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捧著左傳品春秋> 第145章 楚王好學問鼎 (魯宣公三年 公元前606年 春秋第一百一十七年)

第145章 楚王好學問鼎 (魯宣公三年 公元前606年 春秋第一百一十七年)

  這是《左傳》中和“鼎”有關係的故事中,所涉及楚國的故事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楚國的“問鼎中原”,接著才是鄭國的“染指於鼎”。


  還是先說第一個最著名的吧。


  問鼎中原

  楚莊王禦駕親征的第一場生死之戰,就是和戎人、夷人等開戰的戰鬥,也是在楚國危急時候的內亂。


  所以,楚莊王恨死這些叛亂的戎狄了,狠狠的教訓了他們一番。


  平定了楚國後方和周圍的那些附庸國家後,楚莊王的眼光當然要和爺爺和爸爸的眼光一致,那就是中原爭霸。


  此時,在晉國搞的“新城之盟”後,以晉國為首的中原諸侯集團,形成一個巨大的屏障,阻擋著楚國進入中原的步伐,楚國隻有打開一個缺口,才能有繼續與中原爭霸的可能性,這個缺口就是擺在楚國麵前的:鄭國。


  鄭國開始倒黴了。


  另外,現在對於楚莊王來說,確實有一個十分難得的好機會,因為周王朝的周天子死了。


  魯宣公二年,冬天,十月初六,周天子周匡王逝世了,那個時候叫做“崩”,周天子崩了。恰好,這一年,正是鄭國代表楚國集團與宋國代表的晉國集團,麵對麵發生激烈戰鬥的時候,鄭國勝利了,在宋國華元的“一碗羊肉湯”幫助下,鄭國取得了對抗宋國“零傷亡”的巨大勝利。


  楚國打開的這個鄭國缺口,暫時在中原的勢力範圍下,開始得到初步的穩固。


  楚國的形式一片大好。


  晉國的晉靈公突然的意外死亡(趙穿弑君),也是錦上添花。


  魯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周王室安葬周匡王。


  同時,鄭國的鄭穆公蘭死了,那個時候諸侯死亡叫做“卒”,鄭穆公卒了,加上楚國目前也是新君繼位,國內叛亂,鄭國在中原諸侯,以及惡劣的國際局勢下,鄭國和晉國講和了。


  楚國麵臨著北上重新打開局麵的新需求。


  老的周天子死了,新的周天子就要上台。


  這可是一個和周王朝搞好關係的絕佳機會,以前齊國和晉國稱霸,都是在周王室天子繼承交接,或者發生動亂的時候,毅然出兵輔佐周天子,而得到了周王室的認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霸主的地位。既然,先人們已經形成了這樣一個固定的模式。


  現在,楚國北上,預想再次去破壞和瓦解中原諸侯大聯盟抗楚的這個模式,隻能是等著敵人再犯錯,或者等著更換周老大的機會了,這兩情況,對於楚國來說都是機遇了。


  所以,周天子崩了,這樣的機會就來了,就不能放棄,這就是抓住機遇。


  在當時那個年代裏麵,常年受到“戎、狄、蠻、夷”騷擾的不光是楚國,連那些中原的齊國、晉國、秦國、魯國、衛國也都是常年受害的國家,甚至於連周天子的采邑成周地區,也是常年受到戎狄的侵害和騷擾,周王室從西周演變成東周,就是因為戎狄入侵了西周的鎬京,才導致的西周滅亡,東遷到洛邑,成為了東周,也就是現在的春秋。


  周天子的死亡,諸侯們表示心意,這對於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晉國,要趁著這個機會想鞏固自己的中原聯盟,繼續擔任霸主的位置。


  戎狄之人,想趁著這個機會,偷雞摸狗,搞點利益最大化的軍事搶劫行動。


  楚國,欲趁著這個機會,進軍中原,並於周王室搞好關係。


  此時,在安葬周匡王的時候,在新周天子繼位的同時,在自己的小弟鄭國,因發生動亂又被晉國拉過去的時候,楚莊王以征討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一帶。漢在此置陸渾縣。五代時並入伊陽縣。漢又有陸渾關,即在縣境。)的名義,整軍來到了洛水。


  此時,剛上任的周天子是周定王(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姬姓,名瑜,周頃王之子,周匡王之弟,東周第九位君王,在位二十一年。此時周王朝已經衰落,沒有實力,尤其是定王即位之時,大諸侯國對周王朝及周天子已無尊敬可言,東周的中央權力繼續削弱。


  楚莊王的部隊,因為征伐戎狄,而到了洛水成周首都洛陽南郊,這是正常的軍事行動。


  既然楚國軍隊到了周天子的地盤了,按照當時的禮節,就應該進入成周拜見周天子,但是現在是新的周天子剛上任,於是楚莊王就要搞一次盛大的閱兵儀式。


  一則,向新任的周天子,展示一下楚國的軍事實力。二則,也算是路過成周,向周天子表示了尊敬。三則,讓楚國和周天子搞好關係,表示自己才是幫助周天子的人。


  否則,平白無故的,沒有出兵的任何借口,楚國就到周天子身邊去閱兵,這不是叛亂嗎!


  不信,你試試,那個部隊路過國家首都的時候,不去參拜國君,或者邀請國君檢閱一下自己的部隊,就陳兵在首都城下,自己隨便搞閱兵,這就是宣告叛變。


  楚莊王,進軍中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認可,他怎麽能夠做這樣的蠢事呢?


