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八章 手工錫器(2)

第七十八章 手工錫器(2)

  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英國人發明了一種由錫、銅、銻組成的新合金,被稱作“大不列顛金屬”,這種合金被廣泛地用來製作錫器。


  在中世紀以後,錫製品繼續保持流行勢頭,並且很快就替代了其它器皿,進入到尋常百姓家。


  隨著需求的擴大,英國製定出相應的一套評估錫器等級的標準,並頒布法令來進行貿易。


  作為英屬國家的馬來西亞擁有世界上豐富的錫礦資源,英國人利用馬來西亞豐富的錫態資源滿足國內的巨大需求,馬來西亞很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錫器生產地。


  錫器能被廣泛使用並受到人們的喜愛,正是因為錫自身的一些優秀特性。


  因而錫器享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儲茶味不變,插花花長久”的美譽。


  錫除了具有優美的金屬色澤外,還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加工性能,用錫製作的各種器皿和藝術飾品能夠逼真地體現每一個細節的創意,從而使得錫製工藝品栩栩如生、高雅動人,這些特性是其他任何金屬工藝品都望塵莫及的。


  錫器平和柔滑的特性,高貴典雅的造型,曆久長新的光澤,曆來深受各界人士的青睞。


  而馬來西亞錫器十分強調獨特設計和實用,傳統的酒杯、高貴大方的茶具,以至精美的相框、桌麵裝飾,品種繁多。


  每一件錫製品都要按嚴格的標準仔細地用料,再經過製膜、雕花、打磨、拋光等許多工序,且每一項工序都由師傅們手工製作,工藝成本很高。


  一件製作精美的錫器不僅僅是圖紋色彩完美,它還體現了馬來西亞民族文化藝術的魅力,如今馬來西亞錫器已被公認為高檔的饋贈佳品及非常有價值的收藏品。


  同時其他國家錫器,如泰國錫器,也開始逐漸的走進人們的視野,泰國南部蘊藏著優質的錫礦資源,沿用傳統手工製作的錫器,其造型和圖紋生動展現了泰國的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老錫器的鑒別皮殼是鑒別古代錫器和現代錫器的重要依據。所謂“皮殼”是古玩行或收藏界,對古玩表皮的色彩,光澤及質感牲概括。


  由於錫於常溫下在空氣中不受影響,但一件老錫器,如果長期處於幹燥環境之中,外表除了光澤不如新錫器強以外變化不會太大。


  但時間長達數十年或數百年的老錫器幾笠不可能完全與潮濕環境隔絕,而錫受潮表麵會生成一種極薄的氧化膜,這層氧化膜會因為不同錫料中其它金屬含量的不同呈現出黃褐、紫灰、紫黑、銀灰、黑褐等不同的色彩,並與金屬錫的質感,光澤混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皮殼,成為錫器鑒定的重要依據。


  此外,由於錫和鉛在某些特性上很相似,古人常常把二者並用,而鉛的含量過高,會對人的身體造成損害。


  錫器的清洗和保養1)記得把白錫精品存放在清潔、幹燥之處。)切勿使用洗碗機或刷子來清洗白錫精品。)避免白錫精品接觸火焰或置於受熱地區。當錫加熱至攝氏160度以上,其質地會變脆、器物將剝落成粉末或碟狀,所以,建議您對錫製工藝品不要加熱到攝氏160度以上,以免損壞。4)勿將食品或飲料放在白錫精品內隔夜,一麵玷汙其表麵。5)家住海邊一帶者,須更頻密清洗白錫,因空氣中的大量鹽分會令其失去光澤。6)使用溫水清洗,清洗以後用柔軟的幹布擦拭即可。7)使用柔軟的幹布和優質的銀器光潔劑擦拭可使表麵光潔如新。


  作為僅次於黃金、白銀的貴重金屬,錫器除了具有收藏的價值外,作為茶具使用也有其獨到的益處。


  使用瓷器茶具的好處1、自然世界中唯一的一種綠色金屬,對人體無害,並有很好的殺菌,淨化,保濕,保鮮效果;、由於錫的密閉性強,使其本身具有極佳的保鮮性,能持久保持茶葉鮮美芳香所以古人都愛好錫茶具;、錫器具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甘醇,儲茶色不變,插花花長久”之美譽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利用錫做成的茶罐儲存茶葉,出口到日本和東南亞一帶,使中國的“茶道”及錫製茶罐在這些國家盛行並流傳至今。


