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神都錦繡> 535-第二十三章 設計(二)

535-第二十三章 設計(二)

  「大總管行轅」並不在「泗沘」城內,賀蘭敏之照搬了謝岩做法,設立在城外軍營當中。「稟大總管,劉安撫使與林副總管聯袂而來,已至中軍大帳。」賀蘭敏之聽得親兵來報,微一怔,而後道:「命人好生招待,吾稍後即至。」最多不過兩炷香,換上一身官服賀蘭敏之走進中軍大帳。「見過大總管。」劉仁實與林運一齊起身行禮道。「二位怎不在城裡納福,想起來此?」賀蘭敏之隨意打著招呼,頗有馮寶的做派。「回大總管話,下官得知一件要事,故需當面稟呈。」「林總管言重了,且請坐下敘話。」賀蘭敏之自己坐下以後,再對劉仁實道:「劉國公請坐,都是自己人,不必虛禮。」「大總管,昨日黑齒常之前來告知下官,前隋楊氏後人,在海外建國,其勢不容小覷,『熊津口』水戰、『泗沘』城外兩軍對壘,皆有其麾下以援兵之式盡出,堪稱奇兵。」「此言當真?」賀蘭敏之驚道。「確如林總管所言。」劉仁實接過話道:「據扶余文思稱,『百濟先王』有子扶余豐,頗有賢德,且交往廣闊,與『海客』交好,城破前,突然離開,迄今下落不明。然其在本朝『跨海東征』前,不僅提前得知消息,且有建言於『熊津口』設伏,並薦『流求』人楊某,得兵、船以助,后薦於黑齒常之,聽聞,亦有兵甲助陣,故老夫以為,林總管之言,應無虛言。」賀蘭敏之知道,「熊津口」之敗,源於「百濟」那隻不明來歷的援軍;而戰場出現的那隻甲兵,同樣令謝岩、馮寶他們困惑,因為誰都看得出來,那肯定不是「百濟」軍隊。對於這兩隻來歷不明的隊伍,謝岩和馮寶都有派人專門調查過,只知道來自「海外」,餘下具體情況一無所知。但是,黑齒常之、扶余文思早不說,晚不說,偏偏在大軍即將北上之前道出,用意非常耐人尋味,其背後,又有什麼意思呢?「不知二位如何看待?」賀蘭敏之一時間想不出頭緒,便主動問道。「『百濟』初定,人心不穩,些許事情有所隱瞞,實屬常情,老夫以為,不必尋根問底。」「劉國公所言極是。」林運道:「黑齒常之、扶余文思皆心向本朝,過去之事,俱往矣為好。」「吾無意追溯過往,只不知他二人此刻挑明,是何用意?二位總管,大軍開拔在即,豈容後方不穩?」「下官與劉公途中曾有商議,以為,『百濟』之內,有不滿者,意欲趁大軍離去,行叛逆事;或……」林運看了一眼賀蘭敏之,再緩緩言道:「倘若軍中有人陣前投敵,亦或勾連『新羅』,則大軍危矣!」「林總管何曾作此臆測?」賀蘭敏之更加吃驚了。「大總管,吾等承襲謝侯、馮侯之意,假道『新羅』,且已發出文書,故知者甚眾,『新羅』若是不允倒也罷了,可揮師北上討伐,可老夫卻擔心『新羅王』虛以委蛇。」劉仁實很認真地道:「前隋餘孽、『百濟』亂黨皆暗中隱匿,『百濟』軍中將領,恐有不服者;『新羅』國力雖弱,卻仍有大軍三十萬分駐各地,而大總管將本朝大軍派往『高句麗』,僅留一萬精銳,無意外倒也尚可,萬一……有變故,還是提前籌謀為好。」聽到這裡的時候,賀蘭敏之反而安了心。因為他很清楚,謝岩和馮寶二人,之所以舉薦他們擔任副職,根本原因就在於有經驗,有能力,能夠彌補自己的不足。眼下,自己沒有想到的方面,他們不僅想到,而且主動提出,那隻能說明,劉、林二位總管,已經有了應對之策。不懂就問,人要謙虛謹慎。這是賀蘭敏之與馮寶相識之後,最大的收穫。「馮侯曾有言,一切皆有可能!今二位所指,金玉良言也,卻不知兩位總管可有對策教吾?」賀蘭敏之話說的很客氣,態度也很誠懇,且起身施禮,姿態放的很低。劉仁實、林運估不到賀蘭敏之會如此,趕緊起身還禮。待三人先後坐下后,林運方才道:「大總管欲領軍十萬出征,其中本朝大軍、馮侯指派劉教官招募的『雇傭軍』皆甚為可靠,餘下四位將領,有兩位乃大將軍彌植同族,下官以為可信之。