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神都錦繡> 536-第二十四章 定了

536-第二十四章 定了

  不管是否在預計內,被伏擊導致大軍遭受重創都是不爭的事實。這才有了賀蘭敏之上報朝廷的那封奏疏。只不過,蓄意設計坑害部分「百濟」降軍那一部分,是不能出現在正式文書當中,所以得另外派人知會朝廷及相關人員。在得知全部真相后,皇帝李治、皇后武媚,乃至謝岩、馮寶等,無不感慨——賀蘭敏之「變壞了」!只是這份「壞」,成長需要罷了。遼東、半島兩地,戰事如火如荼……大唐朝廷依舊紛紛擾擾……七月,「中書令」李義府又被人給彈劾了。事由很簡單,李義府不知道從哪裡找來一個所謂的高人,給自家宅院「望氣」,大體也就是看風水的意思。結果高人說其家「五行缺金」,需大量錢財方可「鎮宅」。於是,這位當朝位高權重的宰相,再度瘋狂斂財,完全沒了顧忌,甚至收取了長孫無忌之孫長孫延的賄賂,授予其官職。正是因為這件事情,「右金吾倉曹參軍」楊行穎憤而上書,致皇帝李治大為不滿。要知道,長孫無忌一脈的處置,原本就是「莫須有」,即便赦免,那也是皇權施恩,哪裡輪得到他李義府?武皇后更是與長孫家不對付,得知李義府如此行徑,同樣甚為惱怒,只礙於其乃「廢王立武」之功,不便發作,不滿之意,亦傳出宮。到了這一步,任誰也都猜到李義府下場。然而,誰都沒有想到,皇帝還沒有來得及做出聖裁,李義府突然上表「辭官」,稱:「臣積勞成疾,久治不愈,苟於朝堂,恐有負聖恩,故乞骸骨,放歸於野。」李義府的動作實在快了些,以至於原本有心跟著上書彈劾的其餘大臣們,只能暗自收起奏疏,畢竟人家都辭官了,再上書的話,多少有些落井下石的意味。李治同樣沒有想到。當御覽完李義府「辭官奏疏」后,李治反而有些不大捨得放其離開朝堂了。一來,此人用著順手;二來,念其一慣在朝中鼎力支持,不管對錯,那永遠都是聖意為準。武皇后也想起了過往種種——「廢王立武」期間,不僅率先發聲,且呼朋喚友,在報紙上發文聲援,雖說沒有起到多大實質作用,但那也是「忠心」體現。對於掌握生殺予奪的皇權而言,「忠誠」永遠是第一位的。因此,皇帝和皇后,不約而同地有意淡化李義府的事,來了一個不聞不問,大有將事情拖到不了了之的地步。然而,自李義府呈遞「辭官奏疏」於君前起,他就「稱病」在家,一應政務皆撒手不管……連續幾日後,李治感覺到李義府是真的想要辭官,只是心中非常奇怪,一個素來戀權的人,竟然能夠放下,真就有些不可思議。不過,為了弄清楚李義府真實想法,李治差遣王伏勝,以探望為名,前去「李府」。不曾想,王伏勝很快便回宮,並向皇帝稟道:「李中書前往『皇家學堂』,據其子云:『學堂醫道院』有良醫,特去望診。」李治當時就明白了,李義府那一定是在「衛崗鄉」尋得退路,所以想通過「辭官」,避開朝中大臣們的攻訐。李治想清楚這層關係后,也就順水推舟,正式下詔:「允李義府辭去『中書令』職,其爵依舊。」也就是說,李治保留了李義府的爵位以及散官頭銜,僅僅接受了其辭去職事官「中書令」一職。如此既接受「辭官」又保留爵位的做法,展現了李治對於臣子的優待。詔令頒布后第三天。大唐皇帝李治又收到了「衛崗縣侯」馮寶的正式奏疏《奏請設寶莊鄉書》。馮寶這一次不光是上書呈情,連事先製作好的「寶莊鄉沙盤」也通過許敬宗,擺放到了「政事堂」。「沙盤」這東西,如今在大唐算不得新鮮事物。「長安」、「洛陽」等地皆有專門製作的手藝人,而且經過多年發展,加上「算學」的一些概念流傳,製作「沙盤」的手藝人也懂得了「比例」、「等高」一些知識,所以已經能夠製作的很是逼真。但是,馮寶找工匠和學堂學子共同完成的這一個「沙盤」,完全秒殺世面上能夠看見的所有,因為,在這其中,多了一道「上色」工序。大唐所處的時代,由於缺少「化學」知識,所以顏色顏料來源,基本是利用了植物萃取或者少部分天然礦物,不僅數量種類有限,而且顏色品種也不多。