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烏銅走銀(3)
至上世紀60年代,烏銅走銀工藝品幾乎銷聲匿跡,嶽家唯一傳人嶽忠祥老人而今年事已高,欲重振祖業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其女嶽麗娟為讓家族的這一絕藝不致被淹沒,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下決心重振旗鼓,跟隨父親學習和研究祖傳烏銅走銀工藝。
在其父親嶽忠祥老人的精心指點下,經過刻苦的鑽研和反複的實踐,她采用特殊的配方冶煉,在銅片上純手工鏨刻出梅、蘭、竹、菊、牡丹、荷花等圖案,將銀“走”入槽中,製作出了精美的烏銅走銀工藝品,終於使祖傳的工藝絕處逢生。
晉寧是雲南青銅文化的中心。1955年至今,省市考古工作者在晉寧石寨山進行了五次發掘,清理古墓86座,出土戰國至西漢的文物5000多件。
這些可與中原商周青銅文化媲美、被國際文博界譽為“獨步世界的收藏”的文物,勾勒出足以令彩雲之南驕傲的、消失了000多年的古滇王國的輪廓,顯現了雲南古代史上一個最燦爛的時代。
這是雲南考古界在滇文化探究中裏程碑式的發現,被譽為中國三大出土奇跡之一。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這些文物,大多數都是青銅器。城門是晉城鎮一個曆史悠久的村落,距石寨山隻有公裏多。
製作烏銅走銀的袁家住在城門村的梨凹,這個以竹編之鄉著名的村莊坐落在金砂山下。金砂山也因前些年出土過大量的青銅器而名噪一時。
據專家分析,古滇國的青銅鑄造工藝非常精湛,當時的人們能采用單範澆鑄、空腹範澆鑄、夯築範澆鑄、套接範澆鑄、失蠟法澆鑄等方法,製造用途多樣的生產生活用具和工藝美術品,並使用鍛造、模壓、鏤空、鎏金、鍍錫、鑲嵌、彩繪、線刻等後期加工技術,使青銅器更具實用性和更精美。
古滇國工匠對青銅合金比例有著較為準確的認識,並能熟練地應用,他們采用的合金成分多達6種以上,除了人們熟悉的銅、錫、鉛、鐵外,還有鎳、矽等。
他們根據自己對青銅器性能和用途的設計要求,調整合金成分,改變合金比例,或使之提高硬度,或增強韌性,滿足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他們巧妙利用合金比例,改變銅器的顏色,使之烏黑發亮或潔白生光,從而滿足人們的審美情趣。
烏銅走銀的製作最基礎的工藝就是合金銅的冶煉,這一工藝技術掌握不好,銅就不能變黑,成品不是紅銅走銀就是黃銅走銀,其工藝價值將大打折扣。因此,古滇青銅器很可能就是烏銅走銀的曆史源頭。
主要產品多為器皿、墨盒、玩物,圖案有麒麟吐書、八仙過海、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梅蘭竹菊、龍鳳鹿鶴等。工藝造型奇巧,技藝精湛。
產品銷路甚廣,遠銷香港地區和國外,極富盛譽。烏銅上呈現銀色紋樣,形成獨特雅致的風格和極高品位。有手爐、文房四寶、酒具、花瓶、筆筒、香爐、如意、首飾、煙具、首飾盒、長命鎖等。工藝製作精細,用料精選,費工費時。
製作烏銅走銀是一項複雜的工藝,匠人須掌握冶煉合金、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微雕等技藝。主要工具有風箱、熔爐、鐵錘(大、)、鉗子、大不一的鏨子(鏨刻花紋用)。
用銅做成銅坯,呈淡紅色,坯上以手工繪刻花紋;然後將一定比例的紫銅、黃金熔化成溶液,用專用的工具“瓦它拉”(窯泥燒製的器具)手工反複打製,直至像薄紙一般;再用各種大不一的鏨子鏨刻已經畫好的圖案花紋,然後走銀水或金水打製成型;最後,使用祖傳秘方使之變得烏黑發亮,光澤秀麗。
烏銅走銀這項古老的工藝被雲南三個大家派別所掌握;分別是石屏金永才大師;晉寧袁昆林大師,以及萬光紅大師所掌握的保山烏銅走銀製作技藝。
石屏烏銅走銀是石屏縣曆史上獨具特色、馳名中外的中國手工技藝之一,著名學者袁嘉穀的《異龍湖歌》有“器精稱烏銅”的句子,稱頌的就是烏銅走銀工藝品。
由石屏縣異龍鎮冒合嶽家灣嶽氏兄弟始創於清雍正年間(17~175年),距今已有80餘年的曆史,曆代獨家經營。民國年間,年均產銷量約000~5000件。
