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五章 活字印刷(3)

第六十五章 活字印刷(3)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版。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版,其上以鬆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


  滿鐵範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鎔,則以一平板按其麵,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汙。


  慶曆年間,有位叫畢昇的平民,又發明了活字版。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成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


  先設置一塊鐵板,它的上麵用鬆脂、蠟混合著紙灰這一類東西覆蓋好。想要印刷,就拿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便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一鐵框就成為一塊印板,把它拿到火上烘烤;等到鐵板上的藥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塊平板按壓字模上麵,那麽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一樣平。


  如果隻印刷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刷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非常快)。印刷時,通常製作兩塊鐵板,這一塊板正在印刷,另一塊板已經另外在排字模了,這一塊印刷剛剛印完畢,第二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用)極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每一個字都有幾個字模(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模(印模),用來準備(防備)同一版裏麵有重複的字。


  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誌(用紙條做標簽分類標出它們),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一個韻部做一個標簽,用木格把它們貯存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如果有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的),馬上把它刻出來,用草火燒烤,很快就可以刻製成功。


  不用木料製作活字模的原因,是因為木料的紋理有的疏鬆有的細密,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又會同藥物粘在一起,拆板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製的字模,使用完畢後再用火一烤,使藥物熔化,用手輕輕擦拭它,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自行脫落),一點也不會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北宋慶曆間(1041年-1048年)中國的畢昇(970年—1051年)發明的泥活字,標誌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元代王禎成功創製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明代中期,銅活字在江蘇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得到較多的應用。


  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唐朝的雕版印刷術,經宋仁宗時代的畢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唐朝發明了雕版印刷術,而且唐朝中後期已經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宋朝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宋朝沒有普遍使用活字印刷術。宋朝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中國宋代的一介布衣畢昇發明了泥活字,德國人古登堡最終集大成發明了鉛活字。鉛活字印刷術經濟實用,促進了歐洲出版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歐洲的現代化,風靡全世界。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麵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麵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


  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麵,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昇總結了曆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複試驗,在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複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製隨用。


  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裏,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麵敷一層用鬆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


  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藥劑稍微融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麵壓平,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隻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


  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藥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裏,以備下次再用。


  畢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製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昇沒有采用。


  畢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隻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隻要事先準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拚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複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間,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


  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詔書,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中國活字排印的開始,不過他雖已發明,未能廣泛應用”。古代的印章對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啟示作用。


  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中國的平民發明家畢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


  可是關於畢昇的生平事跡,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裏。


  但是除開西夏文字的幾本推測為活字印刷的佛經外,中原地區無發現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與後文“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內發現的刊本《佛觀無量壽佛經》經鑒定為北宋元符至崇寧(1100~110)年活字本。這是畢升活字印刷技術的最早曆史見證。”矛盾。)

  畢昇發明泥活字,是活字的開端。以後又發展了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對後世影響較大,僅次於雕版。朝鮮古代曾有過鐵活字。現代鉛合金活字是德國人j穀登堡於15世紀50年代所創製。


  漢字活字字體主要有宋體、正楷、仿宋、黑體4種。並有長扁變形體,另有隸書、魏碑、美術體等不同風格的字體多種。宋體又稱老宋體,橫細直粗,整齊清晰,容易辨認,閱讀效果好,為中國書刊報紙正文的基本用字,字麵有粗體、細體等三四種,日本人稱為“明朝體”。


  正楷字體端莊方正,筆法和手寫相仿,有幾種不同風格的活字,適用麵廣,學課本和兒童讀物更多使用。仿宋體是仿照宋刻本的正楷字設計的活字,橫直筆畫粗細相近,橫畫略向右上傾斜,秀麗清健悅目,書刊的正文、標題、圖版明文,商品包裝廣告等均適用。字體有方形、長形種。


  黑體,視覺上橫直筆畫粗細相同,方正粗黑,又名方體字、等線體字,字體也有粗體細體的不同,一般作標題和重點文句用。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活字有朝鮮文、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等等,都各有不同的字體。外文活字,有拉丁文、希臘文、俄文、日文、阿拉伯文、印地文、緬文、泰文等多種,都設計有多種字體。


  拉丁文活字字體種類最多,按不同風格,可分為哥特體、羅馬體、無裝飾線黑體(又稱等線體)、方裝飾線黑體(又稱埃及體)、斜體(又稱意大利體)、手寫體、美術體7大類,每一類中都有不同風格的字體,少則十多種,多則幾十種,各國有自己的使用習慣。


  010年11月15日《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列入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的木版活字印刷術在010年11月,已被列入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候選名單。《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錄的是那些在社區或群體的努力保護下,生存能力仍然受到威脅的文化遺產。


  為將文化遺產列入名錄,相關國家需要承諾執行專門的保護計劃,並有可能從教科文組織管理的一個基金獲得財政方麵的資助。


  關於活字印刷的記載首見於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升用膠泥製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


  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鬆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麵平整,便可進行印刷。


  用這種方法,印二、三本談不上什麽效率,如果印數多了,幾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為了提高效率,常用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


  印完一塊,另一塊又排好了,這樣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製成0多個字,以備一版內有重複時使用。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則臨時刻出,用草木火馬上燒成。從印板上拆下來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木格內,外麵貼上按韻分類的標簽,以備檢索。


  搜【完本網】秒記網址:anЬenМΕ 書籍無錯全完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