另外二位,則屬『百濟』王族,雖非近支,然難以度測。」「拿下二人?」賀蘭敏之很有些疑惑地道:「無憑無據,不妥吧?」「自是不妥。」林運接著道:「然於行軍布陣中,當是無妨。」賀蘭敏之這些年,跟隨馮寶征西域,闖海外,早已不是無知紈絝。他從馮寶身上以及其他人那裡,看到、聽到、學到很多,再加上於「皇家衛崗學堂軍事班」中,學會並領悟到了很多兵法及謀略,因此,仔細想了一下林運的話,隨即明白其用意,不外「借刀殺人」。「借」誰的刀呢?要麼是「新羅」,要麼是「高句麗」。簡單來說,就是將吃不準忠誠度的兩位統兵將領及其麾下軍卒,在戰事中放於危地,說好聽些,是給予立功機會,實際是,任其自生自滅。正因為賀蘭敏之接受了林運和劉仁實的建議,所以,在領大軍北上時,他本人親領「大唐」一萬軍卒押運糧秣,林運率六千「雇傭軍」突前,劉仁實則帶領八萬「百濟」降兵居中,浩浩蕩蕩,開赴「新羅」。誠如謝岩、馮寶預計那般,「新羅」非常爽快的答應了大唐所有要求,包括派兵協助攻打「高句麗」,只是提出集結大軍需要些時日。賀蘭敏之到底缺乏經驗,認為「新羅」方面懾於大唐威名,故不疑有詐。但是,林運、劉仁實得知后,卻覺得事有蹊蹺,很不尋常。按照謝岩和馮寶的計劃,「新羅」是否派兵,本身並不重要,最為重要的是打開城防,讓大軍通過,唯如此方可彰顯誠意。當然了,事實上哪怕「新羅」誠意十足,只要開城,也是會以不及掩耳之勢攻佔其王都「金城」,如此當可平定半島。但現實的情形卻是,「新羅」女王金善德,以集結軍力需要時間為由,且僅讓開北上要塞城關,往都城方向卻是擺出一幅戒備森嚴姿態,明顯是有所提防。故林運、劉仁實皆認為,「新羅」恐有異心。於是派人送信至大總管帳下,且不約而同提出——為防「新羅有詐」,大總管領后軍可延後,與中軍拉開距離。賀蘭敏之雖不解,然接受提議,故意拖延行軍速度。劉仁實得知之後,甚是欣慰,按照與林運約定,命兩名不大可靠的「百濟」降將,領大軍四萬前出,與林運部匯合,自己同樣放緩行軍,給人以三軍脫節之假象。「新羅」並不知大唐軍隊如此行軍乃刻意為之,以為有機可乘,借女王犒勞唐軍為由,請林運所率前軍原地等候一日。林運在「波斯」,同「大食人」作戰多年,經驗非常豐富,自「新羅」方面提出原地等候起,他就擺出,「新羅人」於此地有埋伏。倒不是林運能夠未卜先知,而是和地形有關,他統領的四萬大軍此刻剛好在一片盆地中,按道理來說應該快速通過,且同時派兵佔據兩側高地,以保證後續大軍順利通過。但「新羅」女王突然離開都城在此犒勞軍卒,擺明了是不安好心。只是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礙於兩國邦交,不好拒絕,且按照事先設計,將「不牢靠」的「百濟」四萬大軍帶入敵人伏擊圈,不管最後能夠突圍多少人,都將使之重創,並可得到對「新羅」宣戰的借口,可謂一石二鳥。事情最終經過和結果,和林運預計的差不多。「新羅」女王犒勞大軍完畢,剛剛離開不久,近二十萬「新羅」大軍,自四面八方包圍過來,意欲全殲林運麾下四萬大軍。林運雖然預料到了所有,卻想不到「新羅」會起舉國之兵,哪怕有所準備,也難以抵擋。幸好「雇傭軍」作戰勇猛至極,在數倍於已敵人面前毫無畏懼,拚死殺出一條血路……林運事後對劉仁實道:「馮侯定敵首級二十貫,吾以為無大用矣,誰知『百濟』窮困如斯,『雇傭軍』提首揮刀,皆亡命狀也。」劉仁實道:「往昔之暴秦,亦復如此!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此乃古訓,誠而不欺也。」是啊!遙想當年,大秦鐵騎不就是如此嗎?軍功授爵,某種程度而言,即為「重賞」。馮寶之所作所為,無非效仿前人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