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八章 剪紙(5)

第八十八章 剪紙(5)

  真正優秀的剪紙,當屬江蘇的揚州和津的楊柳青的單色剪紙,兩地的剪紙,以造型優美、紙張考究、刀功犀利而著稱,就其淵源,揚州和楊柳青,皆為舉世聞名的書畫藝術之鄉,兩地的剪紙藝術在深厚文化底蘊烘托下,自然卓越不群。


  楊柳青剪紙向其他美術品類借鑒表現形式豐富自己。比如這些年興起的國畫形式的剪紙有中堂、條幅、橫批、通案、扇麵等;內容有花鳥、草蟲、人物、山水、臉譜等,還有美術家參與創作的剪紙。


  其類似年畫又不失剪紙趣味,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新穎。特別是在傳統年畫的風俗日漸衰落之際,剪紙藝人便將百姓喜聞樂見的楊柳青年畫圖樣刻成剪紙,如門神、缸魚、嬰戲娃娃等。


  傳統年畫往往不被一些新家庭接受,刻成精美的剪紙後,這種藝術形式不僅能被青年人接受,而且深受喜愛。楊柳青人繡花的“花樣子”都是來自於剪紙圖案。


  這些花樣子有門簾、窗簾、牆布(牆圍子)、枕套等,還有用於服飾,兒童戴的花兜兜,俗語稱“供花”,也有人在祝壽的壽麵、壽桃上用福壽等前紙覆蓋,俗稱“飯花”等。幾十年前,楊柳青高家花樣子遠近聞名,人稱“高花樣子”。


  剪紙在民間流傳極廣,曆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餘年的剪紙作品(對馬團花、對猴團花)。在後來也可通過染纈、華勝、吉州窯和定窯的裝飾圖案、皮影、藍印花布、品刺繡、繪畫作品中見其略影。


  作為傳統民間藝術的一種,剪紙在民俗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現了專業民間剪紙藝人。民間剪紙往往通過諧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煉、概括自然形態,構成美麗的圖案。


  剪紙從具體用途看大致可分四類:


  一、張貼用,即直接張貼於門窗、牆壁、燈彩、彩紮之上以為裝飾。如窗花、牆花、頂棚花、煙格子、燈籠花、紙紮花、門箋。


  二、擺襯用,即用於點綴禮品、嫁妝、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禮花、燭台花、鬥香花、重陽旗。


  三、刺繡底樣,用於衣飾、鞋帽、枕頭。如鞋花、枕頭花、帽花、圍涎花、衣袖花、背帶花。


  四、印染用,即作為藍印花布的印版,用於衣料,被麵、門簾、包袱、圍兜、頭巾等。


  古老的和林格爾剪紙在長期的傳承和實踐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剪味和紙味之美。和林格爾剪紙的傳承人,從她們幼時開始跟隨長輩學習剪紙,一直堅持到老年剪藝的爐火純青,陪伴在她們身邊的也隻有一把平俗無奇的大鐵剪刀而已。


  她們在進行剪紙實踐時,往往是不描不畫,但對所表現內容和形式卻早已胸有成竹,她們直接用大剪刀入手,一切紙料在她們手中幾經翻轉便會奇跡般地展現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物象造型,令人稱絕。


  正是這把貌不驚人的粗鐵剪刀和普普通通的一方紅紙,通過和林格爾剪紙傳承人巧奪工的靈性發揮,在向世人傳達著蘊積了千年的古老文化信息的同時,也彰顯出由之而生並濃縮物化於紙麵的,由剪刀與紙麵碰撞交融的刹那而進發出的獨特藝術之美。


