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旭日東升之帝國霸業> 第一百零四章 【硝雲彈雨】

第一百零四章 【硝雲彈雨】

  為證實此消息的準確性,明東征提督當日就派遣了明遼東總鎮右副總兵:查大受,率所部五百餘騎,以李氏朝鮮京畿右道防禦使:高彥伯,為向導南下探查王京虛實。


  正月25日辰時,當明遼東總鎮右副總兵部的前哨,到達王京以北的李氏朝鮮睿宗昭孝郡王海陽大君:李晄,的〈昌陵〉附近,南方的礪石嶺時,突然就遭遇到了一小股幕府倭軍。


  這是由幕府甲府城城主:加藤光泰、幕府但馬國出石城城主:前野長康,率領巡查王京周邊的物見隊,由四十騎武士和一些足輕從者(步兵刀斧手)組成,共有一百五十人兵力。


  雙方在短促交手之後,數量占劣勢的倭軍被斬首百餘人,殘部直接逃回王京報告情況,明遼東總鎮右副總兵則率軍退往碧蹄館駐紮。


  正月26日,大明神宗萬曆顯皇帝:朱翊鈞,因前任明內閣首輔兼文淵閣大學士:申時行、明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許國、明東閣大學士:王家屏,三位元老相繼離開了內閣,使得首輔位置缺人!

  故此明神宗不得不下令召明建極殿大學士:王錫爵,回朝拜為內閣首輔。


  此前明神宗還曾在早朝時答應,於萬曆二十一年春舉行冊立大典,讓朝臣們都在拭目以待,但是明內閣首輔兼建極殿大學士:王錫爵,害怕事情有變?就密奏皇帝陛下早做打算。


  然而明神宗卻又想出新的拖延理由,派遣了內侍以手詔示,明內閣首輔則宣告道“欲待適子,令元子與二弟且並封為王。”


  這才讓明內閣首輔意識到了,自己懼失明神宗指意,立即奉詔擬旨呈上。


  於是舉朝喧嘩,明禮部尚書:羅萬化,以及明光祿寺寺丞:朱維京、明光祿寺少卿:塗傑、明南直隸光祿寺寺丞:王學曾、明刑科右給事中:王如堅、明吏部員外郎:顧憲成、明禮部主事:顧允成、明南直隸禮部主事:張納陛、明禮部儀製清吏司郎中:於孔兼、明禮部員外郎:陳泰來、明工部主事:嶽元聲、明吏科都給事中:史孟麟、明禮科給事中:張貞觀、明京師國子監博士廳助教:薛敷教,等官員紛紛上疏諫阻,並強烈批評明內閣首輔。


  其中明禮部主事、明工部主事,等官員甚至率六部同官僚,如;明翰林院檢討:李啟美、明禮部主客清吏司郎中:曾鳳儀、明禮部主客清吏司主事:鍾化民、明山西布政司右參議:項德楨,等官員直接入朝當麵指責明內閣首輔。


  此舉讓明內閣首輔害怕公論,請追還前詔,但明神宗不從,又請下廷議,依舊被明神宗拒絕。


  又請麵奏聖駕,明神宗仍舊不理,因自劾求罷,明神宗先是大怒,欲重治建言諸臣,後迫於公議,後悔但無可奈何!隻能商議是否封親王典禮……。


  同時得到初戰報捷的消息後,明東征提督為防止明遼東總鎮右副總兵輕敵冒進,明東征提督決定親率輕騎南下支援。


  先派了明海州衛遊擊將軍:孫守廉、明遼東總鎮左副總兵:祖承訓、明東寧衛右參將:李寧,等將領率精兵三千人,作為前鋒哨探往王京道路殺去,以便進行後續部隊跟進埋伏攻取。


  之後正月27日,在命明東征左副總兵:楊元、明東征右副總兵:李如柏、明東征左參將:張世爵,等將領帶兵丁二千人親去查看,至馬山館之地距離王京還有九十裏時,隻留下明東征左副總兵一位將領帶兵一千人繼後。


  其餘人與明東征右副總兵、明東征左參將等將領帶兵一千人前行。


  這時幕府第二軍在距離京畿右道漢城府王京,數裏之外時就遭遇到了明軍襲擊的消息,令王京駐守的倭軍們迅速行動了起來。


  四萬倭軍當即出城準備迎戰,但向北搜索了四、五裏,卻發現明遼東總鎮右副總兵:查大受,率領的第一階隊明軍已然退回了京畿右道坡州牧,所以他們隻得無功而返。


  但也讓倭軍加強了對王京以北的警戒和巡視,並在弘濟院設立前哨陣地,以反製明軍仍然不時出沒的哨騎騷擾。


  不過關於明遼東總鎮右副總兵,突然退回坡州牧的行動,似乎依然是個謎團?或者正在醞釀著更大的計劃。


  正月27日四更天醜時二刻,由幕府第六軍立花家兩位家老幕府但馬守:十時連久、幕府備中守:內田忠統,率領的鐵炮隊數十人組成的物見隊,在王京以北約6裏的礪石峴附近,發現了明軍大隊的蹤跡,並火速回報本隊。


  於是枕戈待旦的倭軍迅速行動起來,以幕府第六軍左近將監:立花宗茂,率軍先行,各部跟隨其後,相繼向礪石峴進發。


  率先趕到的幕府左近將監迅速占領礪石峴,由於當時大霧彌漫影響了視野,所以他並未急於進攻,而是一麵下令士卒們吃早飯,一麵開始排兵布陣。


  前陣有;幕府和泉守:小野鎮幸、幕府丹波守:米多比,七百人鎮守,中陣有;幕府但馬守:十時連久、幕府備中守:內田忠統,五百人鎮守,後陣則由幕府左近將監:立花宗茂,與其弟幕府主膳正:高橋統增(立花直次)率二千人。


