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五章 蒙古鑲嵌(2)

第八十五章 蒙古鑲嵌(2)

  那時候記憶最深的就是晚上十一點了,我們在店裏值班,屋裏、屋外都安他靜靜的,那時是冬十一點的時候,挺晚的,也該安靜了。他洗一把臉,往工作台前一坐,打開台燈,就給人做修複的活。他坐在那兒鏨刻,每一鏨都是極為用心的,不能有一點失誤。當時的心態就是:他們要讓別人認可,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水平。


  這種處境一直到接了第一樁大單後才有好轉。那是以前在工廠裏認識的大哥給介紹的。其實這本來是他自己的一個大單生意,但是做到一半,他出了意外,燒傷了,我們去醫院看他。雖然出了這麽嚴重的事故,但訂單


  還是得完成啊,不然他要交違約金的。他就把那單生意轉給我們了,他們加班加點地把東西趕製出來,一堆人在屋子裏沒日沒夜地幹。因為這個活,他們有了第一筆收益,後來也有人找上門做修補的活。


  剛開始作坊接的都是加工、修複的活。但現在他們慢慢走上正軌,要轉變方向了,因為不能總是加工、修複,白了幹加工相當於給別人打工。


  他們不能給別人打一輩子工。他們有自己獨立的產品,又正在四十來歲的黃金年紀,是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正好能做出點東西。不能等幹了二十年後,發現自己兩手空空,沒什麽作品,這樣是沒有意義的。


  雖然這樣走可能更難,但他們還是得走。他們走到今不僅要賺錢,責任、信念、理想都在這份事業裏。他們為什麽給工作坊起名叫“眾合泰”?因為他們三個人合在一起穩如泰山,缺了誰也不行,在一起才是最堅固的。希望他們的這種堅強的信念能世世代代地傳下去,把“眾合泰”做成一個老字號。


  他和李忠強一個年紀,1981年出生。


  現在做手工藝的都不容易,不好進入市場。比如金銀製品這一塊,可能是在廣州、福建一帶,他們製作的工藝特別簡陋,通過機器設計、鑄造,主要工藝就是吹一個模本,鑄出來的東西,懂行人一看,就是沒有生命力的東西。


  但是大多數人不是很了解,四塊一毛六的原料做出成品,賣五塊錢,大家覺得便宜都消費那個,對市場衝擊很大。


  他們做手工藝的都知道這種現象,受現代化的影響,肯定會有很多衝擊,他們也會坐下來好好想一下怎麽把它堅持下去。


  傳統手工藝可以分兩種,一種是生活物質的東西,一種是文化精神的需求,生活物質方麵你很容易被現代化技藝科技所超越。我前段時間見了一個老手藝人,老頭六十多歲了,用腳踏旋木車床做木碗。


  老漢沒人跟他學,因為這個工藝很危險,這種技藝是必將會被淘汰的,時代的進步、工藝的進步,有新工藝替代它,這些東西自然就被淘汰掉了。


  但是藝術品和精神相關,這些是物質所代替不了的,精神上的東西機器也給不了。這兩個層次是不一樣的,你要追求一些精神世界的東西,而這個東西隻能越來越貴。所以我們覺得還得做精品,就像書畫一樣,名家的作品一尺好幾萬,印刷品一尺幾塊錢,這樣這個手藝才能活下去。


  他們不是反對現在的技術給老手工藝帶來了一些便利條件的事實,這是一定有的,但是老手工藝背後的文化價值、文化信息量,現代技術是給不了的,它隻能為你的想法而服務,傳達想法的還是作品。


  他們能做的創新是讓老手藝和新工藝結合,這樣的結合是勢在必行的,想讓一個行業古老的技藝在這個年代生存就必須得這麽做。現在一些南方做首飾的廠家也意識到新老結合這個點,他們和做銀器的老師、匠人聯手,在某個元素上和手工藝結合一下,做出來的東西就更有生命力了。


  現在問題是——搞傳統工藝的和搞現代首飾的人互相瞧不上。現代首飾的技藝大多是從西方來的。傳統技藝跟外國一些東西碰撞的時候,就會產生一些新東西了。


  就像中國畫派,玩水墨丹青的一般人就看不上油畫,覺得你們畫的是什麽,我們畫的是意境。中國畫想表達的東西是在畫外,國外的畫作都是寫實,想的都在裏麵了。這是中西方的差別。


