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蒙古鑲嵌(3)
在鄂爾多斯,各個旗縣的頭飾式樣也略有不同,多達十幾種。有無後屏和有後屏的,有大後屏和後屏的,還有的麵頰兩側的垂鏈有長有短,製作工藝十分複雜,有的華麗,有的簡潔。
按照當地習俗,姑娘出嫁,無論貧富都要戴頭飾。一副好的頭飾,價格是相當昂貴的。所以,從頭飾的重量上,就可以看出一個家庭的貧富。一般家庭女子成親的頭飾,用銀很少,鑲嵌的珊瑚珠也,用不起珊瑚就用紅料器代替,價值達二三百個銀元。
而富家女子出嫁時佩戴的頭飾可重達十餘斤,價值上萬銀元。這種貴重的頭飾,要以上好的馬匹和成群的牛羊才能換取。
鄂爾多斯頭飾由連垂和頭飾兩大部分組成。連垂是在胸前左右辮發上垂掛著的辮套發飾,用布和棉絮縫製而成,上麵刺繡有各種圖案和鑲嵌著銀飾片和珊瑚珠子。頭飾是由額箍、後屏、頰側垂穗、額穗等幾部分組成。
額箍一般高十公分左右,上下兩邊綴著一至三排珊瑚珠,中間鏨花銀座上鑲著大顆的紅珊瑚,隔間又嵌著綠鬆石。前額銀珠子編的流穗,依眉心呈人字形散開。
後屏是頭飾的後大片,上窄下寬呈凸字形,上麵綴滿了排列整齊的紅珊瑚珠子,上下方中間部位有一個方形的鏨花銀座,嵌著數顆紅珊瑚、綠鬆石珠。
後片垂於耳後左右,長三寸,工藝如後屏,綴滿珊瑚、綠鬆石珠,上麵有圓形或方形的銀質裝飾。麵頰兩側的垂穗子,是銀鏈和珊瑚、鬆石珠混串的流穗,左右對稱,有數條或十幾條之多,長至肩下,尾端吊著銀鈴子,行走起來叮當作響。裝飾用的大圈銀耳環,多數佩掛在麵頰兩側的連垂上,大的重約幾百克,每側多達四個。
烏拉特部落的習俗,姑娘出嫁時,要進行分發儀式,然後穿戴打扮,給新娘戴上頭飾,頭飾上麵還要戴上水獺皮的圓頂立簷帽。整套頭飾由額箍、垂飾、墜子、蝴蝶結、額穗子、釵等組成。
額箍和後簾均由大同樣的鏤空銀座橫排釘綴,銀片上鏤雕著吉祥圖案,並由鑲嵌0個珊瑚珠的墜鏈在下額處連接,然後把麵頰兩側各10個由銀、珊瑚、綠鬆珠串成的垂鏈套在額箍上,垂鏈長於腰際。
在流穗上方有一菱形的銀質額頂飾,頂飾轉圈鑲滿大顆的綠鬆石和珊瑚。烏拉特頭飾可以拆分,已婚婦女平時隻戴額箍,逢年過節時才戴全套頭飾。
大漠深處的和碩特部落婦女頭飾較為素雅,由一對黑色發套、兩顆珊瑚珠、一個銀釵和額頂吉祥座組成。發套用青色綢緞或平絨布縫製而成,上下兩端刺繡有梅花、荷花、蓮花、牡丹等各種花卉圖案,佩帶時先將頭發梳於頭頂,把辮子裝進發套,順著兩鬢垂至腰際,發套在腋下串進坎肩,在坎肩下擺處露出0厘米長的發套裝飾邊。
然後把發套的上口用一對大珊瑚珠子連起來,再用銀釵串好。把吉祥座固定在額頂處,銀座上對稱地鑲嵌著9顆翡翠和紅珊瑚,頭飾戴好後,可根據季節的變化,戴帽子或不戴帽子。冬有旱獺尖頂立簷帽,春秋有圓帽。
土爾扈特婦女頭飾更為簡單,已婚婦女梳雙辮子,將辮子放入發套中,發套上口嵌角銀飾邊,然後戴“陶爾其克”帽,寬帽簷正麵為“火”形圖案,兩側為吉祥圖案。姑娘則梳獨辮式。
蒙古族中的***是一個大約隻有1500多人口的群體,他們的頭飾與眾不同之處是,底座為銀質壽形腦盤或鎏金壽形腦盤,並鑲有中間大兩邊顆紅珊瑚珠。臉頰兩側掛垂穗子,每側各條,每條串有9顆珠子,從上往下第6顆為翡翠或綠鬆石珠子,其餘都為紅珊瑚珠,銀環上掛大耳環,把梳好的兩條辮子,裝入黑絲緞縫製的發套中,垂於腦後,一對發套由5個銀扣相連,銀扣由法郎彩裝飾,再用兩顆大珊瑚珠子固定在發根上。戴頭飾時先用黑紗巾纏頭,戴上頭飾後,在發辮後麵把頭紗兩頭用銀卡子串起來,有一種飄逸感。
烏珠穆沁是錫林郭勒草原上的一支古老的部落,其婦女頭飾造型具有立體感,主要由羊角式發夾、銀鏤空額箍、額穗、垂穗子、後簾組成,其中尤以垂穗子最引人注目。它的最上麵有珊瑚裝飾的銀質蝴蝶,其下麵用銀環連著銀蝙蝠和吉祥結。發夾兩側有掐絲鏤空銀飾。額穗子由珊瑚、珍珠串成,呈垂直狀。兩鬢下垂由珊瑚、鬆石和銀鏈結成的長穗子,發箍上麵戴立簷帽,帽頂部有吉祥結。
