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古法造紙(1)
藍桉逛商場的時候,看到有一家手工作坊,顧客可以在裏麵自己動手,做diy的手工紙。
店門前貼著一張大大的海報,上麵寫著“走進趣味古法造紙世界,製作第一張屬於自己的花草紙”,便想進店一試。
古老而神秘的中國曆史燦爛悠久,數千年的沉澱,都被一張張紙永遠保存下來。
一張紙,包容了大千世界。
一種文化,蘊含了數千春秋。
用生鮮的花草,傳承生命的感動。
藍桉想製作一張屬於自己的花草紙,將春草夏花放在紙漿中,用非常簡易的工具,花草與紙融合為一。
散著草香,描繪出一幅別樣的畫意。
手工製作不僅追求結果,最重要的是體驗過程和與你一起創作的人。
這些美麗的花草以最美的形態凝固在紙張裏,保留一份獨有的心情……
手工花草紙不僅有紙的妙,也融合了花的美。同時承載著每一個造紙匠的個性。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是雲南省臨滄市、香格裏拉縣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元代,造紙術傳入麗江。明代,大量的漢族工匠和藝人進入麗江而融入納西族中,同時,西藏的造紙方法被帶到了麗江。
從元時傳到麗江的漢人的造紙術即抄紙法在此後與西藏的澆紙法在麗江納西族地區融合,形成了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雲南省有著十分悠久的紙張使用和製造曆史。據史料記載,紙傳入雲南的曆史最遲可追溯到三國時代,但對雲南手工造紙術的記載較晚。
元代,麗江地區已有造紙業,但未有對東巴紙的記錄。
明代以後關於雲南造紙的史籍記載較多,明代中葉傣族地區就已有造紙業,當時傣族稱紙為“緬紙”。
清代時少數民族地區手工造紙得到發展,從四川、湖廣等地來的工匠帶來了造紙技術。
清代有關雲南造紙的記載最多,那時候雲南省造紙業非常發達,手工紙成為了宮廷貢紙甚至還出口至越南等地,足見雲南地區造紙技術的成熟。
傣族手工紙似乎粗糙不光滑,但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它不僅柔韌性強,無毒、透氣、吸水、耐磨、耐用、不易破損,時時散發著一股淡淡的特殊木香味,而且保存時間長,可達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東巴紙色白質厚,不易遭蟲蛀,可長期保存用它書寫的東巴經典據有五千多卷之多。除此之外,納西族的手工造紙還融入了一些中原造紙的方法。
雲南臨滄等地傣族自古以來就愛竹,擅長用竹。竹是造紙的上好材料,選用嫩老適度的幼嫩新竹,纖維適中,既利於成紙,又不至於使造出的紙太粗糙。因此一般都在清明以後,穀雨、滿節氣這段時間備料。
造出紙漿後,抄紙,此時采用二道水,使紙張的纖維形成經緯。
迪慶香格裏拉的納西族手工造紙采用的原料是產自當地的植物原料“阿當達“,一種瑞香科的麗江蕘花。
其造紙過程由采集原料、曬幹、浸泡、蒸煮、洗滌、春料、再春料、澆紙、貼紙、曬紙等工序組成。主要工具有紙簾、木框、曬紙木板、木白等。
首先是采集原料,要選擇粗壯、表皮光滑、叉較少的灌木,每棵取約50厘米長的一段。
砍好之後,必須趁鮮剝皮。剝下樹皮後,刮去黑色外皮,隻留白色內皮。
白色樹皮要放在院子裏自然曬幹,然後用水浸泡,邊泡還要邊剔除殘留的黑皮和雜皮,直到泡軟為止。
接著是蒸煮樹皮,蒸煮過程中必須加入草木灰,以減輕原料的毒性並增加原料的色度。蒸煮十幾個時,然後撈出拿到河邊漂洗,並將皮料捏成拳頭大的團狀。
洗淨的皮料放在平整的石板上,用木槌反複捶打,直到打成纖維狀,入水完全散開為止。
>(本章未完,點擊進入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