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鋦瓷(1)
“啪嗒”一聲響,隨著最後一枚鋦釘輕輕按入打好的鋦釘孔中,藍桉看著驚裂的紫砂壺即將修複完成。鋦瓷匠人陳建國一聲輕笑。
這時,老手藝人都會跟主人討一杯熱水喝,委婉驗證紫砂壺是否修複好。
陳建國釋疑,鋦好後,逐一檢查,確認沒有問題,用開水當場檢驗。開水倒入壺中,會熱脹。如果開水不會漏出來,這就算出活了。
鋦瓷,是古老的民間七十二行之一,通過鑽孔、打釘、補漏,使破損的器物再修複的技術,福州話叫做“錡馬釘”,宋代《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鋦匠的身影。
在福建福州,鋦瓷匠人已經很少,陳建國就是其中一位。然而,他的工作室卻深藏倉山區牛眠山巷中,遠離鬧市。
不大的工作室裏,有陳建國收藏的紫砂壺,也有客人讓其修複的物件。這是一間基本不對外營業的工作室,他接的活兒都是經朋友口口相傳介紹的。
陳建國表示,現在要努力留住漸行漸遠的這項手藝,並努力讓這項文化鮮活起來,趁著福建還有一些民間鋦瓷記憶,抓緊收集工具、作品、技能技法、挖掘傳統文化,不要把遺產變成遺憾。
話雖如此,實踐起來卻是困難重重。祖上雖會這門手藝,可到他這一代已經失傳。
陳建國大學本科專業是數學,研究生讀的又是建築學,最開始迷戀壽山石雕時,對雕刻有些許研究,但鋦瓷這門手藝,完全是他自己摸索、學習的。
陳建國笑,最開始從網絡上找資料學習,初始即使免費鋦瓷,別人都不要。後來朋友送他紫砂壺,讓他摔碎了去練習,才慢慢起步。
對鋦瓷這門手藝,陳建國認為,鋦瓷不隻是簡單的修複,外觀、厚薄、裂紋、坯土甚至釉色的不同都會導致千差萬別。
其實,鋦瓷所需的常見工具並不多,鉛筆、鑷子、錘子、墊鐵、鉗子、銼刀、金剛鑽等。由於手藝失傳,好多工具隻能自己手動用砂輪慢慢搓,在陳建國工作室二樓,就收藏著一整套鋦補的挑子,被他視作珍寶。
陳建國,閩派的鋦瓷文化有非常強烈的地域特色,福州把“鋦釘”稱為“錡馬釘”,錡馬釘非常生動地將鋦釘騎在裂縫之上,把兩個碎片鋦在一起,形象地表達出來。
在延續傳統鋦補手藝過程中,陳建國也探索“新路子”,他逐漸將金工鏨刻,雕塑技法,大漆漆藝等其他門類的藝術融入瓷器修複手藝中。
台灣一位80多歲的“雕釉”大師蘇世雄通過代理商找到陳建國,希望其能“妙手回春”,修複破碎的牡丹花瓶。
陳建國,接過這個花瓶後,他開始找碴、做胎。在花瓶的修複裏,融入了福州脫胎漆器的獨特技藝,形成有層次的釉麵。
經過反複的調色校色,把口沿慢慢補齊。從做骨架胎瓷到釉麵無痕修複曆時個多月,將花瓶完璧歸趙。
看到修複好的成品,大師都驚歎不已。
如今已有成就的陳建國在繼續摸索、研究、創新這項手藝的同時,也十分注重手藝的傳承與發展,他的徒弟遍布全國各地。
“學鋦活兒隻需要七,而幹好鋦活卻需要一輩子。鋦活首先要找碴、對縫,然後定位點記、打孔、上鋦釘,最後用雞蛋清和瓷粉調和補缺。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不容易。”陳建國道。
時代在發展,老手藝的生存空間被擠壓的越來越少,漸漸隨歲月遠去。希望有越來越多像陳建國一樣的年輕人加入到老手藝傳承隊伍中來,將流傳千、百年的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複起來的技術,在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裏,就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場景。
根據鋦瓷地域的發展逐漸形成各自手法形成了中國、日本、歐洲三個最大的策源地。隻有中國的鋦瓷才能稱作藝術。所以被稱作鋦藝。
日本將傳統鋦瓷後用蛋清和白磁粉填縫改成了大漆金繕所以隻能稱柳釘鋦,而且在近代土見益弘繼續改變鋦瓷方法沒有保留古老方法不能稱作藝術。
日本最早隻有《螞蝗絆茶甌記》有記載鋦碗時代出現很晚和中國比隻能算是弟弟。歐洲鋦瓷根據考證為早期赴歐洲的華工帶去的技術。
鋦補修複瓷器這一行當的產生是與中國瓷器的發展有著密切的相關的聯係的。起初於何時已無法考證,最早見於宋代張擇端德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圖》中的一處鋦匠做活的一幕。
鋦瓷行當經曆了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六個朝代。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曆程,影響了中國多少代人的生活。
