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花絲鑲嵌(4)
最常見的鑲嵌方式是包邊兒鑲,也叫包口鑲。石碗的製作,行話叫“圈石碗”是重頭戲。先要將銅片壓製成合適的厚度,而這個度全由師傅們憑著經驗掌握。
把壓好的銅片剪成條狀,用來隈成碗邊兒。每塊石料的形狀都不一樣,所以與之對應的石碗形狀也各不相同。碗沿兒和碗底兒是焊在一起的,然後再焊到作品上。
嵌石料倒不是很難。把石料放進石碗裏,然後用力將石碗的邊緣向中間按壓,固定住石料就可以了。行話叫“扣邊兒”。這時候就看出石碗的重要了,大了進不去,了嵌不牢。
有經驗的工人製成的石碗,會恰到好處地把石料包住。包邊兒鑲通常用於普通石料,象鑽石、紅寶石等巧珍貴的石料如果裝進石碗會損失原有的魅力,這時就需要傳統的鏟釘兒鑲了。
鏟釘兒鑲是將石料直接嵌在作品上,所以需要打眼兒。先要根據寶石的大挑選鑽頭。不過,畢竟沒有和石料大完全一致的鑽頭。
所以,在打眼後還要用銑刀進行最後的修補。花絲為骨,鑲嵌作飾。花絲與鑲嵌相得益彰,共同演繹著“燕京八絕”的精妙之處。
花絲鑲嵌的基礎是花絲。花絲拉製前,要將銀條放在軋條機上反複壓製,直到成為粗細合適的方條狀後,才能開始正式的拉絲。手工拉絲是幾百年延續下來的傳統,也叫拔絲。
拉絲板是專用的拉絲工具,上麵由粗到細排列著四五十個不同直徑的眼孔。眼孔一般用合金和鑽石製成,最的細過發絲。在將粗絲拉細的過程中,必須有大到依次通過每個眼孔,不能跳過。
有時需要經過十幾次拉製才能得到所需的細絲。最初拉製的銀絲表麵粗糙,要費很大力氣,經過幾次拉製後才逐漸變得光滑。
拉絲是花絲鑲嵌的前期準備工作。不同型號的花絲都是師傅從拉絲板中一條條拉製出來的。拉絲板的眼孔通常是用合金和鑽石製成,最的眼孔比頭發絲還要細,最大的直徑4毫米,最的直徑隻有0毫米。
從拉絲板中拉出來的單根絲在行內被稱為“素絲”,需要兩股或兩股以上的絲通過搓製成為各種帶花紋的絲才可以使用——這也就是“花絲”之名的由來。
最常見的花絲是由兩三根素絲搓成的,這是最簡單、最基本的樣式。更複雜的花絲還有拱線、竹節絲、螺絲、碼絲、麥穗絲、鳳眼絲、麻花絲、辮絲等林林總總近0種。
掐絲手藝就是純手工製作,就是用鑷子或鉗子將花絲掐成各種紋樣的工藝,粘焊在器物上,掐絲工藝是花絲鑲嵌工藝中的基本功也是最難掌握的技術。
填絲也叫平填,俗稱填花絲,是將製成的花絲圖案平填在規定的圖案裏,填絲是花絲工藝中最單調也是花絲鑲嵌手工藝裏最費時的工序。
焊接是將製成的紋樣拚在一起,通過焊接組成完整首飾的工藝過程。
堆壘是用堆炭灰的方法將碼絲在炭灰形上繞勻,再壘出各種形狀,並用篩將藥粉篩勻、焊好的工序過程。
織編和草編、竹編是一樣的,隻不過金、銀編織難度大些,這要有經驗的藝人手勁均勻才能編織好。
花絲鑲嵌工藝可分為兩大類、即花絲工藝和鑲嵌工藝。花絲是在方寸飾片上,用銀絲掐製出各種不同的圖案,花絲工藝晶是用不同型號的金銀或銅絲,經過加工製成的。
鑲嵌則是把珠寶翠鑽、精石美玉鑲在金銀飾品上,再把金銀、水晶、白玉和彩琉璃等組合在一起,鑲嵌到帶鉤、壺、樽、燈、車軸等器物上。
鑲嵌的活要求鑲好、鑲平、鑲俏,同是一塊寶石、翡翠,安放的角度不同,就會直接影響外觀俏麗與否,就能夠導致在價格上的懸殊。早年多為“抱鑲”。
