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丹書鐵券?
回來的比較早,等李承將今天的所得,形成筆錄提綱後,站在窗前伸個懶腰。
天色近暮,晚霞似染,古城風貌,一覽無餘。十三都中軸線上,鍾鼓二樓,遙遙在望。
貌似自己還沒去這兩個十三都的標誌性建築,要不來個夜觀鍾鼓樓?
好主意!
鍾樓是十三都的市中心,夜景一定很美。
鼓樓往南有一座關省文物大廈,附近有一處南門古玩市場,很熱鬧。
他快速換套衣服,收拾好挎包,背上相機,朝對門喊道,“阿偉,阿典,去鍾鼓樓玩玩,就便找個地方吃飯。”
周典和吳偉的房間,就在走廊對麵,李承一開門,倆人就看見。
周典提著一隻小皮包進來,遞給李承,“李少,這是下午取的現金,您看,帶多少合適?”
前天晚在劉明謙那裏購買陳逸飛的油畫,花了五萬羨金,昨天在櫟陽老漢家購置那些錢幣和青銅鼓,又花掉十萬華幣,離開劍閣時準備的現金,基本花空。
這不,今天又讓周典去取了十萬現金預備。
這花錢速度,讓兩保鏢嘖舌,不過,他掙錢的水平,同樣讓兩人嘖舌。
李承擺擺手,“你都帶上吧。我包裏麵還有大幾千,夠買零碎。”
周典嗯了一聲,又拎著包回屋換衣服。
等兩人出門,李承笑著說道,“阿偉,行程稍稍調整一下,我打算明天去法門寺看看。”
此行比想象中更順利,李承打算明天歇一天,去法門寺看看正宗的秘色瓷,與自己手中那件越窯八棱青瓷瓶,差別到底在哪兒?
下一站鳳翔,也就是三百年秦都雍城,剛好,扶風法門寺陳列館,就在前往鳳翔的路途中。
吳偉笑笑,“您計劃明晚住哪兒?趕到鳳翔還是落腳扶風?”
十三都距離鳳翔,全程一百八十公裏,路不好走,起碼要三個小時。既然要歇一天,那就不用這麽急匆匆的。李承想想,“住扶風吧,如果時間足夠,我還打算去周原博物館看看。”
周原博物館,是西周遺址發掘及陳列館,很有看頭,也在扶風,距離法門寺不到十公裏。
一槍打兩鳥,正合適。
“如果您準備走兩館,那要不要走早些?”
李承擺擺手,“不用!這些陳列館中的東西不讓上手,看看就得了,深究不得。”
這話吳偉不懂,行內人懂——博物館中展出的是名頭和文化,真品其實不多。呃,這是九十年代,“仿品”代展的風潮還沒起,說不準展覽的還真是真家夥。
不過,無論真假,李承都不太喜歡隔著玻璃櫃看物件的感覺,他更喜歡上手!
吳偉又說道,“李少,咱那些東西,我琢磨著還是找個地方寄存起來。”
“嗯?為什麽?放在後備箱不安全?”李承不解。
“您說的扶風還有鳳翔,那兩個地方,挖墳非常猖獗,因此,那邊打擊文物販子的力度也很大。咱這車是外地牌照……”
他一說,李承立馬明白過來,吳偉想得很周到。
“吃外地人”是一種風潮,有些地方專門抓外地車、外地人的毛病,然後找借口罰款。盡管自己拿著僑胞證,這些人不會很過分,可萬一查到後備箱中的青銅鼓、先秦錢幣……不太好解釋。
“明天再銀行租保險櫃吧,存好再走。”
“保險櫃要登記吧?”吳偉不確定。
暈!還真是這樣,其他東西都好說,青銅鼓、先秦錢幣肯定不行。
十三都沒有花旗銀行,要不還好處理。
正撓頭呢,周典突然甕聲說道,“我最早的連隊,有位戰友是藍田人,沒他電話,但我有地址。要不……晚上我去找找他?”
