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手工核雕(5)
明朝有個特殊技藝的人叫王叔遠,他能夠將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成宮殿、器具、人物,甚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都能按照這木頭原來的樣子刻成各種事物的形狀,各自具備各自的情態。
王叔遠就是一位雕刻核舟的藝術高手,他雕刻的“蘇軾遊赤壁”核舟,後被散文家魏學洢寫成《核舟記》一文,生動的描述了這件精巧絕倫的微雕工藝品。其中有“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等語句,可以看出核舟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
明清時期,蘇州核雕漸興,江浙一帶官宦商賈崇尚風雅,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奇珍,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由此核雕風靡朝野,出現了“凡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墜”之盛況,精湛而玲瓏多巧的核雕被人們爭相佩帶和收藏。
清末民初也出現了不少核雕名家,如楊芝山、都蘭桂。楊芝山的核桃雕“西園雅集圖記”技藝精絕;都蘭桂的核雕還被***總理1955年出訪時作為贈送外國元首的禮品。
民國時期,蘇州太湖邊上的舟山村核雕逐漸興起。舟山村自古就是出雕工藝匠之地。據《香山誌》記載:“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專將竹根、竹節、黃楊、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欖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共賞”。
殷根福(1885-199),自幼對工藝雕刻倍感興趣,在蘇州深厚曆史文化的浸潤和豐富而精湛的眾多傳統手藝的熏陶下,曾先學竹雕、牙雕,雖默默無聞,但也能聊以維持生計。
190年前後,他在上海老城隍廟開設了“永興齋”,專門出售竹雕、牙雕工藝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廣東船工手中獲得橄欖核,此橄欖核產自廣東一帶的“烏杭”品種,其顆粒大,質地硬而細膩,便於執刀雕鑿,經其精心琢磨後,隨形設計雕成羅漢頭像,稍經撫摸,便滋潤光滑。
而後他將雕成的羅漢頭穿成手串在上海店內銷售,普受民眾歡迎。為塑造好羅漢形象,他多次到東山紫金庵羅漢堂內臨摹觀察,並反複揣摩,融匯於心。
此後,他刻製的羅漢頭像越發挺刀爽勁,厚樸凝重,表情自然,雙目傳神,且形象生動、神采各異,使求購者絡繹不絕。自此,他專事核雕羅漢頭像,並形成殷派獨特技藝。
為滿足市場需求,他培養了兒子殷榮生、女兒殷雪芸和徒弟須吟笙等多名藝徒,並在舟山村組織生產,一時全村年耗橄欖核10擔左右。
殷派一脈的核雕技藝由殷榮生、殷雪芸、須吟笙、鍾年福等繼承下來,並逐漸發展壯大。1970年,他們幾個召集村上核雕藝人創辦雕刻組,通過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銷往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各國;197年,又帶領0餘人參與創辦吳縣東山雕刻廠;而後於1975年在本村建立舟山核雕廠。
而殷雪芸則在197年被邀至蘇州工藝美術廠、蘇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傳授核雕技藝,先後培養了董蘭生等多名藝徒。
