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一場玩笑殺身禍:染指於鼎 (魯宣公四年 前605年 春秋第一百一十八年)
染指於鼎
楚莊王問鼎之後,就出兵征伐鄭國去,為了再次能夠拉回鄭國這個盟邦。
這一年,鄭國的鄭穆公死亡了,他就是當年的那個公子蘭,在晉國寄人籬下後被推選為國君的人。
鄭穆公的兒子公子夷,繼承了鄭國君位,史稱:鄭靈公。
鄭穆公的突然死亡,也打了楚國一個措手不及。按照當時古代人的觀念,趁著人家國喪期間征伐人家,這是很不道德的行為,不過,到了春秋後期就不這樣了,因為道德淪喪,什麽死不死人的,正好趁機幹死你。然而在春秋前期和中期,諸侯們還是很遵守這個規矩的,古代人有時是很文明的。
所以,楚國不能趁著鄭國在國喪期間征伐人家,楚國當時不是後來人們認為那樣,不講道理,大家都在江湖上混,做大哥也要講道理,否則誰跟你,這就是:盜亦有道。
於是,楚莊王就撤兵回國,等待人家國喪時間過去再說。
第二年的夏天,楚莊王為了慶賀鄭國公子夷的繼位,楚國送給鄭靈公一隻黿(淡水鱉中體形最大的一種),算是慶賀鄭國新君繼位的表示。
就是這個禮物送給鄭國,引出了一樁血案。
鄭國有一個大夫叫公子宋,字子公。
這個公子宋可是個鄭國的美食家,經常品嚐各種美味,在鄭國非常有名,因此大家都知道他嘴饞的這個愛好。
鄭靈公得到了楚國的這隻大黿,感到很新奇,這可是高級補品,據說有壯陽的神效,所以就安排了高級廚師,又是洗,又是醃,精心進行烹製,準備品嚐一下。恰巧,就在烹製的時候,這個公子宋和公子歸生,這天要覲見鄭靈公,匯報工作,順便商量一下國家的大事。
兩人再前往鄭國王宮的路上,公子宋的食指突然抖動了起來,他便讓子家(公子歸生)看自己抖動的食指,很神秘的說:
“我的食指一旦動起來,定能嚐到新奇的美味!這就是我作為美食家的特異功能。”
公子歸生一聽,這都是什麽說法,一點也沒有科學道理,當場哈哈大笑,就說這是公子宋在忽悠他,什麽特異功能,都是胡說八道,肯定是昨天幹活多了,手指的神經抽筋了,今天來忽悠自己,就哈哈大笑的不相信他的話。
等兩人一路說笑進到王宮來後,還真看見有宰夫,正在宰殺黿,大鍋都準備好了,熱水騰騰,一派即將烹飪的樣子,公子宋得意地看著公子歸生說:
“怎樣,我厲害吧,不是忽悠你吧,這就是一個美食家的感覺。”
公子歸生也佩服的五體投地,連聲讚歎,哈哈大笑說:
“有趣,有趣。”
兩個人有說有笑的來到了鄭靈公麵前。
鄭靈公見狀,問他們因何故而笑。
於是,子家(公子歸生)就把路上公子宋手指抖動,以及預言能吃到美味之事,一一告訴了鄭靈公。鄭靈公聞言,並沒有說什麽,他也是年輕人,根本就不信這些說法,但心裏暗想:
這都是湊巧的事情,讓這個公子宋一忽悠,好像成了真事,什麽手指抖動,什麽預料準確,都是碰巧罷了,既然你這樣忽悠,我今天偏偏就不讓你嚐到美味,在看看你怎麽解釋,怎麽忽悠別人。
這都是年輕人之間的好勝心而已,沒有別的意思。鄭靈公也算是一個惡作劇的心態吧。
等到這個黿羹熬好後,簡直就是香氣四溢,鄭靈公就當場召集公卿大夫前來,一起將黿羹,分賜給各位品嚐。
鄭靈公故意也將公子宋安排在被召集的公卿大夫之列,但鄭靈公唯獨沒有將黿羹賜給他,看看他怎麽說,饞死他。
大家也聽說了這個事情,端著分到的黿羹,並不急於馬上吃完,而是故意紛紛的讚美黿羹的鮮美,有的願意惡作劇的大臣,還特意的在公子宋麵前,大聲的喝湯,聲音“哧溜——,哧溜——”,然後再看看公子宋的表情,在上麵坐著的鄭靈公,也是微笑的看著這一切。
顯然,鄭靈公是在存心戲弄一下這位喜歡賣弄、“未卜先知“的公子哥,以嘲笑公子宋食指抖動的所謂占卜之術。
看著大家津津有味地吃著黿羹,美食家公子宋窘迫不堪,怒不可遏,這是要饞死他,作為一個美食家來說,這簡直就是最大的侮辱,所以在公子宋來說,鄭靈公不讓他喝湯,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這不是一碗湯的事情。
