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古琴(2)
江漢軒有時候會跟韓宇討論古琴曲《高山流水》,它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誌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
第一段是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是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鬆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複,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是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麵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複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有一座古琴台位於武漢市漢陽區龜山西麓,月湖東畔,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古琴台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鍾子期這一段千古佳話,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裏廣為流傳,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中國古代“人合一”、“物我兩忘”的文化精神在這段佳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明代朱權的《神奇秘譜》對此做了精當的詮釋:“《高山》、《流水》二曲,本隻一曲。初誌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誌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流水》蘊涵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誠可謂中國古樂主題表現的最高境界。
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並沒有流傳於世,後人無從領略伯牙所彈之曲的絕妙之處。所以,後人雖不斷傳頌《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對音樂並無切身體會。
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爾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難以領會其樂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會感到孤獨,才會發出知音難覓的感慨。
江漢軒很向往傳中的中國古代四大名琴,包括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猶如鍾聲激蕩,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
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淒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麵。
“繞梁”今人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隻得賣唱求食。她那淒婉的歌聲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梁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梁”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繞梁”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梁”以後,整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
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隻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響了。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
“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聽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
相如早就聽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
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
“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給王仲雄演奏。
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焦尾琴與其他三張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無華,但其身世非同尋常,皆因此琴係東漢名人蔡邕所創製。
江漢軒猶記得,第一次學古琴,是舅舅王鵬親自教的。舅舅告訴他,古琴譜最早是用文字來記錄的,也就是文字譜。文字譜是用文字記述古琴彈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種記譜法。
而我國現存唯一的文字譜是《碣石調·幽蘭》,它由六朝梁代丘明傳譜,原譜則是唐人手抄的卷子。由於文字譜過於繁複,使用不便,經唐代琴家曹柔減化,發展成為減字譜。
今日我們所能見到的古琴譜,又名減字譜,相傳為唐末曹柔發明,減字譜一般為四部分,上方記錄左手指法,下方紀錄右手指法,左上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為右手指法,內部為所彈、按弦。
減字譜還有續部、注釋,一般用來標示音的細微變化。但由於減字譜無法記錄每個音的時長,故而造成了大量琴曲的失傳。現存有150多部古琴譜,包含著000多首古琴曲。
江漢軒用幼的手掌撫摸著古琴的七弦:
一弦屬土為宮。土星分旺四季。弦最大。用八十一絲。聲沉重而尊。故曰為君。
二弦屬金為商。金星應秋之節。次於宮。弦用七十二絲。能決斷。故曰為臣。
三弦屬木為角。木星應春之節。弦用六十四絲。為之觸地出。故曰為民。居在君臣之下為卑。故三弦下八為此也。
四弦屬火為徵。火星應夏之節。弦用五十四絲。萬物成美。故曰為之事。
五弦屬水為羽。水星應冬之節。弦用四十八絲。聚集清物之相。故曰為之物。
六弦文聲主少宮。文星柔以應剛。乃文王之所加也。
七弦武聲主少商。武星剛以應柔。乃武王之所加也。
王鵬讓江漢軒把琴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技法甚多,古時有超過一千種,今常用指法僅幾十種,例如右手的抹、挑、勾、剔、打、摘、擘、托(即“右手八*****、撥、剌、撮、鎖、如一、滾、拂、雙彈等,左手的上、下、進複、退複、吟、猱、罨、跪指、掏起、帶起、爪起、撞、牽、全扶、半扶、齪、間勾、轉指、索鈴等。
【推薦:ㄒㄨㄒ016 一個超【十萬】完結站,手機輸入(Τ0⒗см)可直接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