一段時期,蘇州橄欖核雕處於低潮時期,人員散失,技藝荒疏。“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行”,自本世紀以來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漸富裕,喜愛核雕的民眾與日俱增,由此核雕生產又峰回路轉,使一度沉寂的核雕市場活躍起來。
如今的舟山村,家家戶戶都在製作核雕,從業人數達五六百人。北京等北方大城市民眾對蘇州核雕鍾愛有加,當地村民足不出戶,客戶卻紛至遝來。
同時,通過薪火相傳,使年輕一代的核雕能手也隨之大量湧現,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
當今的核雕品種、花色更加豐富多彩,其表現形式可分為三個係列。一是珠串式,即把多個核雕穿成一串,多為十八羅漢頭像,各種祥獸,群仙聚會等;二是墜件式,即以單粒核雕為主,配以紅線,可掛在頸項或腰間佩帶,也可掛在衣服、折扇上,墜件表現形式豐富,人物有仕女、觀音等,還有花鳥、龍鳳、山水植物等;三是擺件式,即將核雕鑲嵌在象牙或紅木底座上,供人玩賞,尤其是核舟,更以巧奪工而名震四方。
從題材內容分,主要有四個係列,一是吉祥如意係列,如十二生肖、避邪神獸等;二是神仙人物係列,如十八羅漢、觀音、彌勒佛、八仙過海等;三是民間民俗故事係列,如東坡泛舟赤壁、羲之戲鵝、桃園三結義等;四是山水園林係列,如山水風景、古典園林等。
除上述形式和題材內容外,年輕的核雕人還在孜孜以求地探求多形式、多題材表現手法的核雕作品,似乎要將世事萬物、曆史人文都在方寸之間盡情揮灑,令人刮目相看。
核雕與人感情是很深的。愛核之人佩戴了核雕一般都是不離身的,閑時還要常常把玩於手中,這樣久而久之核雕就會與人體的分泌物相結合,使其越來越富有光澤和溫潤,充滿了生機與靈性。這就是一顆普通的核雕,在人賦予其溫情真心後給主人最好的感應和反饋,直讓人心有所寄。
核雕所塑造之意境萬千,山水、人物,還有園林等等,世間百態盡在其中。不能遠行,亦不能離開鋼筋混泥土森林,但若能有幾枚自己喜歡的核雕佳作於辦公桌或書房,工作間隙觀想遐思,亦不失為一種理想精神意境的歡喜感受。
在核雕藝術作品中,總是有不少傳統文化及中國古代那些回腸蕩氣的故事題材。在賞玩核雕作品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去了解這背後的文化底蘊與故事。在傳統故事與自然的合一中找尋自身的終極關懷方式。
對於核雕者來,其實核雕的過程也是讓人心安靜的過程。學習核雕就是一種緩解壓力的好方法,因為製作核雕要求製作者把心中雜念拋去,專注於每一個細節才能做好。
明代核雕名家有王叔遠、夏白眼、邱山、刑獻之等。魏學洢的《王叔遠核舟記》一文描寫王叔遠能在細的核桃雕刻出一條船,船上有五人、八窗,明代夏白眼在一顆橄欖核上雕刻16個嬰兒,童身隻有半粒米大,“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核”,人稱一時聖手。
清代桃核雕藝人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張大眼、陳子和等人,屬於山東濰坊桃核雕。乾隆酷愛核雕,曾召杜士元入宮。國立故宮博物院今存有乾隆年間陳祖章的“赤壁夜遊橄欖核舟”。
我就見過有人紅木都不知道咋回事就能跟人家吹一晚上葉紫檀,老手在旁邊陪笑半,自己渾然不覺,讓人覺得膚淺。
精選的老樹鐵核,舟山師傅純手工雕刻,蓮心造型各異,雕工相當的幹淨,荷葉層次分明,男女都可以佩戴的款式,寓意:多子多福,轉運,過節送禮相當不錯,鐵核不易開裂不易花。
重器《八寶彌勒》這種核可以給到匠人非常高的拓展空間,刀工特別明快傳神,彌勒五官突出,人物形態逼真,精品全新設計大肚八寶彌勒顏色紅潤深邃透亮光澤表麵很光滑上手賊快好看又大方開臉喜慶大肚飽滿圓潤福氣滿滿全新款式剛設計出來的核質堅硬,飽滿、色潤!
