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太子的柔情
他見蕭凝挽麵色無異,心下鬆了一鬆。
這副模樣,還是不要叫挽兒瞧見才好。
“怎麽這是還不睡?”他輕輕笑著,臉色微有些蒼白,好在是晚間,不容易看得清,旁人瞧來,隻以為是他看折子看得久了,有些疲累罷了。
“殿下遲遲沒有回東宮,妾便來等一等。”她微微笑著,仿佛什麽都不知曉。
“近日折子多了些,便看得久了些,下回可不要再等了。”他溫柔笑道:“明日早早便要上朝,今日怕是不能陪著你回蒹葭宮,我叫李忠玉親自護送你回去,回宮了去好好休息,不要累著了。”
太子轉頭去吩咐李忠玉,她不動聲色悄悄瞧了眼他的腿彎,心下有些不忍。
“殿下曾說,準許妾進芳華殿。”她柔聲道:“不知殿下的話可還作數?”
太子微怔,笑道:“自然算數,隻是今日晚了些,我再過兩個時辰便要起身去上朝,挽兒若在芳華殿,隻怕會被吵著睡不安生,改日我親自去接了挽兒來芳華殿可好?”
蕭凝挽骨子裏是清高的,太子本以為這樣說了,她便會應了,可她卻搖了搖頭,笑著道:“改日殿下去了河南,哪裏還能親自來接妾。”
此話一出,太子與李忠玉齊齊驚愕。
若不是千闕宮裏守衛森嚴,插不進去可疑的人,李忠玉都要疑心蕭良娣遣了人探勘紫宸殿的事情了。
太子在紫宸殿跪了一夜不假,可卻無人知曉太子所求為何,蕭良娣竟知曉得如此清楚,實在是不詫異都不行。
太子難得呆了許久,終於還是笑歎著道:“挽兒果真聰慧,可你是如何知曉我真能去著河南的?”
連他都沒有完全的把握,父皇是否會準允他去河南。
“先進殿罷,妾慢慢與殿下說。”她看了看他的膝蓋,顯然也是猜想到了此事。
李忠玉見蕭凝挽如此說,不由鬆了一口氣。
殿下的腿傷可妨礙不得。
太子想瞞著她才不讓她一同進芳華殿,如今她都知曉了,芳華殿自然是能進的。
到了東偏殿,早被召喚過來的段醫丞便趕緊為太子治療那腿上的傷。
“挽兒去書架為我找本書冊可好?”太子溫柔道。
蕭凝挽起身,“殿下要看什麽書?”
“你仔細瞧瞧,覺著哪些內容很是不錯便拿來,多選幾本書冊罷,我也可多看些時候。”桃花眼微微彎曲,他的眸光裏好似裝滿了星辰。
“好。”她應了,轉身朝儲放書冊的次間去。
太子見她身影消失在了屏風處,這才脫了外衫,挽起褲腿,露出膝蓋處的傷。
兩個膝蓋處因淤血過多,顯得猩紅無比,瞧著很是駭人。
太子也沒料想這麽嚴重,心下隻道:好在挽兒去了次間,不然瞧著定是要嚇著。
等到蕭凝挽找了好些書冊回來時,他的膝蓋已經處理好,上好了藥。
蕭凝挽也是估摸著時間回來的。
太子不想讓她瞧著那傷,她便不看。
“殿下瞧瞧這些書冊如何?”小柳子連忙呈著方才她挑選的書冊上來。
太子沒有瞧那書冊,看著她笑道:“挽兒眼光好,定是沒錯的,好好放到桌案邊上。”
小柳子會意,埋著頭恭恭敬敬將那些書冊呈到桌案上去。
“來。”太子拍了拍身側的位置,蕭凝挽端著笑挨著她坐了。
李忠玉見狀,連忙領著一眾內侍侍女們退出了東偏殿。
“挽兒還沒說,是怎麽知曉這事的。”太子不是疑心她什麽,隻是純粹好奇,她是如何想到的。
蕭凝挽淺淺一笑,“午時便聽得人們議論紛紛,說河南決堤了,很是危急,晚間大臣們都下了朝了,殿下卻遲遲未歸,妾便鬥膽猜測殿下留在宮裏是為了此事。”
她頓了頓,繼續道:“後來又聽得年繡急急來報,說殿下許是被罰跪在了紫宸殿,妾便心想殿下會犯什麽錯,叫陛下竟要叫殿下罰跪,思來想去,想到的便隻是太子殿下要去河南,這才惹得陛下不快。”
“為何?”太子疑問道。
她輕笑,“這樣緊要的關頭,陛下卻要罰跪殿下於紫宸殿,殿下心係蒼生,除了這一事,妾實在想不出來旁的原因了。”
太子挑了挑眉,“你知曉父皇會因此不快,可你又是如何想到父皇會準允我前往河南?”
蕭凝挽的目光更加敬畏了些,“陛下與殿下一般憂心百姓,還有便是……”她看向太子,“陛下是信任殿下的。”
他望著她,久久無言。
他從前從未想過會替代自己的兄長做了太子,搬進東宮到今日之前,他謹慎小心,生怕犯了錯丟了皇家的臉麵,也怕自己做不到如兄長那般穩重善政,辜負了父皇的期待。
今日他在紫宸殿跪求去河南,確實是思慮了許久的結果。
除此之外,他亦是想向嘉順帝證明,他既然坐上了儲君之位,便會竭盡所能庇護大邕,絕不負了父皇與兄長的期待。
河南,他非去不可。
好在,父皇是信任他的。
挽兒竟然也能想到這一層,他著實驚喜得緊。
“挽兒果真聰慧。”他輕笑。
她嘴角噙著笑,“妾相信殿下若真要去,便有能力守護好河南一帶的百姓並安然歸來,所以才能猜想到這些。”
太子很是歡喜,腿間的痛意好似也消了許多。
“挽兒信任我,我也必定會回來,不叫你擔心。”太子正色道。
聽著他的保證,蕭凝挽笑意漸深,“殿下去了河南,記著常寄些信件回來,也好叫皇後娘娘寬心。”
“自然。”他頷首,不止母後,還有挽兒,也得叫她們都安心。
.
河南河口決堤十日後,太子率領工部尚書等一眾官員前往河南。
大邕百姓聞此詔令,皆讚太子不畏凶險,一心為民。
百姓們為太子的氣概所鼓舞,各州皆再次自發籌集善款,會修橋架路的能工巧匠們亦是成群結隊趕往河口。
河口災情,令大邕上下齊聚一心,大邕皇室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亦是足足上了一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