  純錫是無毒的,可以用來喝酒泡茶,怎樣分辨是不是純錫很簡單,純錫很軟,稍微摔一下或者碰一下都會有明顯的變形。


  如果上麵有把手或者什麽的可以用手輕輕掰一下看能不能很輕鬆的掰動,可以的話就是純錫,還可以拿個刀的無關緊要的地方劃一下,能很輕鬆地劃出槽的話就是純錫。


  民間稱錫為“白蠟”,因此製作錫器亦被稱之為“打蠟”或“製蠟”。到了宋代,錫器已經成為了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當時的人們利用錫保鮮、抗菌和極佳的密閉性,加之無任何金屬異味的優點打造錫罐存放茶葉。將其視為能夠使茶葉長期保鮮的最佳存放器皿。


  隨著茶葉的大量出口,錫器和錫工藝作為茶葉的包裝、茶具伴隨茶葉出口的重要的附屬工藝品,也不斷的擴大了出口量。


  隨著錫器的大量的出口,也就形成世界各地各種的需求,那麽就產生了各種工藝的應用,以及各類產品的繁榮。


  它匯集了中西方文化產生了一些產生了一些諸如鏤空、平雕、浮雕,和一些新的裝飾手法,包括以海洋氣候所造成和所需求的“火金漆”的應用和中國“大漆”的應用,在錫的工藝上得到了逐漸的完善,也形成了一種大的錫工藝文化交融。


  玄默是斑錫龍近年來攻克的一項表麵色澤處理工藝技術,通過繁複的工藝處理從而使錫器表麵產生烏青色澤,讓錫器更顯古樸優雅,耐人把玩尋味。


  玄墨工藝不添加任何金屬和材質,玄默處理後的錫器不掉色,亦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它不僅僅是一種工藝,更是一種心境、物質與精神來麵對蒼白,匠心渲染,以呈錫器之古樸,厚重、內斂、沉穩之神秘。


  宋代社會開始普遍使用錫器,錫器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打製錫器成了重要的民間手工藝,亦成為市井之中的熱門。


  商代?考古發掘的河南安陽殷墟中出土的錫塊和外鍍有厚厚錫層的虎麵銅盔,表明了錫的特殊物理性能已經被發現並受到重視。


  先秦時期?錫業更為發達,並專設了機構管理。


  唐代?考古發掘出陝西法門寺唐代的佛教徒使用的錫仗,上麵錯金銀工藝十分精美,應該是皇帝下旨的一件特別製作的佛教用品。


  宋代?社會開始普遍使用錫器,錫器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打製錫器成了重要的民間手工藝,亦成為市井之中的熱門行當。


  明代?受紫砂及瓷器製作工藝的啟發,觀賞性極強,適合把玩的仿紫砂和仿瓷器的錫器應運而生,出現了以把玩為目的的文人錫器,也使錫器躋身於珍品雅玩之列。這一時期,錫壺製作名家輩出。


  明代宣德年間?江蘇蘇州人朱端以錫製品造型奇古,人稱“朱家鼻”。


  明代萬曆年間?江蘇蘇州人趙良璧製錫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仿時大彬的紫砂樣式,開一代新風,同時也成為錫仿紫砂和文人大斧,惜其作品已無流傳。


  江蘇蘇州人歸複初,繼趙良璧之後,將仿紫砂錫壺推到最頂峰;浙江嘉興人黃(王)元吉所造各式茶具都極其精巧。


  明張岱在《陶庵夢憶》中:“錫注以王元吉為上,歸懋德次之。。。而一罐一注,價五、六金。。。直躋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慚色,則是其品地也”。浙江嘉興人黃裳精於設計,製器“模範百出”。


