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誌篇

  長期以來位於中歐的德意誌隻是一個地理概念。直到19世紀中期北部的普魯士邦國,才將這一地區統一了起來。


  雖然立國的時間晚,但德國的發展異常迅速,在第1次大戰時期,法國的總體工業產值就隻有德國的4成。英國的工業產值也隻有德國的八成左右,正是憑借雄厚的國力基礎,德國才悍然發動了第1次世界大戰。事實上這一時期的德國才是曆史上最為強大的時期,即便是後來的第三帝國都無法與之相比。雖然德國在一戰中最終走向了失敗,但其失敗的直接原因,是由於內部發生了叛亂。


  當時的德國軍隊基本還處於敵國的土地之中。雖然麵對英、法、俄三大強國的圍攻,卻仍舊能占據優勢,在1917年將俄國擊敗後,一時之間竟奪取了戰爭勝利的勢頭。若不是因為發動無限製潛艇戰,使美國也加入到戰爭之中,德國也未必會失敗。能與全世界相對抗固然體現出了他的強大,但同時也看出當時的德國,在外交上產生了極大的失誤。


  之前普魯士之所以能崛起,是因為堅持不與英國為敵的政策極為相關。當時的首相匹斯麥甚至宣稱,德國願意做英國的陸軍,出於對抗法國的考慮英國給予了普魯士巨大的支持。在較為寬鬆的環境下普魯士才能夠得以統一各大邦國。而在匹斯麥去世後,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就想要與英國爭個高低,企圖通過創建出強大的海軍,奪取海外的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利益,這個政策將英國徹底推向了德國的對立麵。導致英國反而與法國結盟。


  即便如此德國也未必就一定會輸,如果他能與俄羅斯保持良好的關係,便可以將主要的兵力調集到西線用於抵抗英法。事實上一戰初期的德國正是這麽做的。所以他取得了連連的勝利,不僅攻克了荷蘭與盧森堡的大部分土地,更是逼近到了法國巴黎50公裏內。迫使法國政府離開了巴黎。但也就在這個時候位於東線的俄羅斯,大舉進軍東普魯士,德國被迫派遣軍隊進入東線進行抵禦。所以西線的戰爭就僵持了下來。若非如此德國完全有機會一舉將英法擊潰。


  同樣作為新興的強國,按理德國與俄國應該擁有類似的利益訴求。即便不能合作也總不至於成為仇敵,若不是德國一味的支持當時已經破落不堪的奧匈帝國,俄國也基本上與德國不存在不可調和的衝突。同樣是因為與奧匈帝國的聯盟,德國將意大利也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麵,因當時的奧匈帝國與俄羅斯存在極大的領土爭議,為之進行過多次戰爭,意大利長久被奧匈帝國所統治,對其可以稱得上是恨之入骨。如果德國轉而與俄國意大利進行聯盟放棄奧匈帝國,那在一戰中至少還有一半的勝利機會。


  若是沒有建造強大海軍奪取海外殖民地的想法,德國就不會與英國發生衝突,幾乎能稱得上是必勝了。曆史可沒有如果。正是一係列失誤形成了德國與全世界對抗的局麵,不可避免的遭遇了失敗。但正如我前麵所德國的失敗,內部原因占據很大因素,其綜合國力沒有受到太過於巨大的摧毀,所以在0年後德國又一次崛起。發動了第次世界大戰,在這次戰爭中最為令人醒目的一個標誌,便是對於猶太人的屠殺,很多人難以想象德意誌這一個盛產音樂家與哲學家的民族,為何在一夜之間變化成為了凶殘暴力的猛獸?如果我們對古代德意誌的曆史有足夠的了解,對此,也就不會感到無法理解了。


  眾所周知,德意誌是純種日耳曼人構成的國家。而日耳曼最初的民族性格可以用能搶奪絕不勞動,能流血絕不流汗來形容。下級如果奪取了足夠的土地,那它的上級就必須為他進行冊封。足見日耳曼人的彪悍。


  中世紀時期羅馬教會與三大騎士團之一的條頓騎士團簽訂了條約,隻要騎士團打下中歐的土地,並將那裏變成主教地區,就將那裏交給條頓騎士團管理。雖然條頓騎士團最終沒能獲得這片土地,但卻將中歐地區完成了主教化。


  從那以後彪悍的日耳曼人,便形成了這麽一個景象,他們在上午來到教堂進行禱告,在牧師的教育之下決心成為一個善良平和的人,絕不進行暴力殺戮,而到了晚上參加日耳曼聚會時,則會在與眾人的交流中決定做一個勇敢的騎士,將輕視自己侮辱自己信仰的人徹底消滅。主教與日耳曼傳統相結合,便形成了古代歐洲著名的騎士文化。他們雖然信奉主教卻不會遵守禁止殺戮的教條,而是將殺戮違背主教教義的人視作賦的使命。。


  也正是因為對主教的信仰與民族性格的使然。這一地區在古代遊流行著決鬥的傳統,當兩方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或難分辨對錯時,便通過生死決鬥來進行分辨。並將決鬥的勝負看作是上帝的旨意。在我們看來這顯然是相當荒唐的,確是最符合日耳曼人習慣的方式。


  我們在第三帝國頭領那一本著名的著作中,也能看到諸如打壓猶太人便是在做上帝工作之類的語言。正是因為德國當局借用宗教的名義對猶太人進行汙蔑。加之猶太人掌握了大量的社會財富。所以才使得廣大德國人對猶太人痛下殺手。毫無疑問德國的民族性格充斥著兩麵性。你所看到的著名文學著作可能是德意誌人在決鬥之後,突發靈感寫出的。那美妙動聽的音樂,也極有可能是在為戰鬥進行起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