飾品底胎采用“開金”配方,取其質地堅硬,做成把爪將石麵抱住。以後鑽石礫興,抱鑲不能勝任,則改為采用白金(鉑)鑿擠鑲固,名為“擠鑲”。到了明代銀作局製作的金冠、鳳冠和各種首飾,都達到了很高藝術水平。
早在商代就有了金屬首飾,如1997年北京平穀劉家河商墓的金笄、金耳鐺、金臂釧。春秋戰國時期,金銀錯工藝也逐漸運用到首飾中,主要是在帶鉤上大量運用。
宮廷裏盛行把花絲鑲嵌工藝用在一些裝飾品、禮器上邊。河北定州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兩件累金絲辟邪,昂首仰、姿態雄武,軀體用金片做成,金絲布成羽翅和斑紋,周身用綠鬆石、紅寶石裝飾,角與尾用粗細金絲纏繞,製做精巧、形象生動,還有掐絲金羊群、掐絲金龍等。
金銀細工到六朝時代有很大發展,西晉盛行花絲首飾,“金獅子”、“金簪”、“金葉”(洛陽金村出土),用金銀細絲盤繞成各種花形紋樣,細致精巧,標誌著西晉花絲工藝的成就。
唐宋以來,花絲技藝被更廣泛地運用到了婦女的發髻樣式和首飾。西安出土的一件金花飾外層由8朵花組成菱形,中間突起的一組花中站立一鳥,花間用極細的金絲繞結,鑲翠玉片,巧玲瓏,是唐代花絲首飾的優秀之作。
南京幕山北宋墓台出土的一批金銀器製品,其中的一件雞心形金飾品以鏤空、鏨刻、掐絲等手法製成,充分展示了宋代工藝的高超技巧。
1988年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曲寺村出土的元代金飾中,雙飛蝴蝶簪、纏枝唐草紋耳墜、金花步搖等幾件金飾品的製作,都充分運用了傳統的細花絲工藝中的掐、攢、填、焊、堆、壘、織、編等手法,技藝嫻熟,工藝精湛,看出花絲工藝至此已相當成熟。
到了明代,北京銀作局製作的金冠、鳳冠和各種首飾,都達到了很高藝術水平。明代用金銀珠寶製做裝飾品和生活用具,數量大得驚人,工藝技巧高超,製做精細入微,集傳統花絲、鏤雕、鏨刻、鑲嵌技術之大成。
豪華精美品種繁多,如金絲織成金冠、鳳冠,嵌玉金花僅定陵出土就有數百個。江西南城出土“益莊王金絲冠”,“金絲樓閣編花頭飾”。明代首飾題材主要繼承承宋元時期的世俗化風格,龍鳳、花鳥、昆蟲、宗教等為主要題材。
不同的是所有的造型都由寶石作為主體組合而成,采用花絲鑲嵌寶石工藝製作。
明代藝人用極細的金絲編織成的萬曆皇帝金絲翼善冠,高4厘米,冠身薄如輕紗,空隙均勻,金冠上端有龍戲珠圖案,造型講究,堪稱一代傑作。
金翼善冠由前屋、後山和翅三部分構成,分別運用518根、4根、70餘根直徑0的金絲編織而成。金冠整體輕盈通透,金絲編織的均勻得體,無明顯結頭,兩條金龍由金花絲堆壘而成,附著於後山上,生動威武,焊接處無不牢處和迷藥處,體現出了當時製作者高深的焊接技術。?其複製品如今陳列在北京定陵的展覽室裏。
明定陵出土的孝端、孝靖二位皇後的鳳冠,不僅是花絲鑲嵌少見的珍品,也是花絲鑲嵌的大件器物了。兩個後妃所戴金簪,其簪頂所表現的題材十分廣泛,包括花卉、蝴蝶、飛鳥、龍鳳、幾何圖案、吉祥圖案、文字等。
定陵共出土五百餘件首飾及金銀製品,品種有簪、冠、帶飾、扣飾、各種器物等。其製作工藝大致有∶花絲工藝〔用金絲組成花紋焊在飾物上〕、鏨花工藝〔用鏨線在器上雕出花紋〕、鑲嵌和“製胎“(用專用工具將金銀片材打製成各種形狀)等工藝。