  清代?文人錫器仍舊備受士紳階層的青睞,湧現出許多具有很高藝術修養的錫器大師和錫作高手。


  清康熙年間?浙江嘉興人沈存周以製錫壺名於世,沈朗亭亦以善製錫壺名世,故宮藏其桃式倒流錫壺一件。


  清乾隆年間?蘇州王東文,清乾隆時吳縣(今蘇州)人。在西施緣起、乾隆最愛的蘇州古鎮木瀆開銅錫作坊,擅製手爐,為蘇州製錫名家。乾隆年間,蘇州的銅、錫、鐵器等治業工匠多來知無錫。在各製作工坊間以王東文銅錫最有名。晚清以來,仿冒王東文銅錫名號的店鋪在蘇錫常甚至整個蘇南地區從未中斷過。


  清嘉慶道光年間?江蘇揚州人盧葵生錫壺與漆器結合更是他的創造。


  清嘉慶道光年間?浙江紹興人朱石梅首創砂胎錫壺,錫求上佳,工求精絕。


  清道光鹹豐年間?王善才、劉仁山、朱貞士等製錫器名手所製錫器也極為精工。


  個舊曾是全世界的“錫老大”,落寞的礦業城市自己孕育了新希望,錫工藝在龐大的金屬貿易衰落後,顯示著永恒的生命力。賴慶國也讓人看到一個手工藝人的理想狀態,在他親自打造的世外桃源裏,錫產業和品牌化,也能傳承傳統工藝。手藝人和企業家,在他的道路上並行不悖。


  錫是金屬中的術士,總帶著神秘色彩,古人常在井底放錫塊來淨化水質,日本宮廷最好的禦酒都用錫器盛裝,據會更醇厚清冽。


  1745年,瑞典東印度公司的哥德堡號船觸礁沉沒後,在0多年後的1984年打撈出海,船上70噸茶葉沉沒海底,尚有1000餘公斤茶葉由於錫罐封裝嚴密未受水浸變質。


  在雲南紅河個舊——昔日的錫都,曾有超過10萬人在此從事礦業相關的工作,期北山礦區的職工宿舍、家屬樓、學校、電影院,車來車往,儼然一座礦業之城。


  但008年個舊被國家列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數以萬計的工人失業下崗,現在礦區街道上很難見到行人,隻剩一片凋零。


  而個舊那條“錫行街”,因滿街的錫匠而得名,在不到50米長的一條街上,集中了錫製工藝品作坊40多家,他們做邊賣,從早到晚街上都是一片扯風箱、敲打錫箔、叫賣議價的聲音——這些景象早已是舊時期的一個傳。


  在一片暮色沉沉的大背景中,賴慶國的錫文化創意產業園顯得生機勃勃,除了工人的廠房車間,還有錫器藏品和作品展廳、學徒學藝的習藝坊、非遺手造作坊,以及一個鄉村教堂。


  喝茶會友有茶室,懷舊有亭,他甚至弄來了一整節舊火車車廂,加上荷塘、竹林和幾隻錦雞、孔雀到處都有濃濃的個人理想的痕跡。


  作為錫工業界唯一的國家工藝美術大師,賴慶國近幾年最大的成就是讓錫在範圍內從舊工業時代的沒落中過渡到新的文化產業形態。錫的保鮮能力也體現在自身的命運上。


  一身中式服裝、光頭、大胡子外加一根煙鬥,斜身坐在陽光斑駁微風習習的樹下,一杯茶擺在從村裏淘來到木頭板凳上,賴慶國的形象跟他的企業和事業一樣,都被好好地經營,運轉良好如日中。


  “花了三年時間打造這個園子和平台,從今年開始,要認認真真做創作,雖然社會應酬仍需要占據一些時間,但條件好多了,就怕年紀大了,還沒意識到這個問題,或意識到了卻沒條件做。我今年51歲,在這個行當中,還算年輕。”一門手藝的傳承、一個產業的發展,都依賴於這樣新決心和新計劃在手藝人心中生長出來並得到很好的堅持。賴慶國十幾歲開始跟著傳統錫匠師傅學藝,五十歲仍然可以有新的計劃和開始。


  廠房的一角,有兩個磚砌的灶台,點上火,鐵鍋裏放入錫塊,溫度達到1攝氏度錫便會融化成“錫湯”,舀一瓢緩緩注入模具,很快就能冷卻成型,再拿來敲打錘煉,延展性也極好,錫是好脾氣的金屬,閃亮而柔和。