可是,石子當年在研究印刷顏料的時候,充分利用了礦物、植物以及所能找到的一切,進行混合與調配,不僅解決了印刷顏料問題,而且在無意中開啟了「化學」的大門。有石子珠玉在前,自然有人效仿。這麼多年下來,「皇家學堂」幾代學子們當中,有不少於百人研究過粗淺「化學」,雖然還沒有形成實質理論,但在實踐中,卻創造了很多實物,其中,高達近兩百種各式顏色,就是豐碩成果之一。而這些顏色的出現,不僅保證了「成衣作坊」制衣需要,更是「錢號」和「印刷作坊」不可或缺之用。只是誰也沒有想到,馮寶將這些顏色用在了「沙盤」上,於是,一個五顏六色、豐富多彩的縮小版實景「未來寶莊鄉」展現在了大唐宰相門的眼前。很快,這座美輪美奐的沙盤擺放到「貞觀殿」,恭請皇帝御覽。「惟妙惟肖,甚是精細。」李治短短一句,算是給出了評價。重回龍椅安坐,李治掃視了一眼幾位宰相,道:「馮卿所奏,眾卿以為如何?」正所謂時過境遷。相比馮寶第一次上書已經過去不少時候,整個大唐朝廷的環境,也發生了不少變化。李義府「辭官」,許敬宗遷任「中書令」,杜正倫任「門下省侍中」,上官儀調任「黃門侍郎」且「同中書門下三品」,可以說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谷州」得到「水泥作坊」實惠后,絕口不提及任何有關事宜,事實等於表明支持。大臣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權位,地方官府無異議,在這種情況下,再有誰表明反對,那純屬是和皇帝過不去了,畢竟聖意,多少有心支持。「陛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英國公」李績居然頭一個站出來說話:「馮縣侯征突厥、出海外、平百濟,可謂勞苦功高!多年來,助力謝岩『黜置使』,致『衛崗鄉』興盛如斯,理應啟用。」李績此番話可謂非常!要知道,皇帝問的是事,可他答得卻是「人」,僅僅指出,馮寶應該啟用。可李治就有點不大明白了,再怎麼說馮寶如今也是「水師都督」,乃實打實『職事官』,位高權重,統兵數萬,其地位實已不在十六衛大將軍之下,又何來李績所說「啟用」呢?或許李績看出皇帝困惑,再次行禮主動道:「啟稟陛下,本朝『水師』疲弱甚久,幸得馮都督造船、練兵,方有如今兵勢,故老臣以為,『都督』一職,暫無可代,至於『新設一鄉』事,可划於『新安黜置使』職責之內,馮都督可領副使,此舉前番有之,頗有成效,當續之。」李績緩緩道出心中所想,令李治那是眼前一亮。一直以來,李治最為擔心的就是謝岩或者「衛崗鄉」不聞不問,而馮寶一個人再有能耐,也未必能成事,為此,曾有派人徵詢過高遠及許敬宗二人,卻無有答案。本以為是一個難題,哪知道李績在輕描淡寫間給出了最優回答,顯然其事先早有準備。李治明白了,「新設一鄉」放在「新安黜置使」治下,馮寶兼任「新安黜置副使」,如此謝岩想不管都不可能,而且,還必須得管好,否則不僅影響其官聲,更會招來無數非議,畢竟「衛崗鄉」里很多人,皆為馮寶曾經麾下,他們是斷斷見不得「新設之鄉」出現百業凋敝之蕭條,哪怕謝岩與馮寶二人之間再有芥蒂,在公事上,也不會太過於針對,否則易落人口實。「姜還是老的辣!」李治心裡暗自讚許,面上卻一如既往的毫無表情,開口道:「英公所言,確系良策,諸卿以為否?」皇帝都稱是「良策」,擺明了接受李績建言,誰還會此時開口添堵呢?於是,一片「臣附議」響起……只不過,上官儀倒是提出了一個小小問題,道:「陛下,『寶莊』乃馮都督私宅,以此定名,孰為不妥,再者,此名『俗』也,毫無寓意,臣恭請陛下賜名。」「賜名就免了吧。」李治淡淡言道:「雅俗之分,從無定數,此事任由兩位黜置使定奪好了,區區一鄉地,朕無意也。」「陛下聖明!」隨著幾位宰相的話音落地,關於馮寶提議,「新設一鄉」,終於塵埃落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