  現在他們三人被評為了蒙鑲工藝代表性傳承人,李忠強:“當了傳承人,更得講究物件上的文化和曆史,那些細節不能傳承錯了。”作坊裏也增加了學徒,一部分學徒在創業初期就跟著三位師傅:“我們大概帶了有十多名徒弟了。徒弟資質也有高有低,有想法比較超前的,有想法比較簡單、單一的。”


  劉鐵軍好的手藝人並不是教出來的:“就像雕塑、繪畫,都是自己去悟。比如學畫畫,老師可以告訴你調子怎麽打,但是老師不會告訴你這個地方會不會有調子。學生雖然學了同樣的方法,畫作的高低還是完全不一樣。”


  “我們現在帶徒弟也是,怎麽鏨,這隻是方法而已,關鍵是那種感覺。我們這種傳承是活態的傳承,所謂活態的傳承指的是把我們的思維模式傳遞給他,並不是我就教會你這個東西的手法。這隻是其中一部分而已,最終要把這種信念,這種概念傳遞給他,這才是真正的傳承。他理解了,才能真正地通過他自己的手段體現出更好、更完美的東西。”


  屈誌強認為傳承不僅在於傳技術,也是傳統習俗的傳承:“其實到咱們的傳承,也是在傳習俗。如果能通過自治區平台或者與教育部合作,我們去學校建一個課堂,一個星期有幾堂課,讓孩子們感受金屬材質,簡單的做法。這樣傳承可能比我們在社會上招收徒弟更行之有效。


  “在校園裏,孩子們是相對沒有負擔的,他們的生活是父母在負擔。所以他不用直接去麵對很多實際的經濟問題。一旦上了社會再想去學習這個東西,他就會問:師傅,能給點錢麽。我你來學東西,一進來就問能給點錢麽,這是不太現實的。但這就是手藝人得麵對的一個具體、現實的問題。”


  李忠強:“這也是在普及手藝的文化,現在即使是內蒙古本地人對內蒙的文化也不了解。我們之前參加一個展會,有呼市的人來問我這個劍賣多少錢,我這叫蒙古刀,不是劍。然後就一直在給他解釋,這是什麽……這是給咱們呼市的人解釋自己的文化呢。而且不止他一個,大多數人見了蒙古刀就問‘這寶劍多少錢’。”


  “所以不怪消費者隻買便宜的,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工藝品的好壞,不知道裏麵的價值,才會有錯誤消費,認為買了便宜的就是占大便宜了。這需要我們去做普及的工作。”


  劉鐵軍:“其實現在大家教育程度普遍都高了,平時有文化的積累,具有一些審美意識,也能分辨哪些是美的。所以隻要做精細了,就有人來看。精雕細磨後,成品往那一放,就散發出它的光芒。雖然人們不知道裏麵的門道,但是人們能感受到裏麵的東西。而不是像那些廉價的商品冷冰冰地放在那,所以還是得把東西做精細了,這不僅是為了做生意,還是我們的責任。”


  “曾經有人來挖我,每年給我幾十萬。我:‘哥,沒用的。多少錢都沒用。我不是生意人。’生意人是把所有手工銀製品收集來,不論價格、品質,放在一個場所銷售它。我甚至不用去前台,隻是坐在監控鏡頭後麵喝著茶,抽著煙,收著錢,這是生意人。但我不是這樣的。


  “我的生活是在叮叮咚咚中度過的,每都打銀、打銅,我是個資深從業者。我幹這個就是喜歡。有人問為什麽僅憑喜歡能幹到這個程度,我想最好的回答是齊秦的一句歌詞,那時候我們都買他的正版帶。他唱‘痛並快樂著’,這詞就是我們這些年來的切身感受。”


  蒙古族婦女的頭飾是蒙古族服飾最華彩的部分,曆經漫長歲月逐步形成獨特的風格。它凝結著蒙古民族的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是曆史文化、自然環境、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現,不僅承載著蒙古族豐富的民族情感,也融會了超凡的想象力和睿智的設計構思。


  蒙古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他們把一些勞動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為服飾的一個組成部分。華麗的頭飾多以金銀珠寶裝飾而成,這除了自然環境和宗教信仰的因素外,與蒙古族的生活習俗有關,顯示著民族個性和自尊心。