  錫罐從古至今是被公認的儲存茶葉的最佳器皿,密封性好,又無異味,也是賴慶國最暢銷的產品。


  通過模具將液態錫塑造成型才是第一步,要做一個稱得上“精良”的茶葉罐,細算起來工序有四五十道,下料、成型、焊接、拋光、磨光、配蓋有些細節反反複複要許多次,尤其最後一道配蓋,茶葉蓋蓋上去,呈緩緩下落狀,再打開也需要緩緩拔氣,隻有這樣才能有良好的密封性。


  賴慶國在工作台上隨手拿起一個已經打磨光亮的茶葉罐,另一隻手拿一個型電鑽,“嗞嗚嗚”便在錫罐上作起畫來,很多客戶要求他親手製作的作品,最重要的也就體現在這畫和落款上。


  十幾歲初中畢業開始學習錫器工藝,跟著幾個六七十歲的老師傅,口手相傳,沒有什麽理論架構,也不會刻意培養審美素養,幾年後他覺得這樣“還是不行”,於是就考到藝術學院去進修,學習工藝美術,惡補繪畫。


  畢業後又教了三年書,在理論上得到提升,之後才覺得可以從事錫藝事業了。他經營的廣告公司曾做到雲南地區行業的翹楚,也曾有機會走入仕途,人生的各種機會和選擇很多,賴慶國經曆豐富,對“錫”長達三十多年的堅持是他總結的成功經驗第一條。


  比如畫畫,“我再忙,還要抽時間去寫生、畫畫,當作休息,技藝上的東西一直不敢放”,賴慶國平常更像一個企業的董事長,處理關係,管理員工,規劃未來,不停地接電話和回短信,手工勞作既是他的一項工作內容,也是他暫時避開俗事的自我精神世界。


  幾筆山水,兩隻船,人物隻有被微風稍稍吹起的衣衫,不用露任何五官,而近景的石頭紋理必須細膩,旁邊的蘭草每片葉子都搖曳舒展,中國人追求的“雅士”意境就在錫罐的方寸之地表現出來了。


  賴慶國稱之為金屬上的“簡筆國畫”,筆鋒粗細得當,起承轉合一氣嗬成,心中有丘壑,下手則熟練得像生理反應,容不得敗筆。


  練了三十年,畫畫仍然是必修課,春裏山上梨花開,他都是要趕去畫一畫的。隻有這樣,才對得起落款刻“甲午年初,賴慶國製”這幾字時的坦蕩。


  賴慶國自己修建了錫文化展示廳,從外麵看是各種幾何方塊的結合,模仿的是錫金屬的晶體結構,最開始甚至不被“建築行業人士”承認是“建築”,後來他又拖來了巨大的一節火車車廂放在一側,另一側是帶著紅色塔尖的教堂,整個場景有一種奇異的美感,倒是國外來的客人見了大呼“奇跡”。


  展廳可做錫文化教育基地,從收藏的各種古董錫器,到他目前的各種作品和產品,以及國外的一些特色錫工藝品都自成體係。


  園子角落有一間上著鎖的廠房,這並非普通遊客喜歡的參觀地,打開一看卻著實讓人驚詫,一屋子的石模,每件磚頭大,數千件整整齊齊排列滿屋。


  舊時做錫器沒有鋼模,是用石塊雕刻各種圖案和形狀,然後將錫液澆鑄進去,冷卻後脫落出來便是原始初坯,現代錫工藝已很少用這種石模,賴慶國卻一件一件收了回來,且並不當作可炫耀的來炫耀。“我沒有錢,但這就是我的財富。”他。


  為了尋找打錫師傅,藍桉幾經周折來到了老市區“商業街”,在一條不起眼的巷裏,記者找到了“顏記錫藝”傳人的店麵。


  潮陽顏家曾是潮汕地區最著名的打錫世家,代表潮汕錫器工藝的最高水平。在這間隻有二十幾平方米的店麵,“顏記錫藝”的傳人顏來欽依然堅守著這份從祖輩相傳下來的手藝一心從事錫器製作。