所以說,玩笑,有時候要場合適當,要適可而止。
想到這裏,公子宋馬上走到熬黿羹的鼎前,突然伸手,用手指蘸著大鼎內的黿羹,放在嘴中吸吮著,然後招呼也不打,就拂袖而去。
公子宋的意思就是:你不給我吃,我也能吃,用指頭蘸了蘸,就等於是吃了,你能怎樣?《左傳》記載:子公怒,染指於鼎,嚐之而出。這就是“染指於鼎”成語的來源。
公子宋的這個舉動,卻惹惱了鄭靈公。
原本就是一個玩笑,竟然演變成這個樣子,眼見公子宋如此不知趣,對自己嚴重的蔑視和無禮,這已經不是美食的事情了,鄭靈公暗下決心,非殺掉目無君主的公子宋不可。
誰知到,公子宋也很生氣,雖然掙回來一點麵子,但是這個羞辱的心情無法平複,所以,公子宋卻搶先找到子家,準備密謀殺死鄭靈公。
你看本來是一件好事,就是一個玩笑,竟然導致兩人之間產生了殺死對方的心態,要是楚莊王知道這個情況,不知道作何感想。
子家當然不答應公子宋的要求了,就勸阻說:
“就是牲畜老了,也不能輕易殺掉,何況國君呢。你就別生氣了,不就是一場玩笑嗎。”
於是,公子宋當場就火了,他能夠找子家來商量這個事情,其實就是把子家作為自己的鐵哥們了,否則誰敢和外人商量殺害國君的事情,但是話已經說出了口,入了你子家的耳朵,事情就不能這樣算完,否則自己就會招致殺身大禍。
所以,現在又很多的警語說: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看的事,不看;不該聽的言,不聽。這都是古人留下的經驗和教訓。
為了,逼迫子家和自己同謀,於是,公子宋就開始誣陷子家,說子家和公子宋是好朋友,鐵哥們,見到了那天“染指於鼎”的事情後,自己很生氣,準備代替公子宋殺死國君。
這簡直是太無厘頭了,子家也真暈了,公子宋這是要搞死自己的節奏,現在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個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無奈,“子家懼而從之“。
這年夏天,鄭靈公被殺,公子宋以此報了未賜嚐黿羹之仇,都是一場玩笑惹的禍。
鄭靈公因食黿羹的小事與大夫公子宋鬥氣,最後被殺身亡。
子家,因為不能及時製止公子宋的弑君之舉,屬於“仁而不武“,背上弑君惡名。後來,此事被濃縮為成語“染指於鼎“,告誡後人不可隨意沾取非分利益。雖舌尖之欲,放縱它,也會釀就殺身之禍!
鄭國人一看鄭靈公這個短命鬼,上任剛一年,就死了,沒辦法,就想擁立鄭靈公的親弟弟公子子良為國君。但是子良一看,當國君簡直的高危職業,卻推辭說:
“論賢能,我又很大的缺陷;論年齡,我不如公子堅年長。”
於是,鄭國人就擁立了公子堅為國君,這就是:鄭襄公。
鄭襄公上位後,就準備把執政的隱患,即鄭穆公的後代們驅逐出鄭國,準備隻留下讓位給他的子良,但是子良堅決的不同意,提出來:要驅逐就都驅逐,否則堅決不留下來。
沒辦法,鄭襄公的君位是人家子良讓給他的,所以事情也不能做的太絕了,於是,鄭穆公的後代就都留了下來,封為了大夫。
這就是,因為玩笑而生出的一場殺戮。
所以說,我們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一時的快樂,而不顧及他人的麵子,不要因為自己地位高於別人,就什麽也不顧及,這是曆史的教訓。
這個事件發生後的七年後。
魯宣公十年,鄭國的公子歸父去世了。
但是鄭國人為了清算他參與殺害鄭靈公的事情,把公子歸父的棺木給直接撬開,挫骨揚灰了,他的家族也被鄭國所驅逐了。
直到此時鄭國人才把開始給鄭靈公的諡號“幽”,改成了諡號為“靈”,正式稱為了“鄭靈公”。要不,在春秋的曆史上,早就會有一個鄭幽公,而不是到了戰國時期,才有的那個鄭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