石屏烏銅走銀傳人嶽中明曾在昆明民生街開店經營,後其內弟蘇繼承掌握了此工藝,1959年雲南省人民政府為搶救民族工藝,送蘇繼承等人前往北京參觀學習兩個多月,回昆後在省委招待所設點研製烏銅走銀工藝數月。
196年蘇繼承去世後此工藝失傳,迄今僅發現一位掌握此技藝的嶽氏傳人嶽忠祥,但年事已高。
晉寧烏銅走銀工藝流傳於昆明市晉寧縣晉城鎮城門村袁家,傳自石屏嶽家,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曆史。1989年,袁家和的兩個兒子袁萬成、袁萬禮開始製作沉寂多年烏銅走銀。
銀匠家中又開始響起了“當當當”的金屬敲擊的聲音。烏銅走銀有了第二代傳承者。1989年改革開放後袁家重操舊業,慢慢開始恢複此工藝的製作和銷售,至今已做了幾千件作品,流傳於晉寧縣境內,1998年以後主要在昆明的古玩市場上銷售。
由於是傳統手工生產,每年製作的作品數量非常有限。由於其技藝世代獨傳,工藝配方秘不外傳,所以流傳至今會此工藝的人很少。現今傳承仍隻限於袁家,隻有幾人掌握此絕技。
保山烏銅走銀製作技藝始於清朝末期,清朝末期板橋懷寶銀樓(四寶齋前身),從石屏重金聘請來一位王姓銀匠,王銀匠因感激知遇之恩,遂將烏銅走銀製作技藝傳授予懷寶銀樓的萬姓人家。
到1966年,第二代傳人萬懷林,因當時破四舊等原因,成為批鬥對象,不能再做手藝,萬懷林唯恐手藝失傳,偷偷將烏銅走銀製作技藝教給了妻子金老伍。
待形勢好轉之後,金老伍又將烏銅走銀製作技藝傳予了他們的兒子萬光紅。至此,烏銅走銀製作技藝就這樣被萬光紅繼續傳承下去。
“烏銅走銀”是雲南古老的手工技藝,曾與北京景泰藍齊名,並稱“下銅藝雙絕”,然而如今卻也瀕臨失傳危機
他195年出生在雲南昆明官渡區,自幼熱愛藝術,對古玩珍品、青銅器等情有獨鍾,且生具有一雙“火眼金睛”。
有一些雲南工藝美術界的大師告訴我金大師是嶽飛的後人,對於這個法,我並未找金大師求證,因為我知道,即便傳聞是真的,像他這樣德藝雙馨的大師,也不會利用祖上的名譽去為自己博取關注度。
既然金大師從未主動提及過,我貿然發問必會顯得唐突,倒不如不去糾結這些傳言,而專注眼前的主題。金永才老師能取得今的成就,完全是靠他自己這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奮、堅持、鑽研、創新來獲得的。
這幾十年的風雨兼程,金大師也經曆過人生的許多波折和神奇際遇。他和他師父之間的傳奇故事,也為烏銅走銀蒙上了一抹神奇的色彩。
當年,金大師的家人覺得“幹三年,餓不到手藝人”,讓他學了銀匠,那時銀飾在雲南的需求很大,誰家嫁姑娘,也都會打一些銀手鐲、項鏈、發簪、柳月耳環等做為嫁妝。
金大師在做這些銀飾生意的過程中,認識了他的師父——烏銅走銀大師李加汝,二人一見如故,成了忘年交。
李加汝是孤寡老人,金永才經常去他家裏照顧他的飲食起居。那時,李加汝還隻是做一些尋常的銀飾生意,並未展示出烏銅走銀的絕技。
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海手表代替傳統的銀飾成為雲南人時髦的陪嫁品,銀飾生意越來越難做,李加汝便自己做了一些烏銅走銀的煙鬥,讓金永才拿到茶館裏去賣,掙一些錢回來維持生計。
金永才這才見識到了李加汝的手藝。但李加汝隻是做完了才給他,從未讓金永才見過烏銅走銀的製作過程。
自清雍正年間在雲南石屏縣誕生以來,00多年間,烏銅走銀一直被視為珍貴的奢侈品,在那個普通人工資隻有十幾元的年代,一個烏銅走銀煙鬥在昆明老茶館裏仍然可以賣到150元。
那時候昆明的茶館也是各種文人雅士的聚集地,稍微有些品位的人,都喜歡高貴典雅的烏銅走銀,有的人沒有錢,就拿家裏祖上傳下來的翡翠、玉石、古玩等進行置換。
金永才很清楚地知道烏銅走銀的價值,但始終不知道製作方法。過了整整8年,李加汝才收他為徒,但也沒有傳授絕技。
直到1995年,80多歲的李加汝身體越來越差,經常住院。一次出院後,李加汝和他一起吃飯,喝了點兒酒心情不錯,就對金永才:“烏銅走銀製作技藝不能在我的手上丟失,不然我就成了民族的罪人。”
原來,師父早已把配方寫好了,他把配方交給金永才,命令他在15分鍾之內必須背熟,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馬蹄鍾的鍾聲一響,李加汝便把配方拿起來疊好,金永才以為師父是要交給他,沒想到李加汝把配方扔到火裏一燒而淨,急得金永才趕緊回家按照自己背誦下來的配方練習製作。
