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第二十章 風疾
帝后間言及「盛世」之論,哪怕最挑剔的文官們,也無話可說。誠如皇帝說的那樣,一個富裕、知禮且安寧和睦的地方,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都符合聖人理想中的「地方大治」!也正因為如此,謝岩、馮寶二人屢次三番折騰新鮮事物,並沒有遭受來自朝堂方面太大壓力,除了皇帝支持這個因素外,政績本身過硬,那才是最核心原因。「衛崗鄉」超過十年發展過程中,皇帝內府有錢了;每年上繳國庫稅收數十萬貫,國家也多了一筆巨額財富;鄉里養活了差不多十餘萬人口,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關中無地農人給朝廷帶來的壓力;更不用說「皇家學堂」倒騰出來那些聞所未聞的新東西,給百姓帶來無數實際利益;而無論官員、世家、勛貴,也都在「衛崗鄉」發展中,拿到了各自利益。如文官集團,「衛崗鄉」雖然拿回低級官員任命權,但始終接受吏部委派官員,差不多每一兩年更換一批,已經事實上成為低級官員「實踐培訓」基地。再比如大唐軍方,那更是受益良多,從武器裝備到軍官培養,「衛崗鄉」和「皇家學堂」正源源不斷提供著,這對於軍隊實力而言,是一種保證。軍方實力越強,對外征戰勝算越大,自然在朝中,影響力也會更大。至於勛貴、世家,從表面上來看,他們和「衛崗鄉」並無太多關聯,但實際上,活躍在鄉里的各大商號、商賈、及來往商隊,十中有七都是他們的代言人。頻繁而交易巨大的商事活動,令他們賺了個盆滿缽滿,這還不算馮寶上一次的海外收益。可以說,「衛崗鄉」自建鄉以來,大唐朝廷里裡外外、上上下下,皆受其利,不過收益多寡而已。況,謝岩始終無意入朝,馮寶職任「水師都督」,卻一次也沒去過「都督府」上任,足可見其同樣無心政事,所以,在朝堂文武百官心中,他們兩個人,有才不假,然皆甘於據守一鄉,可謂胸無大志,不過如此也好,朝堂上少了兩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皆大歡喜。因此,從來沒有人在他們不上朝一事上過多計較,或許在百官眼裡,那才是好事。然而,這一日,朝中大臣們得到一個消息,說是謝、馮二人先後入城,且同日呈遞奏疏,請求覲見皇帝。要知道,自皇帝龍體欠安以來,除宰相及少部分官員外,大多數官員已經不少日子沒見過皇帝了,更別提「覲見」。但人和人還真就沒法相比!僅僅隔了兩天,皇宮內傳出皇帝口諭:「宣召『新安黜置使』謝岩、『水師都督』馮寶入宮。」次日。皇城「紫薇宮」前。馮寶帶著幾個人先到一步,謝岩稍後也到了。可就在這皇宮大門前,來回進出的官員們,卻目睹了奇怪的一幕。謝岩與馮寶,各自站立一邊,紋絲不動,反而雙方屬下們,倒是走到一塊兒,彼此交談、敘話……八壹中文網差不多站立有小半個時辰,終有宦官前來,於是,謝、馮二人,分左右跟隨宦官,進入皇宮。李治身體不適,斜靠在自己寢宮龍榻上,旁邊坐著武皇后,兩端下首分別站立著王伏勝與王福來。「臣謝岩拜見吾皇陛下,拜見皇後娘娘。」「微臣馮寶拜見陛下,恭祝陛下聖體安康;拜見皇後娘娘,願娘娘容顏永駐。」李治看了看階下兩位臣子,一左一右,分於兩旁。注視片刻后道:「平身,賜座。」「二位卿家上奏見朕,所為何事?」李治語氣平緩地問。一般而言,應該由官職、爵位高的人先開口,但不知為什麼,謝岩、馮寶坐在那裡,誰也沒有開口說話。等了一小會兒,李治見他們還是沒有主動開口者,只得點名道:「謝卿家,汝且言之。」「臣遵旨。」謝岩應了一聲,而後恭聲道:「微臣聽聞陛下有所不適,特進獻『葯膳』方子一副。」說著,從懷中取出準備好的一張薄紙,而後起身道:「此方子乃臣家中祖傳,經過學堂『醫道院』研判,有緩解『風疾』之良效,且有驗證。」