作為玩核多年的資深核雕愛好者,他經常對核雕新人提出自己的意見,倡導大家理性消費,看雕工話,而不在名頭上糾結。理性、精致、資、趣味、文藝腔調是這名發燒級核雕玩家的性格表達。
身處魔都,年時芳華,與大多同齡人一樣,追求著那些虛榮外象,身困體乏之際遇見了“核”。至於是我機緣巧合地撞見了“核”,還是她闖進了我的“心”,時至今日也沒想明白,或許上注定要讓我倆糾纏不休。
談“核”之前,在此得事先明一下,通篇可能不是太流暢,沒有辦法完全還原過去的細枝末節,文中所提及各位手作匠人與作品良莠等問題,僅代表個人淺見,並不與市場運作及所涉相關人士名譽地位掛鉤,請勿誤有他意。同時作為一名玩家,需要指正的地方有很多,還望同好中人多多提點,千感萬謝。
元年初始,很多核雕作品並沒有落款(包含目前多數排名靠前的名家們,估計他們也未預想到沒過幾年會有如此翻覆地的巨變),也沒有原料大之分(隻有鐵核、油核、三花、四花、怪核之分),價格頗為色伊。
雖然回想過往的價格,心裏五味雜陳,但在當年的物價,對於月薪族的人來這也算是一筆不的開銷。
其實真正經過把玩後出效果的也就那麽幾件,不少作品因為種種原因無法上手盤玩,甚至連存放的要求也很高。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玩核的年輕人少之又少,莫名其妙就變成了獨行俠,也沒有多少人能理解或欣賞這門手工藝的魅力所在。
“工”勝於一切名頭,實實在在的看作品本身。
落款、證書到底能不能百分之百的確保作品的質量,大家心知肚明。
盤玩為首,收藏為輔,投資就拉倒吧。
玩物一件,本來就是圖一樂。如果不能上手盤玩看變化過程的核雕作品,從本質上就失去了大部分樂趣;至於收藏一,不以價格為唯一衡量標準;投資不考慮,風險太大,論回報率也是低值。
近五年來,入手作品數量年均十來件,每一件幾乎都是非你莫屬,加之多年來的積累,為了避免束之高閣,適時的控量,這樣就產生了流轉易物。以玩養玩在圈內不稀罕,隻要以真待人,都是行得通的,現狀也就做到了“經手既是擁有”,僅此而已。
在談及“蘇工”、“老蘇工”一詞時,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舟山村,那裏除了須、殷倆大族係、鍾家一係及其徒弟們,能夠體現蘇州核雕的古樸拙味之外,還有一些“埋頭苦幹”遠勝於名的師傅。
繆明老師雖然名聲在外,但功力保持,作品質量一直有保障(傳聞年作十顆作品),精於浮雕技法,刀法細膩不失靈動。早年間的圓雕作品也稱得上蘇工典範,《西廂記》與四大王中的《廣目王》也隻是晚輩能力範圍內所能收入囊中的作品。
如果繆明老師的技法源於少時的木工基礎,那麽任敏華老師算得上“氣質型”匠人(覺得和桃核雕王開明老師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個人非常推崇的幾位老師之一。
之所以偏愛任老師的作品,主要是因為其作品滿足了我各項把玩與收藏的條件,從原畫作的還原呈現、布局設計、人物形態神韻的把控、細節處理等都很到位,更深深抓住我眼球的就是那一手漂亮的字,敢問有幾人能把落款署名搞定了還能寫像樣的。
任明老師算是個奇才,動物題材作品的刻畫不但形似,連神態也惟妙惟肖,當年《全家福》係列作品可圈可點。
胡海生老師和敏明老師早年間的作品以吃刀深出名,人物神韻尤佳,經過把玩之後呈現出鑽石切麵效果,陽光映照下很是亮眼,隻可惜兩位老師後續作品再無創新。
之所以稱其為匠人,是因為拿著匠人的酬勞奉獻著大師級的作品,絕非嘲諷之意。《八寶觀音》、《鳥語花香》、《十八羅漢》等作品都是當時力作,功力不遜色於某大師,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很少人能有機會接觸到其作品。
所以當年有個玩笑,同時期某大師作品有明顯差異的話,那麽好的就是汝雷本工。時過境遷,不也罷,《十八羅漢》籽作品周福林、周泉根老師也很出彩,隻是不太會營銷推廣,少有人能親自感受。
海派,能算滬上特色嗎?算吧,必經有個“海”字嘛。曉亮(徐華亮)的《夜夜生財》、《八大財神》風靡一時,打破傳統的做法,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其師王鼎新更是技高一籌,美院出身的他,乃是滬上牙雕泰鬥顧振鵬先生的關門弟子,其在不同材質上執刀雕琢出的佳作也是獲獎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