  蒙古族自古以遊牧為主,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他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方式。即使到了近代,這種方式仍然占據著他們的生活。牧民們把自己的主要財富——牲畜轉換為金銀珠寶佩戴在身上,既顯示出富有,也便於保存、遷徙。


  配飾又是財富和美的象征,蒙古族婦女尤其喜歡珠光寶氣地裝飾打扮自己,用“渾身披掛”來形容都不過分。頭飾更是她們的最愛。


  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青銅器時代,蒙古高原就有了頭飾的製作工藝。從遺存文物中發現的耳環、耳墜、頭戴等青銅裝飾品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人們的想象力和審美觀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從匈奴、鮮卑遊牧民族出土的實物中可以看到,當時的頭飾多采用金銀、蚌、玉石、水晶、瑪瑙、金屬和赭石等原料製作,其結構和形製類似於近現代鄂爾多斯和察哈爾婦女的頭飾,整個裝飾紋樣顯示了遊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愛好。


  到了蒙元時期,民間手工技藝的發展更趨進步,頭飾以多、大、重為美,其寶石種類、工藝造型、圖案紋樣之豪華程度可以是曆史上少有。如今民間流傳下來的頭飾,大多是清代的遺存。


  清代時期對蒙古族地區實行盟旗製,致使部族間經濟狀況、文化觀念和生活習俗的區別愈加明顯,也促進了部族服飾文化的快速形成。


  這一時期頭飾的造型更趨向纖細、複雜和精致,呈現出或雍容華貴,或古樸凝重,或精致秀美,或簡約大方的鮮明特色。一個盛裝的蒙古族婦女,其頭飾輕者有三四斤,重者達十幾斤。


  這些頭飾已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植根於蒙古族社會生活的文化載體,詮釋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內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藝絕美的見證。


  蒙古族除了在內蒙古自治區聚居外,在國內多省區也有分布,因此頭飾的種類豐富多樣,各具特色。不同地區、不同身份、不同年齡,頭飾的組合也不盡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顯差異。


  有的部落還分為姑娘頭飾、新娘頭飾和已婚婦女頭飾。有的地區在戴法上也有講究,與頭飾組合的飾件更是多達幾十種,如鄂爾多斯、土爾扈特、和碩特、烏拉特、喀爾喀、杜爾伯特、巴爾虎、察哈爾、布裏亞特、烏珠穆沁、科爾沁頭飾,有簪、釵、發掐、扁方、步搖、吉祥座、耳墜、珠鏈及各類墜環、銀鏈、裝飾性大耳環、金銀項圈等,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麵,琳琅璀璨。


  頭飾的結構有石珠鏈墜式、盤羊角式、簪釵組合式、帽子辮套式、珠鏈辮套組合式、額箍後簾組合式等幾十種。工藝上多采用捶打、編結、鏨花、鑲嵌、雕紋等技法。


  飾件圖案以各種花卉、蟲草、盤腸、吉祥紋樣居多,造型精美,玲瓏剔透。鄂爾多斯、烏拉特、巴爾虎、科爾沁頭飾可以最具代表性,是其中的精品。


  清代頭飾製作講究,大量使用金銀、珊瑚、瑪瑙、鬆耳石、翡翠、琥珀、玉石、珍珠等材料,外形特征變化很大,製作工藝也有所不同。大部分頭飾都是以紅色為基調,這與蒙古族民族信仰有關。


  紅珊瑚色澤純正,與珍珠、琥珀並列為三大有機寶石,是祭佛的吉祥物,代表高貴權勢,被蒙古人視為祥瑞幸福之物,稱為“瑞寶”。寓意驅凶辟邪、吉祥富貴,是幸福與永恒的象征。


  鬆耳石不僅其色澤豔麗,據它還是神的賜予。白銀象征著聖潔,也深受蒙古族的追崇。因此,服飾、佩飾上多用它們來作裝飾物。


  鄂爾多斯是蒙古族古老的部族之一,服飾文化積澱深厚,頭飾被譽為極品,有“頭飾之冠”的美稱。銀鏈、銀鈴、鏨花貼片相綴,耗銀較多,與成排成串的紅珊瑚鑲嵌,造型華美,工藝精湛,體積和重量都超過其它部落,是鄂爾多斯姑娘出嫁時最華麗的裝飾。˿E;╄E00;E0B;大時代的夢A;E66;6B;D;ᨬAB0;AE0;XB;E00;AF6;_F4;ȂD;D9;▅BFB;�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