  在和林格爾剪紙藝術表現中,由剪刀和紙的碰撞交融而滋生於作品中的那種“剪”味和“紙”味得到了最為充溢的展現,最為直接地體現了和林格爾剪紙本原的藝術精神風貌。


  在這個過程中,剪為紙而生型,紙因剪而出彩。剪刀與紙,一剛一柔,剛柔交錯間,力量的大,速度的快慢,角度的仰合,無不在傳承人創作情緒的波動下而體現。


  每每在剪鋒銼鏘過後,化生在剪紙物象上的剪鋒之跡便是一道耐人尋味的風景線,剪刀的金石之氣反而通過一塊軟紙的纖維得到最為充分的張揚,它們或深沉雋水,或張揚灑脫,或恣意宣泄,或文靜柔美,給人以別樣的審美情趣。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製作工藝品,這是早在紙張出現以前就開始流行起來的,雖不是紙張製作,但卻如出一轍,這就為真正意義上的剪紙出現奠定了基礎。據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就可以為此證明。


  而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剪紙的曆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藝術,應該是紙張的出現才正式開始的。剪紙的主要製作材料就是紙,而漢代時期紙張的出現,這就促進了剪紙的出現、發展和普及。那時候的紙張易腐爛,所以人們不會珍藏起來,壞了還能重新再剪。


  北朝時期,人們用紙剪出各種美麗的圖案花紋,據目前發現最早且有據可查的剪紙便是在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發現的五幅北朝團花剪紙。那時候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幹燥且少雨,紙張不易黴爛,編猜想,這或許也是在新疆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到了唐代,剪紙已經有了大發展,那時候的人將剪紙圖案應用於其他工藝方麵,並且還有利用剪紙招魂的風俗流行。


  在現代考古挖掘出多種唐代剪紙工藝品,如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即可看出當時的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相當高超,畫麵構圖完整,表達出一種上人間的理想境界。


  到了宋代,造紙業成熟,使得剪紙藝術越發普及。宋代剪紙用於各種領域之中,並且在南宋時期,還出現了以此為職業的藝人。那時候皮影戲盛行,也有用厚紙製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紙最大的創造便是瓷器剪紙印花圖案,它是在施釉之時,貼上剪紙,入窯燒製而成的。


  到了明清時代,民間剪紙藝術越發成熟,已經走向鼎盛時期。這時候的民間剪紙藝術運用範圍就更加廣闊了。但凡民間彩燈上的花飾、扇麵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再加工而成的。


  民間剪紙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並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來造型,同時,又善於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


  追求吉祥的喻意成為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災害等逆境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樸素的願望,便借托剪紙傳達出來。


  剪紙大概是流傳最為廣泛的民間藝術了。學或初中的美術課上,總會有一節課是拿著一張紅紙,跟著老師翻折、剪切,變幻出個大紅的“囍”或是展翅欲飛的蝴蝶。


  剪紙同樣也是一門“易學”卻“難精”的民間技藝,“難精”的不單是技法、還在於內容創作。


  大多數的剪紙作品出自鄉村婦女和民間藝人之手,是他(她)們閑暇之時的“隨性之作”,剪紙細可如春蠶吐絲,粗可如大筆揮墨。


  薄薄的一張紙,經過剪刀或刻刀的修飾,卻能幻化出萬千世界。


  中國的多數省市都有獨具特色的剪紙藝術,其中河北蔚縣、江蘇揚州等地多為世人所稱道。


  重慶剪紙,嚴格來並無多少可以考證的悠久曆史。


  直至上個世界六十年代,才陸續出現了一些被社會認可和大眾接受的藝術家,如郭峰、黃鋼、孫念倩、龐書麟等。


  近來,又出現了曉桑、周定洲、梁素、楊藝、張明誌、黃繼琳、梁世惠等藝術家。


  不過,重慶剪紙雖無“多少可以考證的悠久曆史”,卻具有深厚的巴渝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巴渝民族風貌。


  010年,重慶剪紙與河北、陝西、山西、浙江等省市的剪紙聯合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審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重慶剪紙也在多位代表性傳承人的推動下魅力漸顯、精品頻出。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文化館,筆者拜訪了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龍坡剪紙”項目傳承人楊藝,從她與剪紙的故事中解讀重慶剪紙。