察哈爾頭飾輕便玲瓏,圍箍中間嵌數個鎏金花座。鑲珊瑚、鬆石珠,兩側鏤花銀飾連接流穗,額箍後麵為一彎月形鏨花飾片,接珊瑚、鬆石珠編成的網狀後簾,簾長及肩,增添了頭飾的絢麗。
巴爾虎部婦女頭飾完整地保留了本部落的傳統特征,由額箍、牛角形銀飾組成。銀額箍通體鏨花,前部鑲嵌數顆珊瑚,後墜個鏤空銀鈴,兩側為牛角形銀飾,采用鏨花工藝成型,銀片曲繞,層次分明。
整個頭飾呈扇形,牛角形邊緣包鏨花銀邊,銀片上嵌珊瑚、鬆石珠,背麵刻有卷草紋,每側垂4條銀穗子,帽子上綴紅纓子,保留了古代貴族的風範。
布利亞特頭飾造型顯得極其簡約。隻有額箍上嵌紅珊瑚,兩側垂掛鏤花的銀環,與胸前銀盒掛飾相連,顯得精巧而華麗。
科爾沁部落婦女的頭飾與眾不同,主要體現在簪釵的搭配上。頭帶綴滿四排珊瑚珠,額前鑲嵌長方形綠鬆石,佩戴時先將頭帶從前額係於腦後,在盤發上插上造型各異簪釵,紋樣精雕細刻,有各種花卉點綴,精巧淡雅,大方美觀,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一個名為“雪漠玲瓏─喜馬拉雅和蒙古珍品”的展覽,正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行,展期至二○一九年二月二十四日。展覽精選承訓堂、夢蝶軒藏十七世紀至二十一世紀逾一百五十件(套)喜馬拉雅山和蒙古族地區的服裝、首飾,以及宗教器具珍品。展覽中的一對“銀嵌珊瑚圖海”,樸素淡雅,氣質非凡,筆者尤其鍾愛。
銀嵌珊瑚圖海,是蒙古族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產物。用銀鑲嵌珊瑚(ral)的垂飾,對蒙古族人有特殊意義。蒙古族人受印度教影響,對生活、生命和宗教信仰的熱忱,反映在首飾的製作上,所用物料都很講究。
以珊瑚來點綴,意味著與大自然密不可分,珊瑚代表的是星體的火曜(ars),這星體的梵名是“曼伽拉”(angala)。珊瑚顏色鮮豔,能做裝飾品;寶石級的珊瑚有紅色、粉紅色、橙紅色,都很受蒙古族喜愛。
珊瑚生命力強,有長達二十五億年悠久的演變過程,能抵禦逾萬年下來的生態變化,狂風暴雨也好,火山爆發也罷,海平麵屢屢升降,都沒能令珊瑚滅絕。佩戴珊瑚首飾或垂飾,既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包含了印度教神話,與火曜扯上關係。
火代表燃燒,曜代表照耀、光亮。蒙古人對珊瑚崇尚極致,也熱愛銀飾,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發現戰國時期的銀飾品。十三世紀時,蒙古地區成為金銀集散地;本來是貴族才能擁有的銀飾品,元末時已經普及化,民間普遍擁有了;清乾隆年間,女子佩戴銀頭飾、銀首飾,男子腰間也有銀垂飾。
蒙古人的銀飾以多、大、重為美,不論處於高原抑或牧場,蒙古人都喜歡佩戴銀飾品,蒙古有多個部落,銀飾品的種類、造型、圖案也隨部落的不同而各異,佩戴方式也各有特色,一件的發簪或發釵或垂飾,可以被視作一件信物,甚具紀念價值,為族人帶來曆久難忘的美好回憶。
圖海,蒙古語發音hai,意思是“起連接作用的裝飾物”,是蒙古族傳統服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海內容豐富,銀是其中之一。這類圓形銀質物件,上下都有掛鈎,沿邊精雕吉祥圖案或花紋,並鑲嵌珊瑚或其他寶藏。
蒙古人有自己的審美特征,特別偏愛鮮豔、光亮的顏色,使人感到身心明朗歡娛。蒙古人在北方,嚴冬漫風雪,體現在日常服飾上,文化氣息濃重,雪漠也不乏玲瓏之態。