三個多月之後,李加汝先生便與世長辭了,“烏銅走銀”的手藝被金永才傳承了下來。
提及師父,金永才眼裏充滿了欣賞和感恩,也感慨人生命運的無常。李加汝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傳奇,聰明又帥氣的李加汝早年是土司家的上門女婿,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並育有一個兒子。
後來因為時局變遷,他辭別妻兒,上山落草為寇,當了土匪,又遇到三大戰役戰敗的國民黨殘部,正好在土匪裏選拔好的工匠,他因為身懷絕技,受到了優厚的待遇。
1955年,雲南的解放軍開始剿匪,李加汝買了農民的衣服下了山,從石屏到玉溪,走了整整7,投奔在師弟家,1956年下半年才回到自己的家鄉,逐漸開始以銀匠的手藝謀生。因為怕自己的經曆會影響到妻兒的前程,他拒不和妻兒相認,並斷絕了一切聯係,從此孑然一身,孤單了一輩子。
烏銅走銀的傳承曆來信奉“口傳心授、不留筆跡、傳男不男女、世代單傳”的規矩。如果不是後來命運安排了金李二人的相遇,烏銅走銀絕技能不能被傳承下來還真是一個謎。
金永才烏銅走銀傳到他手上,是偶然也是責任。他創立的“金李記”銀器品牌,也是為了紀念他和李加汝師徒情深,相依為命的那段日子。
這0年來,金永才一直執著地潛心研究烏銅走銀工藝,果然沒有辜負師父李加汝的期望,將烏銅走銀技藝順利地傳承下來了,並且在他手中得到了發揚光大,創作出很多經典精品。因為他資聰穎、悟性極高,在繼承的同時還做了很多創新。
金大師“烏銅走銀的所有工藝,除了烏銅的冶煉技術之外,其餘的我都做了改動和創新”。
提到“烏銅的冶煉”,金大師告訴我們這是製作烏銅走銀的第一步,冶煉技術也是傳承的秘訣。烏銅其實一種合金銅,在冶煉的時候,500度時,需要加入什麽材料,700度時加入什麽,1000度時加入什麽,這些都是有著嚴格配方的。最後加入的材料,在0秒之內必須起鍋,否則就會全部廢掉。
而最終判斷烏銅冶煉是否成功,則需要遵循目光、火光、月光的“三光定色”原理,缺一不可。所以以前烏銅走銀的傳人都是晚上自己在院子裏做,並不完全是為了保密,也是因為在冶煉時,需要輔助月光來定色。
對於其它工藝的創新,金大師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偶然的奇跡。
眾所周知,烏銅走銀在經曆了烏銅冶煉、鍛製烏銅片、鏨刻、走銀、焊接組裝、拋光打磨之後,還有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捂黑”。
許多精美器物的製作都需要付出辛勞的汗水,但恐怕隻有烏銅走銀是直接與“汗水”緊密相關的了。烏銅走銀需要用帶著汗液的手不斷反複把玩,才能最終形成烏亮美觀的顏色。
1994年,昆明有一位老人,找金永才定製一個烏銅走銀的墨盒,送給考上大學的孫子。他問金永才該怎麽保養。金大師如實回答,多用汗液把玩,越把玩越烏黑光亮。
結果,幾之後,那位老人很生氣地拿著墨盒回來找金永才理論,他用汗液把玩後,原本烏黑的墨盒竟然變成了紅色,他金永才是大騙子,這個墨盒是假的,要求賠償。
金永才也很詫異,從藝這麽多年從未遇到這種情況,他也賭氣:“我把這個墨盒拿回去,用一晚上的時間重新捂黑,明再還給你,我可沒有騙你”。那位老人將信將疑地把墨盒給他帶了回去。
回到家金永才很鬱悶,心裏很憋氣,而且一晚上重新捂黑墨盒真的挺難的,便隨手把墨盒往桌上一放,就坐著邊生悶氣邊想辦法。
妻子喊他吃晚飯,那正好吃餃子,在蘸醋的時候,家人不心把醋灑到了墨盒上,也沒人注意。吃完飯收拾桌子,他驚奇地發現紅色的墨盒上有幾個黑點,猜想可能是醋。
於是他開始大膽試驗,把墨盒泡在了醋裏,果然,0分鍾之後,墨盒漸漸變成了黑色,然後他再用帶著汗液的手把玩了一晚上,墨盒比最初更加烏亮美觀。
金永才這才恍然大悟:90%的人汗液是酸性的,所以可以用來捂黑烏銅走銀,而那位老先生的汗液是很少見的堿性,所以墨盒會變紅。從此以後,烏銅走銀的捂黑時間便被大大縮短了。˿E;╄E00;E0B;大時代的夢A;E66;6B;D;ᨬAB0;AE0;XB;E00;AF6;_F4;ȂD;D9;▅B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