  在不少人的認知中,剪紙和窗花幾乎可以畫上等號,每逢年節或是喜慶時刻,人們總會把大紅的剪紙貼在牆上或玻璃窗上,以此渲染濃鬱喜慶的節日氣氛。


  事實上,在剪紙悠久的曆史中,剪紙的用途遍布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唐朝人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五代時期,剪紙技藝被用於製作敬供佛像,裝飾殿堂、道場的“功德花紙”;而到了宋代,陶藝匠人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製使陶瓷更加精美;百姓還采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明清時期,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麵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再加工的……


  在楊藝的記憶中,奶奶生一雙巧手,每都有做不完的針線活、繡不完的花、剪不完的紙樣。


  臨近的嬸嬸嫂嫂們總會到家中向奶奶討要幾張剪紙作為圍兜、鞋墊的繡花樣子。


  跟著奶奶,楊藝初識了剪紙的一些刀法形式。如在剪紙時,先剪圓線,順著半圓線右邊,剪出弧線。


  剪紙下方的半邊刀尖用於平衡,需放在左食指上,而後剪刀左右移動,一刀接一道,形成一條鋸齒狀的紋路。


  這就是鋸齒剪,是初學剪紙的難關。


  利用鋸齒的長短、疏密、曲直、剛柔、鈍銳的變化,可以表現不同物象的特征:剪植物時,柔和的鋸齒紋可以表現花果,堅硬的鋸齒紋則能表現葉子和根莖的針刺、毛絨;剪動物時,細密的鋸齒紋可以表現軟軟的絨毛,剛健的鋸齒紋能表現硬實的鬃毛;剪人物時,用修長豐潤的鋸齒紋還可表現孩豐滿的肌膚。


  此外,剪紙還有“月牙兒”、“水滴紋”、“渦紋”、“雲紋”等各種刀法形式。


  每種刀法形式都能產生數種變化,它們在同一張剪紙畫麵中交錯運用,使畫麵層次分明,而又富於變化。


  對於很有美術賦的楊藝來,傳統剪紙的學習很是得心應手,年紀的她就能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胡須”的要求。


  00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楊藝開始嚐試用剪刻結合的手法來製作剪紙,並在吸取民間傳統剪紙技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


  她用中國畫的構圖,融入中國畫中的點、線、麵、體元素,以及黑白裝飾畫的韻味,逐漸形成了自己簡約、唯美、獨特、現代、抽象的風格。


  在楊藝看來,傳統剪紙的特點,在於可以折疊,心隨剪刀走,每一幅剪紙造型都不一樣,很吸引人的眼球;而用刻刀模板的剪紙,造型固定,細節刻畫更加精細。


  “北國之窗花,其味真而渾厚;南方之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


  中國地理分南北,許多民間藝術也隨著地理之別而分為南北兩派,剪紙同樣如此。


  北方剪紙渾厚粗狂、真質樸,以陝西、河北、山東為代表。


  南方剪紙靈動秀美、嚴謹纖細,以江蘇、浙江為代表。重慶剪紙,通常被劃分入南派,剪紙風格秀麗柔美、細膩婉約,講究構思的精巧與刀工的細致。


  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的重慶剪紙,以本土化題材為主,通過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


  “以象寓意”、“以意構象”,塑造出許多超乎想象的美好效果。其中,解放碑,朝門,吊腳樓等極賦重慶特色的文化地標時常躍然於紙上。


  近幾年,北碚剪紙、九龍坡剪紙、大足剪紙和大渡口堰興剪紙紛紛被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北碚剪紙偏重寫實,以柔麗秀美見長,又借鑒並吸收了國畫、版畫、鑲嵌畫、布藝等一些藝術形式的技法,畫麵豐富飽滿,以梁素為代表人物。


  而九龍坡剪紙細膩婉約,唯美抽象,在剪紙中融入工筆國畫、套色木刻、裝飾畫的元素,獨具靈氣,以楊藝為代表人物。


  大足剪紙以刻為主,線條簡潔,造型精巧,尤其是它以聞名世界的大足石刻為內容,用刻刀將立體藝術與平麵藝術巧妙融合,獨樹一幟,以龐書麟為代表人物。


  大渡口“堰興剪紙”則是由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堰興社區的一些剪紙愛好者,在吸收國畫、版畫、烙畫、布貼等諸多表現手法基礎上創辦的,造型設計疏密有致,刀工細致入微,點染絢麗多彩,以黃繼琳為主要代表人物。


