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水患

  明朝 (中國曆史朝代)編輯

  明朝(168[1] -1644年[] )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共傳十六帝,享國76年。[-4]

  元末民不聊生, 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5] 164年朱元璋稱吳王, 建立西吳。[6] 168年朱元璋稱帝, 國號為大明[7] , 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 定都於應府[8] ;140年朱棣遷都至順府[9] , 以應府為陪都。[10-11] 明初曆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1] ,政治清明、國力強盛。[4]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複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災外患[1-15] 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 崇禎帝自縊殉國, 明朝覆滅。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趁亂入關, 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年永曆帝被殺, 南明覆滅。168年清軍攻占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16]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17] ,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18] ,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戈壁沙漠一帶, 後撤至明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 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19] , 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0] ,還曾收複安南[1] ,明代極盛國土麵積約達一千萬平方公裏。[-7]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8] ,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9] ,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0-1] 。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 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5] 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6] 、“遠邁漢唐”[7] 。


  中文名稱明朝 英文名稱 ing dynasy(epire f he grea ing)、a ing 簡 稱明、朙、大明、明國所屬洲亞洲首 都順府(北京)、應府(南京)主要城市承府、奉府、興府、鳳陽府、蘇州府、杭州府、鬆江府等官方語言南京官話 貨 幣通寶、寶鈔政治體製君主製國家領袖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祐樘等人口數量近兩億(十七世紀初)[0] 主要民族漢族主要宗教道教、佛教 國土麵積 997萬平方公裏(永樂年間)[] gdp總計 960億美元(1600年)[8] 人均gdp 600美元[9] 行政機構內閣、六部、布政司、都司選官製度科舉製(八股取士)監察機構廠衛、都察院、六科、按察使司軍事製度衛所製、明朝軍事、明朝水師地方行政參見明朝行政區劃科技水平參見明朝科技、明朝火器文化思想參見明朝文化、明朝服飾對外交往明朝外交、鄭和下西洋、隆慶開關


  目錄

  1 國號

  曆史

  大明開國

  治世與削藩


  永宣盛世

  明中期朝政


  改革與中興


  日落西山

  南明與明鄭


  疆域

  領土範圍

  行政區劃


  4 政治

  內閣

  六部

  監察機構

  六科

  五寺

  廠衛機構

  其它機構

  法律

  5 軍事

  6 經濟

  農業

  工商業


  城市化


  人口

  7 文化

  思想

  文學

  戲曲

  書法

  詩文

  繪畫

  8 科技

  文、氣象


  數學、物理


  醫學

  農學

  地理

  化學、冶煉及化工

  全麵發展科學的設想


  9 民族

  10 外交

  朝貢體係

  下西洋與通西域


  海禁與抗倭


  萬曆援朝戰爭

  中西交流

  11 社會

  1 帝王世係

  國號編輯

  朱元璋初定下,建國號意在大中,[40] 既而祈,乃得大明,[41] 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明王”之號,又稱皇明,[4-4] 史稱明朝、明代,清朝時稱之為前明。[]

  大明國號來源有多種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此後來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44] 其次,以明喻火,根據五德終始,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8] [46] 又因皇室姓朱,稱朱明。1644年北京陷落後,南方各地先後擁立明朝宗室建立朝廷,沿用大明國號,別稱南明或後明,清人稱之為偽明,奉大明正朔的鄭芝龍在東南沿海建立了明鄭勢力,後其子鄭成功及其孫鄭經在台灣建立的政權又稱為明鄭時期。[]

  曆史編輯

  參見:明朝曆史


  大明開國

  參見:元末農民起義、明朝統一戰爭、西吳


  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殘暴,人民受到空前壓迫。151年,元廷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治河”和“變鈔”導致紅巾軍起義爆發。[47-48]

  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明□□高皇帝朱元璋。


  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明□□高皇帝朱元璋。


  1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紅巾軍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響應,聚眾起義,攻占濠州[50]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湯和邀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備受郭子興器重和信任,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為妻。[5] 不久,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1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宋,年號龍鳳,稱明王,以亳州為都城。郭子興病故後朱元璋統率郭部,明王任其為左副元帥。[51-5]

  156年,朱元璋占領集慶路,改名為應府,並攻下周圍戰略要地,獲取一塊立足之地。朱元璋采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5] 160年,鄱陽湖水戰使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161年,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16年,陳友諒敗亡。[54] 164年,朱元璋稱王,史稱“西吳”[6] ,與占平江府的東吳王張士誠相區別。[55-56] 166年明王、劉福通被廖永忠沉於瓜步[57] 江中溺死。[58]

  167年,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後又滅浙江的方國珍[59] 。1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應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41] 年號洪武,朱元璋稱帝。後進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驅逐胡虜,恢複中華”[60] 的口號命徐達、常遇春等將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順帝北逃[61] ,徹底結束蒙古在中原的統治,中國再次回歸由漢族建立的王朝統治之下。[6] 之後朱元璋又相繼消滅四川的明升和雲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遼東的納哈出。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下至此初定。[6]

  治世與削藩


  參見:洪武之治、建文改製、靖難之役


  清朝康熙皇帝評價朱元璋“治隆唐宋”。


  清朝康熙皇帝評價朱元璋“治隆唐宋”。


  朱元璋即位後采取輕徭薄賦,恢複社會生產,確立裏甲製,[65-66] 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66-67] 落實賦稅勞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汙吏,促使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同時朱元璋多次派軍北伐蒙古,取得多次勝利,最終在捕魚兒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


  朱元璋平定下後,大封功臣,[68] 也對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69-71] 朱元璋借此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清理權貴和不法功勳。[66] 1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7] 又殺禦史大夫陳寧、禦史中丞塗節等人。190年有人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關係密切,李善長因此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坐死,總計株連者達三萬餘人,史稱胡惟庸案。[66] 此後,朱元璋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大加誅殺,[71] 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7] 加上空印案與郭桓案合稱明初四大案。朱元璋通過打擊功臣、設立錦衣衛加強特務監視等一係列手段來加強皇權。


  198年朱元璋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74] 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逼自殺。[75-77] 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鏟除朱棣,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率軍南下,攻占南京,史稱靖難之役。後明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改元永樂。[78]

  永宣盛世

  參見:永樂盛世、仁宣之治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


  1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