鋦瓷這一行當,在民間被稱作錮爐匠。最初是為謀生而產生的一門手藝。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員,也是被人看不起看作是下九流的行當,可卻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因為瓷器是貴族階級的寵物,從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稱呼,瓷器就是中國,中國就是瓷器,就充分體現出瓷器在等級階級上的價值,而老百姓和貧民對瓷器卻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所以對擁有的瓷器視為寶貝。
瓷器堅硬耐磨,更可持久使用,可瓷器的致命弱點是易碎,每當一件瓷器破碎後,便無計可施,留著無用,棄之可惜。
匠人們便開始琢磨如何將破碎的瓷器修補好,經過了艱苦的摸索實踐,失敗成功,在實踐中總結、理順、規範出一套合理的鋦瓷技藝。
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獨一無二的“金剛鑽”和“鋦釘”,繼而便產生了鋦補修複瓷器這一行當。而這一行當的出現,很快就被老百姓接納,破碎的瓷器得到了再生,擁有者減少了購買新瓷器的費用,同時讓鋦瓷匠人得到了勞動報酬。
鋦補修複這一行當,隨著中國瓷器業的興旺發展延續,自然中形成了山東、河南、河北三大派,山東的金剛鑽為皮鑽,河南的金剛鑽為弓鑽。河北的金剛鑽為砣鑽。山東派的皮鑽是由三條皮繩往反拉伸,旋轉平穩,對鑽頭、瓷器都有保障,三大派的三種金剛鑽,雖然形狀不同,操作不同,但是鑽頭卻是相同的,都是鑽石或金剛鑽,而且鋦釘也大致相同,隻是釘腳不同而已,鋦瓷的過程也大致相同。
到了清朝乾隆盛世時期,在三大派的基礎上又分為兩大類,即:常活,就叫粗活,純為民間生活用品為主的鋦瓷修複粗活,通常被稱作鋦盆、鋦碗、鋸大缸的錮爐匠,所用的工具金剛鑽、鋦釘都比較大、粗糙、單一、是清一色的鐵釘。而另一類則是經過藝術加工專為達官、王爺、貴族、八旗子弟們享樂而服務的鋦瓷細活,即:行活,也叫秀活。所用的工具金剛鑽巧精致,鋦釘完全用民間絕活鍛銅工藝加工而成,美妙絕倫,有花釘、素釘、金釘、銀釘、銅釘、豆釘、米釘、砂釘。由於有了鋦匠精美絕倫的鋦瓷細活,使得那些達官、王爺、八旗子弟們在享樂中興起了“鋦活秀”。
自從有了“鋦活秀”,鋦瓷行當在古董、古玩行裏有了一席之地,由被動修補而轉為主動作秀,由單一的鋦補轉為鋦補修複,嵌飾做件,鑲包配飾等風格特異,藝術魅力獨特的一門絕活技藝,成為古董、古玩行裏古舊老瓷器作秀的一門專業行當,行活,作秀鋦匠的名聲也隨之大振。
然而,隨著曆史的改變,戰爭的硝煙四起,“鋦活秀”再也秀不起來了,鋦瓷這一行當也隨之蕭條下來了,隻是簡單的鋦補一些生活用品。
到了新中國的解放初期,隻有那些孤獨的鋦瓷老匠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走街串巷,喊著那淒涼的老調“鋦盆、鋦碗、鋸大缸”。幾、幾十也很少有生意做。
錮爐挑子家什幾乎走到了盡頭,到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原有的傳統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瓷器壞掉了再買新的,沒人再造訪鋦瓷這一行當,沒了市場,這給鋦瓷技藝的傳承和弘揚帶來了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急待保護,傳於後世。
鋦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對縫,對破損的瓷器恢複原狀,準備修補
第二步定位點記,根據瓷器的紋飾結構以及樣式張合位置和位點,以及鋦釘數量和位置。
第三步就是打孔,用金剛鑽打孔。
金剛鑽是長約10公的鐵鑽杆,在鐵鑽杆的套著毛筆杆粗細竹外套,外套的兩端用剪刀鐵箍把鐵鑽杆和竹外逃固定在一起,再在普通的鑽具用銅焊把鑽石鑲嵌在工具頭部做成,金剛鑽。
然後用金剛鑽鑽孔,打孔也是對鋦瓷人的一大考驗,有些瓷器厚度就幾毫米,打孔時都是毫厘之差;一是手要拿得穩,對的準,最好不能打穿,有時不心打穿了,還得多加幾道工序把孔填補起來;其二是孔要對稱,不能有一點偏差。
第四步鋦釘,鋦釘製作體現手藝人的水平,鋦釘的韌性和製作鋦釘的水平,也決定著鋦補器皿的使用壽命。
