上,難以徹底消滅抵抗勢力;為了鎮壓剿滅叛逆,就得布以重兵。可當地經濟條件落後,糧餉缺乏。就食敵方,激增矛盾,更難征服,運輸糧餉去,或翻山越嶺、或開山挖河,成本巨大!
雖在名義上開疆擴土,很是威猛霸氣,但是細算起來,得不償失。
到後來,王朝也就不急著去征伐了,采取了羈縻之策控製。表麵上,雙方維持了宗藩關係,承認了對方的獨立性,冊封其國主為王。實際上,利用其內部各勢力之間的矛盾,挑撥離間,互相製衡。如此控製,成本低,又保持了在當地的影響力!
與他們的宗藩關係,也比較特殊,他們在名義上也是被劃入建製,改國為路,稱為雲巔路、冥黎路。
雖名義上劃入了神州路製,但是實際上是國中之國。
這兩國經濟落後,人口稀少。內部勢力林立,多山地形成了各方勢力保持自己存在的有利條件。外部勢力難以征服他們,他們內部也難以完成大一統。
神州王朝一般扶持其內部弱勢勢力,推為其共主、國主,這樣的國主要坐穩位置,必得依賴神州王朝。
前朝崩裂,無暇顧及他們,其國主失卻依靠,野心家伺機而動,各方勢力爭霸。一團混亂,陷入內鬥。
當前周邊與炎國為敵的,便是被驅逐出神州的那三個蠻夷勢力,他們見機不妙,丟盔棄甲,溜出神州,回其老家了。
當神州王朝強盛之時,周邊蠻夷小國,都會害怕,以依附,為藩屬國,求得安全。
這藩屬國,便也一如雲巔、冥黎一樣,劃入神州路製,於是神州在祖地十五路外,又有增添的次路。
蠻齊國主溜回東北老家,其老家在[渝凜防線]以北,出於白山黑水之間,其地頗大,被劃分成了三路。當地在五六百年前出過一個強人,一統諸部,建立婁國。婁國盛極之時,東吞漠東、漠南蠻夷諸部,南下侵略神州王朝,奪得半壁江山,成就霸業一百多年。
然而,盛極必衰,王朝興亡更迭。後來,神州又逆襲了回來,大婁吞下的地盤,又給吐了回來,就像今找的蠻齊一樣,灰溜溜的又逃回白山黑水祖地了。
後來,婁國又求依附神州王朝,成為藩屬國。
神州王朝答應了,重劃三路,名字改成了婁南路、婁中路、婁北路。
但是,沒過多久,婁國內亂,就滅亡,從曆史的大舞台上退出了。
婁南路、婁中路、婁北路,這名字倒是留存了下來,成為了他在曆史中的痕跡。
三婁之地,白山黑水,也極難征服。
那地方,冬天奇寒徹骨,外麵撒尿都會凍住,南麵的夏民,處於不同的氣候區域,相對溫暖,在那鬼地方,難以適應。
那裏偏偏又物產豐富,所謂[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這本能提供食物,就食地方,有利於統治的。
可是,當地蠻夷更熟悉地形啊!
更要命的是,這樣豐富的物產,對敵我是公平的。
你派大軍去三婁之地,蠻夷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逃,躲入深山老林,反正物產豐富,也不愁沒吃的。吃飽喝足,時不時就來侵襲一下,戰果積少成多,令人防不勝防、煩不勝煩。
蠻夷這樣的打發,頗有些敵後遊擊的味道。
這樣戰法下,還想強行占領地方,隻能說難難難!
雲巔、冥黎、三婁這樣的地方,就猶如“帝國墳場”,想插進去裝逼,最後隻能被耗死!
而這三個地方,其內部經濟形式,也不一樣。
三婁之地由於物產豐富,文明進程緩慢,還處於漁獵狀態,大約不過二三十萬人口。
那裏土地肥沃,是可以農耕的。
但是,要把習慣於漁獵的人,弄去農耕,不說技術會不會的問題,就是會,人家也難願意啊!
因為,到處都是吃的,直接抓來就能吃了,為啥要費心費力的去耕種呢?
主觀上就缺少那動力!
這樣的地方,要想文明躍升,要麽建立一個極權官府,把人給強行控製住,然後逼迫他們去學去耕種!要麽慢慢的等待,等人口繁衍,直到爆表——大自然提供的食物,不足以供應人口所需了,——這樣,才會倒逼他不得不進步!
其實還有辦法,就是從外移民,使人口迅速暴漲!但是,蠻夷將那地方視為自己的祖地,豈容外人進入?
雲巔、冥黎的經濟狀態,則相對進步,各有大約五六十萬人。其經濟處於封建領主製階段。
土地屬於領主。
農民要活,要吃的,據必需求領主給地自己種,因為,不得不淪為農奴!
領主把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自營地、一部分為份地。
份地給農奴耕種,收成屬於農奴自己,用於養家糊口。
自營地屬於領主,雖然名為自營,但並不是領主自己去種,而是由農奴去種,一定的份地對應著一定的自營地。
自營地的產出,則完全的屬於領主。
這種耕作製度,類似於夏邦很久很久以前的井田製。
在這樣的製度下,對耕種自營地是沒有積極性的。更沒有積極性去努力提高生產力、生產效率。
是以,耕作技術被卡死,十分落後。
由於技術落後,畝產便又極低。
由於耕地稀缺,這裏的“井田製”,又與夏邦的大不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