周典這麽說,吳偉便沒再多言語,看看李承。
這方法最穩妥,不過……藍田屬於十三都郊區,有點遠。
“阿典,你現在開車去找找?找到你戰友,請他吃晚飯。我和阿偉打車去鍾樓。”
李承對吳偉努努嘴,吳偉將車鑰匙塞給周典,叮囑一聲,“記得給他家買點禮物,別空手去,晚上也別喝酒。告訴他存放個五天一周的,等我們回來再感謝。”
周典轉身回屋,收拾東西,李承走了兩步想起一事,對著屋內喊道,“阿典,你那戰友如果願意的話,邀請他和我們一起去深城。”
周典探頭出來,嗯了一聲。
“還缺人?”走進點聽,吳偉問道。
李承點點頭,“吳衛忠那邊計劃在年底或者明年初,新加坡開一家店。需要最少兩人去那邊盯場。現在你們就六人,人手不夠。”
“哦。”吳偉揉揉眉心,店麵擴張,那安保還真不夠,還得想辦法。
最為關鍵的是,他們見血的不多,沒那股子狠勁。
“還是慢慢尋摸吧,這事急不得。”李承苦笑搖頭。
吳偉沒再說話,也隻能如此。
興慶宮酒店有服務的士,打車還是很方便的。
第一目的地,漫天塵人街的“天下第一碗”,這裏的羊肉泡饃,純正濃香。它旁邊就是鼓樓,過一條街就是鍾樓,吃飯遊覽,兩不耽誤。
從長樂門進十三都古城,沿著東大街直行,遠遠的就看見鍾樓,廊簷邊裝飾著紅色彩燈,將雄偉的輪廓勾勒出來,夜色中如同一座曆史的豐碑。車到近處鍾樓大轉盤,讓李承有些失望,整個鍾樓城台,被帷幔遮擋,看樣子在裝修,不對外開放。
十三都鍾鼓樓,明代洪武年間修建,原本是為“遷都十三都”所準備的。
明朝定國金陵後,有不少大臣建議遷都十三都,紛紛揚揚討論了十餘年,朱元璋也有些心動,便於洪武十六年敕令建造比金陵規模更大的“鍾鼓二樓”——這是遷都的前兆。
但是,遷都的反對者同樣眾多,主要是東南商團和士族勢力——國都西遷,金陵的政治、經濟等重要性就完全失去。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十三都,計劃為新都選址。
朱標此人在史書中評價頗高,有不少史學家認為他有“文景之慈”。
額,也就是漢文帝和漢景帝的寬厚,很適合在朱元璋的“酷烈”之後,撫慰社會傷痛。
朱元璋對這位太子也很喜歡,對他的意見很尊重,朱標在巡視十三都之後,獻十三都水文圖,建議遷都。可惜的是,他視察返京後不久就生了病,並於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
朱元璋大慟,認為十三都不吉大明,終身不再修建十三都城,遷都之議,再也無人敢提。
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後,曾經想秉承父誌,有遷都念頭,可那時,他的精力被“削藩”牽扯,根本顧不過來。
於是,整個十三都城中,隻剩下鍾鼓二樓兩棟明朝建築相對而矗。
對,十三都鍾鼓二樓,最早是相對而立。
十三都城日漸衰敗,萬曆年間,終南山道人高承之,從風水學給出答案——十三都,有城無“鎮”,也就是說明代十三都城,是沒有市中心重要建築的。
鑒於朱元璋和朱棣兩位帝王,都不喜歡十三都城,想要朝廷撥款建設新的“鎮級建築”,明顯不現實,於是,巡撫禦使龔懋賢請旨,將鍾樓整體遷移於現在的“鎮”中心位置。
為什麽是鍾樓而不是鼓樓?
五行中,鼓樓屬木,鍾樓屬金。鎮煞,自然選金。
……
親自動手慢慢掰著粉餅,享受一頓美味的羊肉泡饃,走出店門時,已經華燈綻放。
剛才吃飯時,李承就找店夥計打聽過,鍾樓維修,鼓樓晚上不讓登樓,隻能在外麵看看。
掃興!
好在漫天塵人街是小吃街,也是一條工藝品街,出來擺攤夜市的,竟然有不少古董古玩攤位。
沒白來。
李承對著燈火輝煌的鍾鼓二樓拍了幾張照片後,便開始興致勃勃的逛起漫天塵人一條街。
入口第一家攤位,一位三十歲的漢子,操著一口腔調,手中拿著一塊瓦當模樣的東西,在高聲叫賣,“我說好不算好,大家眼光是領導;我說真不算真,行家眼裏有根針!”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不是買蘿卜和青菜,各個市場都有得賣。”
“朔方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連城郡王李懷光的丹書鐵券!蠍子拉屎獨一份嗷!”
李承被攤主的叫賣聲嚇一跳。
這也太能扯了吧?李懷光的丹書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