這些器物很少單用一種工藝製作,往往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工藝,其中的一種或用作陪襯,或用作點綴,以達到較完美的藝術效果。從手法上,這些首飾很少采用某一單獨工藝製作,往往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工藝,其中某一種工藝或陪襯。
177年江西南城明益珠祜檳夫婦墓中,發掘出一對明朝銀作局製造的金鳳釵,鳳高105厘米,釵腳高15厘米,重兩錢。金鳳釵都是用粗細不等的金錢、金片纏繞。
金鳳的腳趾有力抓住的一朵雲彩,也是用粗細不等的金絲編織而成的。從雲彩中伸出的釵足,造型生動,技法纖細秀麗,顯示了明初金銀工藝的水平。
康熙年間,宮廷養心殿成立了造辦處,造辦處為清宮內務府所屬,是負責製造皇家禦用品的專門機構。“造辦處”屬有“銀作”。內分化銀、煉金、累絲、鏨花等十個工種,數百人,專製金銀首飾、器皿等。
出色的品種有黃金編鍾,其上鏨滿浮雕雲龍紋和“黃鍾”、“律品”等名目;七級金塔由金絲累製鑲嵌紅、藍、綠各色寶石,刻有細密花紋,絢麗勝過錦繡。另有金冠等,以黃金抽絲累編珠寶結合製成。
為皇族服務的造辦處集中了全國技藝卓絕的工匠們,加上各地官府進貢上來的金屬珍品,承接了明朝優秀技藝的花絲鑲嵌進一步得到繁榮。
清朝的統治階級尊崇藏傳佛教,器物的取型題材較之明朝更為寬泛,宗教色彩也明顯濃厚,以乾隆每年元旦舉行開筆儀式時專用的酒杯—金甌永固杯最具代表性。
清代時期,金絲鑲嵌業分工更細,逐步走向專業化生產。全行業分為實作、鑲嵌、鏨作、攢作、燒藍、點翠、包金、鍍作、拔絲、串珠等11個專業。
其中實鑲和攢作是行業的主要部分,有獨立產品和完整的生產過程,其餘行業均屬加工類型,但是協作關係非常密切。清代宮廷裏的金銀工藝、風格與明代不同,較深厚,以鏨、嵌為主。
如故宮珠寶館陳列的“金枝玉葉”大盆景,“點翠花鳥”大掛屏、銀質燒藍“鶴鹿同春”等,藝術形式是創新的,工藝製作則把實鏨、攢煉、鑲嵌、點翠、燒藍等技術手法結合起來。金銀工藝和玉雕工藝也相互結合,運用自如。至此,中國的金銀工藝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大量金銀外流,尤其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很多貴重工藝晶被掠奪出國。金銀工藝因而停滯不前,特別是日本軍隊入侵中國,使花絲鑲嵌行業處在岌岌可危的境況中。
辛亥革命以後,宮廷藝術流向民間。民間的金銀店鋪很多,當時的店鋪工藝可分為以下幾種工藝:花絲、實鑲、鏨花、燒藍、點翠、製胎蒙鑲等工藝。
北京前門一帶是“首飾樓”集中的地方,已形成前店後廠的形式,當時首飾發展很快,也出現了一些行業中的頂尖人物,如人稱“花絲王”張聚伍、藝人於海、趙子元、王子厚等,都身懷絕技。
因軍閥混戰、日本侵略、中國內戰等,導致社會動蕩,市場蕭條,人民流離失所。花絲首飾藝人失業、改行,掙紮在貧困中。著名的“花絲王”張聚伍就餓死在回鄉途中,花絲首飾陷入絕境。
花絲鑲嵌行業於1956年實現了合作化,老北京的花絲鑲嵌藝人多出在通州,北京市人民政府將散落於民間的身懷絕技的“細金藝人“重新組織起來先後成立了“北京市花絲生產合作社“、“北京市鑲嵌生產合作社“等工藝企業。