  “我們祖輩都是打錫的,聽家裏的老人口傳,算起來我是第18代傳人了。我們潮陽的老厝就見證了我們祖宗五代來打錫的‘曆史’。”起這門祖傳下來的手藝,顏來欽很是驕傲。


  顏來欽,父親曾是汕頭錫器工場的技術骨幹,工場倒閉後,父親就回家繼續製作錫製品。因為手藝精湛,不少顧客找上門來請父親製作錫器,父親一個人忙活不過來,就讓家裏的叔叔兄弟們來幫忙,在這個家庭作坊裏,兒女們也自然成了學徒幫忙打下手。顏來欽的手藝就是這樣練成的。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顏記”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好時機。當時有顧客在“顏記”訂了兩件錫器作為展品帶到廣州秋交會展覽,設計獨特又具實用性的錫器馬上受到海外貨商的青睞,訂單紛至遝來。


  當時已經學有所成出師的顏來欽幾乎每都在熱火朝地趕工,因為是純手工製作,每一件產品都十分耗時費力,顏來欽經常為了趕一批貨,每早上從十點一直做到夜裏三四點。


  “這都是常態了,我們每一次工期一般都要幾個月,每往凳子上一蹲就是一整。現在就落下一身職業病,渾身酸痛。”顏來欽。


  打製一件錫器的工藝十分繁雜,每一件都是打錫師傅的心血結晶。據顏來欽介紹,一件上好的錫器,需要經過融錫、剪胚、定形、打磨等幾十道工序,一個錫茶罐從接單到製作為成品,往往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如果是大件的錫桶、錫爐則難度更大,生產的時間就越長。


  顏來欽製作了無數件錫器,最大的一件容積為50斤,最可裝兩茶。顧客上門訂製時,隻需要口頭交代一下大和形狀,顏來欽就能做出顧客想要的產品。


  顏來欽,購買錫製品的顧客大多是愛好此道,在這些人看來,一件錫器不僅僅是單純的器皿,錫器上各種讓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的精美花草圖案,體現了中國傳統工藝的魅力,是具有觀賞價值的工藝品。


  錫製品為什麽會如此受人青睞?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具有“涼身”等奇特功效。據顏來欽介紹,純錫能隔熱、隔濕、無雜味,罐身光滑,少有瑕疵。


  藍桉拿起一個保溫瓶般大的錫罐,看似輕巧,卻分量十足,手感沉甸甸。顏來欽接過藍桉手裏的錫罐,打開蓋子,“一個好的錫罐在打開蓋子時能感受到一股吸力,用力往上拉一下後放手,罐蓋會自動回彈。而在蓋蓋子時,它是會慢慢自動下落的。再看看這個罐身,非常平和柔滑,而且是有曆久長新的光澤。”顏來欽,錫罐用來存放貴重藥材、茶葉能保持原汁原味不變質。


  錫器曾經擁有一段“光輝曆史”,作為潮汕傳統手工藝品,現在也麵臨著後繼乏人的傳承窘況。


  顏來欽,打錫不是一項簡單的手藝,學藝過程是十分艱辛的,沒有三五年學不成。顏記錫藝講究熟練精致的手藝,當學徒的習藝都要從給打錫師傅磨無鋒口的拋光刀開始,有“三年學一支刀”之。


  為了鍛煉紮實的基本功,學徒經常一蹲就幾個時,極磨耐性和意誌。除了要願意下苦工,學藝者還需要有分,顏來欽笑稱自己是“自帶基因”,學起來上手比較快,這種算是可遇不可求。


  據顏來欽介紹,顏氏出產的錫器每一件都經過嚴格用料,再經熔化、鑄片、造型、刮光、擦亮、雕刻等多道工序,每項工序都純手工製作,工藝成本很高,但這也同時限製了產量,這就導致銷量難以保證,不少學藝者考慮到這一因素就也不大樂意從事這一行當。


  起傳承,顏來欽還是有些許遺憾,但他也給記者透露,自己的兒子認識到對這門傳統手藝的使命感,現在正在慢慢接手,子承父業,將錫藝傳承下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