其實謝岩哪裡懂得什麼葯膳,只不過在記憶當中知道一些食物對於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具有改善作用,從中選擇諸如靈芝、魚類、菌菇類等燉湯,而後又在味道上做了一些調整,更加清淡、適宜病人服用。至於驗證之說,那就更簡單了,反正都是營養豐富的食品,對人有益而無害。當然,由「醫道院」太醫把關,那還是必須的步驟。「此方子,當真有用?」在李治大致御覽之際,武皇后忍不住問道。「確有效果。」謝岩道:「娘娘若不放心,可交太醫驗證。」「卿家有心了。」李治隨手將方子遞給武皇后,以他的見識完全能夠看得出來,那都是些味道鮮美的物品,不管是否有用,與人卻有莫大益處。「陛下操勞國事,身為臣子,理應盡心儘力,進獻方子,實為臣之忠心。」「甚好。」李治輕輕擺擺手,示意謝岩坐下,而後看向馮寶,道:「馮卿家,又有何事?」「啟稟陛下,微臣意欲舉薦一人。」馮寶起身言道。「哦,何人?」李治很有些意外。「在微臣說出此人姓名前,請陛下恩准臣說一個小小故事。」馮寶行禮而道。「也好,朕准了。」「謝陛下恩准。」馮寶言罷,直起身,道:「微臣昔日南下,途經『偃師縣』,遇一人當街暈倒……」馮寶緩緩道出初見明崇儼時遇上的那一幕,待說完后,再道:「聽那人所言,患有『風疾』,雖輕微,亦有多年矣。」「馮卿言過了罷,一介孩童矣,怎可有此醫術?」李治微微皺眉,道。「回稟陛下,此事眾目睽睽,絕無虛假,臣之親兵、學堂學子,皆有目睹。況此孩童乃名門之後,當朝官員之子。」「何人子嗣?」李治有些好奇了。「前朝『梁』國子監祭酒明山賓之五世孫,本朝『豫州刺史』明恪嫡子,明崇儼。」「明崇儼?」李治頗有些疑慮地道:「朕似乎在哪聽過?」「陛下,此乃馮卿家弟子。」武皇後記憶力很好,立刻想起王福來曾經提過,是以出言提醒。「呵呵,馮卿倒是舉賢不避親乎。」「啟稟陛下,微臣日前特請『醫道院』太醫驗證其針灸之術,云:手法純熟,認穴精準。」馮寶說著,再次行禮道:「微臣以為,倘若能夠以針灸之術緩解『風疾』,陛下龍體自會安康。」「馮卿莫不以為。一介孩童可比御醫否?」武皇后忍不住發出責問。其實想想也是,明崇儼終歸還只是個孩子,怎麼可能和行醫多年的太醫們相提並論。「娘娘,微臣無意讓劣徒親施,僅命其寫出詳盡,可交由太醫驗證,如有實效,再請太醫施針不遲。」「原來如此。」武皇後面呈恍悟之色,看得出來,此時的她,那是真切關心皇帝。「兩位卿家皆有心了,朕心甚慰。」李治跟著又問道:「尚有他事否?」「陛下,臣有聞,馮都督奏請新設一鄉以效『衛崗鄉』,臣以為,不妥。」「緣何?」李治很有些詫異謝岩的說法,問了一句,另外還看了一眼面無表情的馮寶。「馮都督欲設之地,含『衛崗鄉』、『谷州』兩地,縱使臣無異議,『谷州』定然難允,此等令陛下難決之事,非上策也。」謝岩這番話,是他入宮前仔細考慮過的,既表明反對,又把原因歸咎到「谷州」方面,而此事,人所皆知,不過是個借口。可是,世上很多事情不都是這樣嗎?但凡有個合理的借口,就能夠正大光明的提出反對。「如若『谷州』有意,又當如何?」李治很有些他意地問。「即便『谷州』有意,也需陛下聖裁,臣無心政事,一切聽憑陛下旨意行事。」謝岩順皇帝的話把事情又推了出去,順帶著還表了一下忠心。李治淡淡笑了下,看向馮寶,道:「馮卿,若朕允汝奏請,當如何?」「回陛下話,昔年謝侯定十年之期,以得陛下恩准。微臣亦奏請陛下,十年之內,再現繁華之地。」緊接著,馮寶進一步道:「如今之大唐,橫掃外敵,澄清宇內,兵鋒所指,無可匹敵者!在民間,政通人和,盡顯盛世之光,朝廷歲入,猶勝以往,遠非『永徽』年間可比,若陛下恩准,今,人、財、物齊備,定能成事。」馮寶一席話,實際是在告訴皇帝,今時不比往日,眼下條件可比當年好太多了,謝岩能夠成功,自己也不例外。如果這些話是別人說,李治根本就不會放在心上,可偏偏他是馮寶,是普通百姓眼裡的「財神」,是大唐官場的異類,同時也是謝岩的同窗,更重要是,他事實上也是「衛崗鄉」的締造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