1958年二社改組合並,在通州孔廟遺址上正式建立亞洲最大的首飾廠“北京花絲鑲嵌廠“,成為我國製作花絲鑲嵌工藝品的主要生產基地,專門生產傳統花絲工藝品並擔負著北京地區首飾出口任務的。
1960年成立了北京工藝美術工廠(內設一個花絲車間)。1971年又成立了北京首飾廠。上世紀50年代經國家批準複製定陵出土的皇冠、鳳冠,由北京花絲鑲嵌廠研究室薄世友等主持製作,工藝精細度和仿真度都獲得文物、考古專家好評,仿製作品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1985年,北京首飾廠以北京故宮太和殿內皇帝寶座、台基、屏風等為原型製作了銀花絲鑲嵌的《金鑾殿》工藝美術品。
產品的種類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首飾品類,包括手鐲、項鏈、耳墜、胸針、吊墜、袖扣、領帶卡、領花等;第二類是陳列品類,主要是室內裝飾物品,如掛屏、花瓶、爐、熏、建築、動物各種造型等;第三類是實用品類,以中件產品為主,比如平鏡、煙盒、煙灰缸、粉盒、糖罐、藥盒、燈台、酒具、蓋碗、牙簽盒、刀等。
解放以後出現的傑出人物,如張廣和、王金翱、畢尚斌是花絲行家,現保存著用金絲、銀絲編製起來的“安門”、“九龍壁”、“長江大橋”、“故宮角樓”、“蟈蟈簍子”、“花絲紀念碑”、“龍鳳插盤”十分引入矚目,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金光燦爛,巧奪工,給人一種別致富麗之感,這種手工藝晶中國人叫“花絲鑲嵌”,外國人稱“掐絲琺琅”。在白孔雀藝術世界展覽室裏,珍藏著這些作品。
1956年北京召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時,張廣和、畢尚斌為大會精心製作了花絲紀念碑,並請郭沫若題詞:“保衛世界持久和平”。接著他們又做了一件銀座龍宮燈,方型透空銀花絲,龍嘴刁宮燈,龍盤旗杆柱,精致、古雅、美觀、大方,此作品在英國展覽時受到了好評。
其中“鳳鳴鍾”是以我國傳統的吉祥圖案為題材的花絲鑲嵌產品,在設計上,用金光四射的鍾代表太陽,以珍貴的青金石製作成繚繞的祥雲托太陽,一隻金鳳淩空啼鳴,形象多姿、生動傳神,在製作上采用掐絲和鑲嵌相結合的工藝,以細如發絲的黃金、白金編製出鳳的全身,鳳頭鑲有18塊紅、綠寶石和88粒鑽石,羽毛上鑲嵌著110粒鑽石,鳳尾嵌有9塊紅、綠寶石,作品金光閃耀,寶石映輝,巧妙地把藝術欣賞和生活實用結合起來,是一件優美的工藝佳品。
1985年9月北京工藝美術作品展覽會展出的珍品“龍的傳人”以獨有的藝術魅力,征服了觀眾。一條巨龍和龍體上的5個孩童,全部采用K金為材料,龍身鑲有1600餘顆各色寶石,每塊寶石都用一個金碗牢牢托住並接在一起。
飛龍吐出的火球則是一塊塊紅寶石鑲嵌的。據設計師白靜宜講,此火球就用了00多塊寶石。孩童身上披的彩帶采用花絲工藝製作而成,龍底下是五彩祥雲,金彩帶隨風飄曳,煞是逼真。
“龍的傳人”以紫晶原石做底,與作品整件渾然一體,表現了中華民族和當代炎黃子孫騰飛向上的風貌。構圖造型,惟妙惟肖,堪稱佳作。˿E;╄E00;E0B;大時代的夢A;E66;6B;D;ᨬAB0;AE0;XB;E00;AF6;_F4;ȂD;D9;▅B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