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戰局略定】
巳時五刻,幕府築前守:小早川景隆,以麾下大將幕府築前國左衛門:粟屋景雄、幕府築前國右衛門:井上景貞,各領三千人分左右兩翼向明軍逼近。
以接應損失慘重的幕府左近將監:立花宗茂,部軍隊,左翼的幕府築前國左衛門當即遭遇了明軍神機箭和弓箭的猛烈射擊,隊伍一時大亂,一部明軍騎兵趁機越陣而出,直衝幕府築前國左衛門隊伍。
盡管幕府築前國左衛門奮力拒戰,但以漸漸不支,使得右翼的幕府築前國右衛門急忙上前支援。
此時小早川家的謀士:佐世正勝,諫言道“大和語:敵勢猖獗,粟屋隊很快就要不支後退,毋寧待敵軍追擊之時,從山坡上猛然衝下擊敵側翼,則敵軍必敗。”
於是幕府築前國右衛門從之,不一會兒粟屋隊果然敗退,明軍騎兵追擊而來,恰如海潮般湧來,井上隊遂一齊呐喊,衝下山坡,粟屋隊亦回身反攻,同明軍展開了一場惡戰。
在近身搏鬥之中,明軍騎兵的裝備劣勢很快就顯露出來,除了神機箭外,明軍騎兵僅攜帶了隨身配刀,唯有明東征提督:李如鬆,等李家軍親兵攜帶了三眼銃。
此外地形地勢也限製了明軍騎兵的發揮,從礪石峴至碧蹄館,皆是崎嶇狹窄的河流溪穀地形,略平整處則散布民間水田,極不利於騎兵機動。
加之頭天晚上天降大雨,地上的冰雪初解,道路泥濘不堪,馬匹的速度優勢蕩然無存,反倒限製了騎兵的行動。
一番激戰之下,人數和裝備均處於劣勢的明軍漸漸不支倭軍,戰線開始向北推移至京畿右道高陽郡地帶。
關鍵時刻明東征提督親自上陣督戰,但處於人數劣勢且久戰之下的明軍們已疲憊不堪,遍地泥淖更使得戰馬舉步維艱,明軍陷入到苦戰中。
不過立花軍當時是使用了一種示弱戰術,即以幕府但馬守:十時連久,的五百兵力,正麵楔入敵陣然後撤退,在引誘明軍追擊,而幕府左近將監則率領本隊主力二千人繞到明軍右翼,伺機攻打敵人移動中暴露出的薄弱部位。
不料明軍的火炮太過於猛烈,當幕府但馬守成功完成誘敵任務準備撤出時,負責接應他的幕府和泉守:小野鎮幸,卻被明軍風暴似的虎蹲炮轟擊所阻。
待小野隊終於冒著炮火突入重圍,與之會合之時,幕府但馬守已經死於明禦倭副總兵:李如梅,指揮的神機箭隊之下,與他同時戰死的還有其部下百餘人和本部將領。
然而幕府但馬守雖死,不過幕府左近將監的本部卻借著大霧繞到了明軍右側,趁明軍騎兵的追擊隊形尚在鬆散時,突然發起了攻擊,並與正麵的幕府和泉守相互呼應,從兩麵交替打擊明軍的中軍。
幕府左近將監的二千人騎兵,疾馳到離敵軍僅有3町(三百步)的地方,一起呐喊後,從左側發動攻擊,打亂敵軍陣形後撤離,幕府和泉守的八百餘騎兵向頑強抵抗的遼東明軍鐵騎追擊,打退二千明軍。
將近午時,倭軍左右翼的部隊從山上迂回到位,完成了對明軍的三麵包圍,幕府築前守:小早川景隆,居中、幕府左近將監:立花宗茂,在左、幕府大津城城主:小早川秀包,與幕府月山富田城主:毛利元康,在右,同時發起了總攻。
四麵八方的倭軍分布在沿山遍野,由兩山夾空將我軍圍住,明東征提督見情勢危急,躍馬衝至陣前,與手下驍將數十人親自手持神機箭射擊。
看到明東征提督如此英勇神武,讓明軍將士們瞬間士氣大振,繼續浴血奮戰,雙方又打成了僵局。
在這個緊要關頭,從馬山館撤下來救援的明東征左副總兵:楊元、明東征左副總兵左參將:鄭文彬、明東征左副總兵監軍:王魯希,率領的援軍終於趕到了,從倭軍尚未合攏的北麵一氣殺入,為被困的明軍們打出了一條後退的生路。
這支援軍帶有自己本部的一千騎兵。
此時明東征提督:李如鬆,覺得反擊的機會來了,他並沒有打算撤退,而是繼續試圖整軍出擊,但幕府治部少輔:吉川廣家、幕府代總大將:戶川達安、幕府三河守:吉見元賴、幕府左衛門佐:天野五郎兵、幕府右兵衛尉:三吉殿、幕府周防守:佐波殿,等倭軍將領們紛紛上前夾擊。
這讓明軍戰士有些招架不住了!畢竟沒帶火炮以及火箭、戰車,故此明東征提督見倭軍勢大,一時間不能抵擋。
而僅在明軍後方跟隨的李氏朝鮮都元帥:金命元,則帶領一百名李氏朝鮮軍隊負責觀戰,全程不敢參與作戰,與李氏朝鮮京畿右道防禦使:高彥伯,匯合之後開始在遠處放箭。
很快明軍就向北方的惠陰嶺撤退,在被倭軍追擊了一段路後,亦於酉時回到了王京,至此「碧蹄館之戰」畫下序幕。
戰亂過後,明東征提督通過審問倭軍俘虜以及截獲李氏朝鮮文書中所得情報,重新估計了一下倭軍人數,他斷定李氏朝鮮官員說謊,並且還發現→射傷我之家丁及馬匹者,俱是爾國之箭!