鋦釘分為金釘、銅釘、花釘,鋦釘的大,得根據器物的大以及破損程度來計算。這樣,器物修複後不僅盛水不易漏,而且還給器物本身增添了幾分韻味。當然,這些步驟和細節都與鋦瓷藝人長期積累的經驗息息相關。
第五步用雞蛋清和瓷粉調和補漏,防止瓷器漏水,這樣完整的鋦瓷就完成了。
鋦刻瓷技藝對中華民族傳統民間絕活的傳承和中國瓷文化的發展以及考古、修複、古玩古舊瓷器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
鋦瓷技藝能使破碎的瓷器複原再生,變換成另一類獨具觀賞和藝術價值的瓷文化工藝美術品。
鋦刻瓷技藝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色是民間靜態文化傳統的代表,曆經六個朝代,一千多年的曆程,體現出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技藝的特色,具有見證中國瓷文化發展的獨特價值,是研究中國民族民間以及現貨的標本。
鋦刻瓷技藝不僅僅是一種民間絕活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寄托,更是研究民間技藝、經濟、文化特征的活化石。具有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鋦刻技藝的獨特藝術風格,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金剛鑽的發明就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這句世人所知的歇後語,將永久的流傳下去,成為有本事,有能耐、解難易難的代名詞。
瓷器是岩石的再燒結,永不可複用再生,更不能降解,瓷器一旦破碎就是廢物垃圾,而在鋦瓷匠人手裏,利用鋦瓷絕技卻有著起死回生的神奇妙用,在殘破中恢複,轉而升值。
鋦刻瓷技藝對中華民族傳統民間絕活的傳承和中國瓷文化的發展以及考古、修複、古玩古舊瓷器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
鋦刻瓷技藝是民間絕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門技藝文化藝術,體現出的是民俗風情獨特的藝術風格,國內外瓷器收藏愛好者和古玩愛好者,以及考古修複等是必不可少的,搶救、保護、傳承鋦刻瓷技藝,必將推動地方經濟和旅遊開發事業的發展。
隨著科技的引入鋦瓷行業得到新的生命力01年研發的鋦瓷機器操作原理是將器物進行d掃描之後在da下鼠標確定鑽孔位置。
一般鋦瓷需要每個鑽孔需要到5分鍾鋦瓷機器人大大縮短鋦瓷時間每個鑽孔不到7秒鍾。完全整個鋦釘鋦瓷時間不到18秒。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複起來的技術,在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裏,就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場景。
鋦瓷匠人陳建國檢查完後輕笑道,這時,老手藝人都會跟主人討一杯熱水喝,委婉驗證紫砂壺是否修複好。
“鋦瓷”大師家族背景深厚,修瓷工具曆史久遠,用金剛鑽現場表演。
夥放棄高薪做鋦瓷,把破碎瓷器用鐵皮固定修複如初,太神奇了。
對於中國人來,瓷器並不僅僅意味著器皿,還寄托著情感。所以修補破損的瓷器,不僅是賦予破損瓷器新的生命,也是修複一份破損的情感。
願世間所有殘缺事物都能像鋦瓷一樣被溫柔相待。?鋦瓷挺考驗人的耐心,因為一件瓷器的修複要靠鋦瓷師體力和精神雙重的集中,需要你非常專注的去做這件事。
瓷器的修複講究既能修得好利器,又能玩出新的花樣,當鋦子在器物上成為裝飾,與器物融為一體的時候,這是一種藝術的再創作過程。
鋦瓷其實是一件挺髒,挺累的活兒,一般這個行業裏麵,女性的比例非常少。把鋦瓷堅持的做下來,是因為修補行為本身其實是為了維護和保持器物本身的紀念意義,藝術價值,商品價值,或者為了維持它本身的功能產生的。
但當瓷器被修補完整後,人們會發現,更多的其實是內心裏的一種滿足感,這件器物不光是有藝術價值,商業價值,它也被傾注了很多的情感價值在裏麵。
我是一個特別感性的人我相信很多東西都是命中注定,該經曆的要經曆,該遇到的要遇到,該去做的要去做。修複亦是一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