  但與南北方其他剪紙相比,重慶剪紙在國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仍舊“捉襟見肘”。


  作為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楊藝每周都會開設剪紙教學課程,在教學中她不斷嚐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他們形成自己的風格。


  一張紙可以被剪刻成萬千世界,但學習剪紙的人也容易被傳統圖案限製。


  楊藝剪紙構圖總是不受生活慣例、題材限製,融入了國畫、紮染、秦磚漢瓦、甚至是非洲雕刻的元素,將若幹形象串聯起來,在平麵的剪紙中展現時空性、立體型和全麵性。


  在楊藝看來,盡管傳承人不同的風格能賦予重慶剪紙更多樣的審美價值,但創新能力的不足亦成為阻礙剪紙發展的絆腳石,而隻有創新才能為重慶剪紙持續注入活力。


  剪、刻、撕……樣樣手藝齊上陣,剪紙聲、刻紙聲、撕紙聲齊鳴……


  在前不久省城北區創客舉辦的一場剪紙活動中,1981年出生的張峰在眾多剪紙名師中格外吸引人,他從以剪紙為樂,通過不斷學習、創新,讓剪紙這門傳統的藝術變得更具現代感。“每當我坐在桌前,用剪刀剪紙時,就好像演奏一曲曲美妙的樂曲,我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它的精彩,因為這不僅凝聚了我的心血,我還把美好願望及祝福融入其中。”


  張峰目前在一家媒體擔任美術編輯一職,剪紙技能不僅是家族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技藝,還是他的感情寄托。張峰告訴西海都市報社區記者,在他很的時候,父母把他寄養在河南老家的二姨家,二姨為了逗張峰開心就常常剪一些動物,久而久之,張峰便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後來張峰打算跟著父親來青海,在和二姨離別的時候,二姨送給他一把剪刀,希望張峰能在剪紙的過程中尋找到快樂。剪紙在張峰的印象中是美好快樂的,後來當他有心事的時候就會剪紙,用剪紙來抒發情感。


  閑暇之餘,張峰會在家中泡上一壺茶,然後拿出一張紅紙,在沒有任何實物參考的情況下,通過手中飛舞的剪刀,一件巧奪工、栩栩如生的團花“花開富貴”便剪好了。“像團花這樣的作品,蘊含著富貴、吉祥之意。”張峰,他的每幅作品都源於內心世界,每一幅剪紙都能表達出情感和祝福。


  除了基本的剪紙藝術,張峰最擅長的就是人物肖像剪紙。017年,九球後潘曉婷作為第四屆環青海湖(國際)電動汽車挑戰賽形象大使,跟青海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那個時候,一段民間剪紙藝人以潘曉婷肖像為原型的創作視頻,讓這位手藝精湛的民間藝人火了一把。這位民間剪紙藝人就是張峰。


  “當時,在得知潘曉婷任第四屆環青海湖(國際)電動汽車挑戰賽形象大使的消息後,我就產生了將剪紙作品送給潘曉婷的想法,這才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聯係賽事組委會,沒想到還真見到了潘曉婷。”張峰笑著。


  現在,張峰把人物肖像剪紙藝術作為他剪紙的亮點,他還將剪紙製作過程拍成視頻,放在網上,讓大家不要遺忘中國的傳統剪紙技藝。“剪紙藝人通過一把剪刀,一張紙,就可以表達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我想把傳統的剪紙藝術一直傳承下去,讓更多的年輕人也愛上剪紙藝術。”張峰。


  鏤月為歌扇


  紙上奏華章,

  裁雲作舞衣


  剪上出風采。


  這的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剪紙:以紙為載體,以剪刀為工具,以鏤空為方式,運以匠心,裁剪出生動形象的圖案,並托物寄語,借用約定成俗的觀念化形象,來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吉祥幸福的期盼,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