這充分的說明了,有李氏朝鮮人在幫助倭軍作戰,讓他非常失望。
正月28日,明東征提督在上報戰況給朝廷兵部的怒斥李氏朝鮮文書後,便返回了臨津江重新布防。
2月初6日,明神宗:朱翊鈞,為了堵住群臣們的嘴穩定局麵,也想把明皇三子:朱常洵,留在京中暫不封為親王就藩,便下詔暫停三位皇子並封王之皇命……。
這邊雖然明軍把防線縮回到京畿右道臨津江以北,但是京畿右道漢城府周圍,仍活躍著各路李氏朝鮮人的武裝勢力。
頂替李氏朝鮮兵曹備邊使:李鎰,之職的李氏朝鮮兵馬僉節製使:李薲,率兵3千人,仍駐紮在京畿右道臨津江南岸的坡州牧。
而新任的李氏朝鮮全羅左道觀察使:權栗,接替了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李洸,之職率兵2千3百人駐守在京畿右道漢城府高陽郡。
李氏朝鮮京畿右道防禦使:高彥伯、李氏朝鮮平安西道義軍首領:李時言,駐紮在京畿右道楊州郡蠏逾嶺。
同時漢城府周圍還有4路僧兵部隊在對抗倭軍,待明軍撤退之後,倭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剿滅僧兵。
2月初9日,一支1千人的僧兵與倭軍在漢城府以西20公裏的慈城遭遇,一場血戰下來,僧兵們被殲滅了,但倭軍也受到了一些損失,最後不得不退回漢城府。
僧兵的奮戰令得倭軍疲於奔命,四處救火「禿山防禦戰」擊退倭軍後,李氏朝鮮全羅左道觀察使兼全羅左道巡察使:權栗,也響應了明軍的攻勢,進軍至漢城府西北15公裏的幸州城。
這幸州城是一座山城,濱臨漢江,三麵環水,一麵陡坡,易守難攻,更重要的是,幸州城是俯瞰碧蹄館至漢城府之間的要隘,扼守著倭軍北上或明軍南下的咽喉,戰略位置之重要不言而喻。
因此漢城府的倭軍決計不惜任何代價,都必須要拿下幸州城,一來築起抵禦明軍的防線,二來殺雞儆猴,希望能把各路李氏朝鮮軍隊嚇跑。
2月12日子時,幕府主帥左近衛權中將:宇喜多秀家,親率倭軍4千8百人直逼高陽郡幸州城而去,其中還有幕府第一軍左副將:小西行長、幕府第三軍福岡國藩主:黑田長政、幕府第六軍中務大輔:小早川隆景,等軍團都隨軍出征,軍隊浩浩蕩蕩,大有不破幸州城誓不還的氣概。
然而幸州城內的李氏朝鮮守軍僅有4千人,兵力相對比較少,但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權栗,還是決定憑險堅守,以保障日後光複漢城府所必需的橋頭堡。
恰好休靜大師:崔汝信,的二弟子:處英,聽說幸州城危急,他趕緊率領數百僧兵前來增援,終在幕府兵團大軍之前趕到幸州城內。
卯時初,太陽隱隱升起之際,倭軍大部隊即已開到幸州城外,在晨曦的照耀下,4千8百名倭軍殺氣騰騰,背上都插滿著紅白相間的戰旗,而大多士兵臉上還戴著怪異的鬼麵具。
李氏朝鮮守城士兵們見到這個架勢,大多都被嚇得膽戰心驚,但幸虧在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的沉著指揮下,軍心才重新穩定下來。
為了抵抗倭軍的進攻,李氏朝鮮五軍營總戍廳中軍將:趙儆,更精於構築防禦工事,在本已險峻難攻的城外開挖了戰壕,並豎起兩道柵欄,故此趁著倭軍布陣之際,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下令全軍飽餐一頓。
因為戰鬥一旦打響,誰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吃下一頓。
卯時四刻,倭軍開始攻城,由於隻有一麵可以入城,因此倭軍大部隊無法展開,隻能分成十餘隊輪流攻擊。
這下正中了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的分兵之計,李氏朝鮮軍隊將一切能找得到的火力聚集到倭軍攻擊的方向,弓弩火矢、火箭車、投石車、地字號炮,等等一齊上陣,居高臨下,準備給予倭軍迎頭痛擊。
先後打退了倭軍九次進攻,幾路倭軍兵團上陣都吃了大虧,讓幕府左近衛權中將感到不可思議!但也讓李氏朝鮮守軍們受到了重創。
在激戰一下午之後,李氏朝鮮兵馬僉節製使才趕到增援他們。
也迫使了幕府倭軍不得不暫退一時,戰後李氏朝鮮駐軍們由於兵力不足難以堅持!但又不想讓倭軍再次前來占領這個據點,便決定下令摧毀掉城堡撤兵。
2月14日,跟隨入李氏朝鮮王國作戰的明南鎮撫司錦衣衛指揮使:史世用,派出的南鎮撫司錦衣衛隊偵查之後,得到情報稱;李氏朝鮮京畿右道漢城府王京內,有倭軍二十萬人,且聲言幕府關白:豐臣秀吉,欲要親自出征李氏朝鮮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