  所以,有了正當的出兵理由,就有了正當的閱兵理由。


  楚國派人強烈要求周天子,親自蒞臨京師南郊,對楚國的軍隊進行檢閱和訓話。


  周定王剛上位,屁股還沒有坐熱王位,就離開京師,而且去檢閱楚國的虎狼之師,誰知道會怎樣。


  因此,周天子回絕了楚莊王的邀請,理由是:前麵的周天子剛去世,喪禮剛剛進行,搞這樣的閱兵儀式不是很妥當,再說,自己也非常的悲痛,沒有心情去參加閱兵式。


  但是,為了表示對楚國的讚賞,周天子就派了大臣王孫滿,前往楚軍代表周天子勞軍,這就有了周王室大臣和楚莊王接觸的機會了,於是故事就發生了。


  沒有文化真是害死人!

  楚莊王年輕,非常好學,求知欲很強,以前當太子慣了,有什麽問題不明白,就直接問太子太傅之類的老師,這個習慣早就養成了,但是自從他當了楚君後,沒有誰敢來教育他了,所以楚莊王對於在參與周王室的活動中,很多事情不明白,尤其是:什麽該問,什麽不該問?


  在楚國,他想問的事情,誰還敢不回答,或者是當麵狠狠的教育他一通?估計,此時就是以前他的老師,也會裝聾作啞,或者稀裏糊塗的了吧。


  楚莊王好奇心很重。


  他對周王室所保留的九州大鼎的重量和大小很感興趣,估計消息靈通人士事後分析,可能楚王自己也想仿造一批,但是這是機密信息,就像是現在的高科技的技術信息一樣,是保密的,不能隨便亂問,數據並不重要,性質很重要。


  於是,楚莊王的好奇心被吊起來了,正好這次周王室的大臣王孫滿來勞軍,楚莊王就準備問問這個事情。


  楚國對於中央特派員,總是要請人家吃頓飯,喝壺茶,寒暄一下子,都是中國式的人情嗎。


  所以,當楚莊王和王孫滿說完了正題後,楚莊王就很直率的向王孫滿詢問周王室保管這些鼎的大小和重量。


  其實,在於楚莊王內心來說,這就是一個嚴肅的科學探討問題,楚莊王並沒有其他的想法。但是,在周王室的禮製製度來說,這是很不禮貌的。這就好像是你一見麵,就問人家有多少存款,有沒有保險櫃,保險櫃多重,規格是什麽,怎麽打開,密碼是多少的道理一樣。


  此時,楚莊王進軍中原的野心,已經不需要展示,天下人,隻要不是傻瓜,都知道,何必再通過問鼎的輕重,再來展示自己的野心,這都是後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為了表示楚王的野心,而強加給楚莊王的。


  所以說:楚莊王,真的是想問問大鼎的重量。


  先介紹一下,楚莊王問鼎的大鼎,是怎麽回事兒?

  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征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所以夏朝、商朝、周朝三代,都將九鼎奉為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直到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顯王時,九鼎沉沒於泗水下。後世帝王也非常看重九鼎的權利象征與意義,亦曾屢次重鑄九鼎,後來的武則天、宋徽宗也曾鑄九鼎。


  這就是九鼎的淵源。


  周朝大臣王孫滿是個非常好的老師,看著這個象愣頭青一樣的青年,就委婉地說:


  “鼎的大小輕重,在於持鼎者的德行,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而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


  說完這句話後,王孫滿就仔細的將九鼎的來曆和曆史的淵源向楚莊王進行介紹。


  最後,王孫滿說:


  “當夏桀得到敗壞失國的之後,九鼎就傳到了商朝,商朝享國六百年;商紂王無道,九鼎又轉到了周朝。所以說,如果道德很好,就是鼎雖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混亂,鼎再重,也是輕的。上天賜福的這個道理,也是有時間和期限的,周成王以前算了一卦,占卜的大師說,周朝保有這些鼎三十世代,七百年,這都是上天的旨意啊。”


  然後王孫滿眨著眼看著楚莊王很慈祥的說:


  “楚子,你一定要遵守好的道德,即便是現在周王室衰微了,但是上天的旨意還是沒有改變。


  所以,你不能隨便亂問鼎的輕重,否則就會被很多後人,誣陷你有野心,誣陷你想和周天子比權利的大小,你明白了嗎?”


  楚莊王認真的聽完後,知道了這裏麵的道理,向王孫滿大人拱手謝到:

  “謝謝大人的教誨。”


  你看,楚莊王是不是個好學生,而且並沒有別的意思,直到自己的錯誤後,馬上承認了,然後送走了王孫滿大人後,收兵前往鄭國去按照原計劃討伐去了——


  這才是,楚王問鼎的正規故事。


  後來,這個故事被修改的麵目全非,導致形成了楚莊王,一個剛上位的年輕國君,連中原諸侯霸主的地位都在爭取中,就要和周天子,天下的共主,去比權利的大小。這不是,在玩命嗎!後人是按照自己的觀點,改寫了楚莊王。


  “問鼎中原”這個表示野心的成語,也就被後人製造出來了,我認為應該是表示好學才對。


  根據目前的成語解釋,意思是這樣的:比喻企圖奪取天下。用來比喻有私心,想占據所有,出自《左傳》。


  故事真是這樣的嗎?哈哈,曆史有意思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