  此時幕府但馬守卻提出,幕府和泉守以及幕府丹波守皆為家中重臣,未防有失不可為先鋒,並慨然自任,得到幕府左近將監的許可,爭得先鋒之位。


  於辰時開始超越先陣進軍。


  很快中陣的幕府但馬守,就在碧蹄館與數百人的明軍騎兵先頭部隊發生了接觸,第一批投入戰鬥的是明遼東總鎮右副總兵:查大受,率領的遼東鐵騎兵力五百人,以及李氏朝鮮京畿右道防禦使:高彥伯,率領的150人與幕府倭寇展開拉鋸戰。


  隨即前陣的幕府和泉守以及後陣的幕府左近將監也相繼趕到,倭軍兵力大增讓明軍有些吃不消,隻能采取近攻打法,既;進入射程範圍內者,均以火器擊殺,在近者以兵器擊殺,之後再驅趕。


  這個方法讓幾批倭軍吃虧,畢竟明軍這邊多數都是遼東騎兵,遠近打法都很擅長,而倭軍方麵騎兵很少,多為步兵作戰吃了很大的虧。


  但這依舊讓明軍不敢輕易追擊,隻能苦苦堅持著等待救援。


  也是示敵以弱的戰術,其中倭軍主力想趁著大霧繞到明軍側翼進攻,故此倭軍采取了車輪戰術,消耗明軍戰鬥力,迫使明軍物資減少,不得不向後撤離,就這樣苦苦堅持了一天便隻能且戰且退,倭軍開始追擊明軍。


  同時第二批到達戰場的明將有明自在州遊擊將軍:高升、明沈陽中衛鎮撫使:胡鸞、明定遼右衛鎮撫使:張應種、明東寧衛右參將:李寧、明遼東總鎮左副總兵:祖承訓、明海州衛遊擊將軍:孫守廉、明遼陽衛遊擊將軍:葛逢夏,明複州衛遊擊將軍:李芳春,等率領遼東馬步軍都司府親兵1189名、海州衛馬軍700名、沈陽中衛馬軍702名、寬奠堡馬軍590名,總計3181人當屬精銳前鋒投入到戰鬥當中。


  然而此時明軍騎兵已經趕到,而幕府左近將監本部僅有二百多騎兵,其餘都是步兵,不敢正麵交鋒明軍,更不敢輕易偷襲,隻好向後退至山穀,在隘口集中火繩槍對抗明軍騎兵的衝擊。


  在到距離望客峴數町(幾百米)距離的時候,忽然就遭遇到了明軍增援部隊的反擊,幕府但馬守本部百餘人戰死,讓幕府第六軍立花家軍隊陷入到苦戰當中。


  另一邊從坡州牧趕往碧蹄館的明東征提督:李如鬆,在途中遇到了狼狽撤下來的李氏朝鮮京畿右道防禦使:高彥伯,連忙上前詢問情況,才得知兩隊明軍以被大批倭軍圍攻!


  然而明東征提督依舊不怕,繼續下令全軍極速前進趕往碧蹄館救援。


  巳時明東征提督:李如鬆,與二弟明東征右副總兵:李如柏、五弟明密雲後衛指揮僉事兼禦倭副總兵:李如梅、六弟明神武中衛右參將:李如梓、七弟明沈陽右衛遊擊將軍:李如梧、八弟明薊州衛千戶:李如桂、九弟明德州左衛總旗:李如楠、明東征左參將:張世爵、明金州衛指揮使:樓大友,等將領一起趕到了戰場。


  主帥明東征提督見第一批先鋒隊與第二批前鋒,都麵對增多的倭軍正在猶疑不決時,當即喝令全軍一齊向前,對倭軍發動了反攻。


  但此時同樣在巳時初,幕府築前守:小早川隆景、幕府主帥第八軍左近衛權中將:宇喜多秀家,率領的四萬倭軍主力也趕到了望客峴戰場上。


  幕府築前守發現反攻的明軍中,競有不同於別支隊伍的主帥旗(三軍司令旗)以及懸掛著的大明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將帥旗,便帶領倭軍撲向這邊。


  但是倭軍主帥卻認為明軍增兵大事不妙?當即就讓各路將領們,進行了陣前緊急軍議,幕府堺町奉行:石田三成,等將領認為明軍新增士氣必盛,應該撤退以避其鋒芒。


  於是派幕府第三軍福岡國藩主:黑田長政,前去勸說前軍主將幕府築前守撤軍,卻遭到了幕府築前守的斷然拒絕。


  之後幕府船奉行:大穀吉繼,與眾將又親自前往相勸,在麵對幕府船奉行和眾將們痛陳利害,指出道“大和語:此時撤軍,彼若追擊,我軍則進退維穀,今日之戰,我軍必並力向前,眾將感奮,皆願一戰。”


  這讓幕府築前守決定重新布陣,他親自接替主攻位置,幕府主帥第八軍左近衛權中將、幕府第三軍福岡國藩主,等將領則跟隨其後,另派幕府大津城城主:小早川秀包、幕府月山富田城主:毛利元康、幕府勝尾城城主:築紫廣門,等將領率五千人從東側的山上包抄明軍左翼,


  而已經奮戰了一上午的幕府左近將監,則率領本部軍在休整之後,從西側山上向明軍右翼迂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