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篇

  西歐地區是現代文明的發源地,最近00年以來,在此地區發生的一係列改變與革新,鑄就了當今的世界麵貌。


  在遠古時期這一地區是絕對的荒蕪之地。直到距今000年之前由於古羅馬帝國的強大其勢力,伸展到這一地區後,才迫使本地的土著居民日耳曼人從森林中走了出來。不過這一地區雖然文明產生的時間晚,但得益於古羅馬帝國的優秀文化遺產,從文藝複興以後這一地區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其科技水平文化製度,軍隊戰鬥力都牢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無疑就是英國與法國。這兩個國家雖然隔海相望。但其曆史發展的脈絡卻大不相同。羅馬帝國滅亡不久後,在今的法國地區,便出現了幅員遼闊的法蘭克王國,以此形成了後世法蘭西的基礎。雖然並不是大一統的王朝,但法蘭西卻擁有完整的民族國家發展曆史。其國家政權從沒有中斷過,反觀英吉利則是截然不同的情況,


  先是羅馬人攻占這一地區,到公元七世紀以後四處擴張的維京人,再一次將這一地區占領。到公元1044年法蘭西的諾曼底公爵,帶領手下跨海進入英國,很快便徹底征服了英倫三島。直到現在英國的王室仍舊是其繼任者,縱觀整個英國的曆史,就是一部不斷有外來種族與文化融入的史詩。因為這種文化底蘊的不同,導致了兩國國民性格上的極大差異。


  法國人由於身處長久穩固的製度之中,其民族性格偏向於守舊。貴族文化的盛行,更是使得法蘭西在進行選擇上,更多注重於臉麵而不是實際利益。海峽對岸的英國由於不斷的新文化湧入,國民性格善於變通,不習慣一成不變的恪守舊製度。這一點從宗教改革之後,英國迅速支持新教,將主教勢力作為打壓對象。而法蘭西則稱為主教忠實的支持者上看便一目了然了。


  這種文化習慣上的差異自然不像表麵上看上去的那麽簡單。正是由於不樂意恪守古製,不安現狀的性格,英國人才悍然踏遍全球四處尋找自己的殖民地。在對外政策的製定上,完全以利益為主要考慮,即便是商人每到達一個地區也會估量形勢。看一看是和平貿易還是強取豪奪,才能夠獲得最大的利益,而不看這個地區的信仰如何,與英國之間的關係又怎樣?正是如此英國從中獲得了極大的利益,很快便崛起成為了世界的霸主。


  反觀法蘭西雖然也積極向外擴張,但不像英國那樣對外大規模移民,其殖民活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尊嚴與麵子,他們不像英國人那樣完全以利益為主。所以在海外的較量中最終不敵英國。但毫無疑問在當時這兩個國家的發展,都是走在世界最前端的。


  有人曾問我這麽一個問題,為什麽工業革命發生後,法蘭西能夠緊緊跟隨英吉利的腳步,建立起近代的工業化體係,而亞洲的奧斯曼帝國與大清王朝卻不能夠跟進,這是因為兩個王朝都愚昧落後,無法以葫蘆畫瓢做出蒸汽機嗎?事實當然並非如此。


  之所以法蘭西與其他西歐國家,能夠緊緊跟隨英國的腳步完成工業化,是因為他們也擁有類似的近代化製度。沒有近代資本製度的建立,就沒有對煤炭的大量需求,也就沒有必要製造蒸汽機。沒有現在的銀行製度,商人們也就無法籌措到足夠的資金開辦煤礦。而沒有大量的煤炭需要運出,也就不會出現鐵路。沒有鐵路這一近代經濟支柱的支撐,一個國家也就不能完成工業化。


  讀過以上幾句話,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清朝時期中國在河北修建了長達幾十公裏的鐵路,轉過頭卻用騾馬進行拉運了。沒有近代化的製度所以近代化的工業產品,也很難融入到社會之中。即便將其製造出來也不會產生什麽明顯的作用。


  西歐地區的成功,並不在於首先研製出了科技產品,而是在於首先磨合出來,適合於工業化時代的製度。這一點遠比產品上的創新更為艱難。全球各地除去西歐外,其他所有文明走到封建時期都戛然而止。這明從封建社會到工業化社會有著極難跨過的鴻溝。其中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首先便是這一地區到近代以後,強國林立想要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須變法圖強。也同樣因為這個原因,導致這些地區的世俗力量,沒有其他地區那般深厚。由平民階層產生出的商人階層,更容易取得較大的話語權與地位。這些人無疑是推動變革的絕對主力。。


  另一個原因便在於主教實力衰弱後,長期以來備受壓迫的文人階層得到了自由與解放,他們一得到釋放,便向舊勢力發出了挑戰,積極宣傳變革的思想,將社會上的眾人變為現代製度的認同者。以此使得這一地區最先完成了社會變革。


  很多人認為學習西歐文化就代表著接受外族的文化,對此大加抵觸。不過對於這一問題,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考慮。那便是所謂的現代西方文化,是當地的人群為了與現在的社會製度相匹配創造出來的。我們要想步入現代化社會,自然也需要相近的社會製度來作為支撐。有關全盤接受現代製度,就等於****的法並不能夠成立。實際上與古代的擴張帝國相同,西歐的擴張曆史也是在給被征服地區帶來傷害的同時,也帶去了大量的先進文明。隻是他們擴張的激烈程度,影響範圍之廣,影響之深遠,是其他文明的擴張所不能比擬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