蒙古民族酷愛裝飾,銀飾品也就成了他們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論是高原,還是牧場,蒙古族群眾佩戴銀飾品都非常普遍,由於同一族屬但部落不同,銀飾品的種類、造型、圖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現出不同的寓意和講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使其成為蒙古族佩飾中的亮點。一件的頭簪、發釵、掛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載著人生美好的回憶和永久的紀念。
銀飾品種類最多的要屬鄂爾多斯、烏拉特、察哈爾、科爾沁、烏珠穆沁、巴爾虎部落了。一個盛裝的蒙古族婦女,其銀飾品重達二三斤,成為蒙古族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裝飾。
鄂爾多斯婦女頭飾,包括額箍、額穗子、垂鏈、大耳環、連垂上下鑲嵌的銀牌均是銀質的。察哈爾婦女佩戴的“勃勒”,有圓形和雞形狀兩種,做一個需幾兩銀子。
上端有銀質掛鉤,圓形的中央鑲嵌珊瑚珠子,共圈,外圍兩圈下端有個耳子,分別墜掛個雞心荷包,兩邊為紅色,中間為藍色,均掛各種顏色線穗子,佩戴在長坎肩兩側。
另一種雞心狀,兩麵均精雕一雙蝙蝠夾符,上端有銀質掛鉤,下端有個耳子,墜掛絲線穗子。烏珠穆沁婦女佩戴的“好日勞”,形如**,周邊雕刻花草,中央鑲嵌珊瑚,下端掛銀質吉祥結,吉祥結下方墜掛4根銀穗子,專門懸掛在婦女長坎肩的兩側縫製的紐襻上。
火鏈在火柴出現以前,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的取火用具,現在佩掛在腰間成為了裝飾品。牧民佩掛的火鏈,大多用銀子裝飾,鑲嵌銀釘,鏤刻有壽紋、雙獅、花草、草龍,有的還浮雕獸形、鷹形圖案,顯得莊重古樸。
銀碗,是蒙古民俗中最為講究的用具,它成為蒙古族禮儀的象征。銀碗碗麵用銀片包裹,碗邊外延雕刻水紋或花草紋飾,碗底銀盤外沿刻滿吉祥圖紋,中央刻五畜或二龍戲珠、八寶、四猥獸、蟠龍、萬字、福字等圖案,形象生動逼真。
銀酒壺、泯壺,是蒙古族的酒具,巧玲瓏,可以隨身攜帶,方便飲用。其造型美觀,紋飾講究,多用太陽紋、八寶、花草和傳統圖案,是牧民們喜歡的日常用品。蒙古刀有多種用途,大多都是銀質包鞘,鑲銀邊的,嵌銀絲的,銀子大包鞘的。
圖案有蟠龍、二龍戲珠等多種,通常配一條銀鏈,便於佩掛。圖海,圓形銀質物件,上下有掛鉤,沿邊精雕花紋和吉祥圖案,並鑲嵌珊瑚或其他寶石。
煙鍋,蒙古族的旱煙袋,多用翡翠、瑪瑙、瓷製做煙嘴,有木杆包銀和鑲嵌銀絲的,有通體銀杆的,有銀嵌骨製的多種。配以刺繡精美的煙荷包,懸掛在腰間,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裝飾品。
銀質鼻煙壺,有男用和女用之分,除了樣式不同外,大也各有不同,男子銀質鼻煙壺大氣蘊容,女子鼻煙壺巧玲瓏。有的中央鑲紅珊瑚花瓣,外圍嵌藍、黃、綠、紫色景泰藍花邊;有的雕刻雄獅或蟠龍,兩側獅首浮雕提耳,紅珊瑚或綠鬆耳石做蓋子;有的圓花邊內雕刻蟠龍,外圍刻有盤腸圖案,兩側有提耳。
兒童胸前佩戴的銀鎖,是祈求神靈保佑的吉祥物。一般刻有各種吉祥圖案和象征著長壽、福瑞、長命百歲、麒麟送太子等圖案和文字。有的鑲嵌紅珊瑚等寶石,穿銀鏈或紅絲繩,並用琥珀、珊瑚、藍寶石做裝飾。
這種鎖在孩子剛出生時就縫在嬰兒的搖籃上或衣服上了,等到會走路時戴在孩子的脖子上,直至孩子1歲時方可摘下。麒麟是傳中的瑞獸,僅見於太平盛世,孩的掛鎖多以麒麟為題材,“麒麟送子”寓意送來的童子必是賢良之輩和棟梁之材。
銀飾品,在蒙古族生活中可以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它裝點了生活,也美化了生活。從古到今,蒙古族銀飾品的工藝水平不斷走向完美,善於汲取創作靈感,並根據傳統習俗、審美情趣,在細節上不斷創新,得以傳承和發展,成為令人歎為觀止的民族服飾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