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涇陽之謎
這是李承來十三都的第四天,走涇陽,探尋涇陽秦都之謎。
涇陽,是絲國大地原點,從這一意義上來說,這裏,很適合做國都的。
隻是,曆史學家和考古學界,對“涇陽是否為秦都”,一直爭議很大。
《史記秦本紀》中並沒有記載涇陽作為都城的文字,秦國戰國中後期“主角”,這似乎不應該。另外,涇陽都城遺址未曾找到過,因此,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涇陽從未成為秦國都城。
貌似很有道理。
但是,同樣是《史記》,在《秦始皇本紀》這一章節中,明確記載“肅靈公,昭子子也。居涇陽,享國十年。獻公元年,止從死,二年,城櫟陽”。
秦肅靈公,戰國時期秦國第二十五代君主,秦昭太子嬴昭之子,曾經在涇陽這個地方,“享國十年”,也就是做了十年國王的意思。
這段話不僅交代秦肅靈公在涇陽當了十年的國王,還交代秦獻公元年的時候“止從死”,即廢除殉葬製,秦獻公二年的時候,“城櫟陽”,也就是將都城搬遷到櫟陽。
整段話前後有序,有人物有事件,肯定不是太史公在瞎說的!
那麽問題來了,前文沒提秦靈公在涇陽立都,後文卻提及秦靈公在涇陽住了十年,算不算前後矛盾?涇陽究竟算不算秦都?
以梁啟超、王國維兩位大師為代表,堅定地認為,涇陽為都,確鑿無疑,都城遺址隻是尚未發現。而以柳詒徵、郭沫若、郭若愚等更多的曆史考古學家認為,涇陽無都,最大可能是一處行宮。
就這個問題,李承也請教過饒老。
師傅給出一種推理,至於答案正確與否,還需李承自己去現場再思考。
秦靈公繼位前後,可以稱得上是秦國曆史上最灰暗的歲月。
秦厲共公於公元前443年去世,他的兒子秦躁公繼位,秦國的災難開始。
雍城成為秦朝王都二百多年,貴族勢力極其強勢。
秦厲共公的才能其實很一般,隻能算是中人之姿,以有限的能力為秦國謀取最大化利益。他自己也明白,幾乎不可能再將秦國恢複到穆公時代的盛世。
秦厲共公執政最失敗的一件事就是——國君大權旁落,軍政兩權,都被秦國貴族掌控。
如果說秦厲共公算“守成之君”,那秦躁公就是安於享樂,奢侈無度,極其懦弱的“昏聵之君”。
晉國此時為三家執政,魏文侯以“河西之地原屬於晉國”,發起收付河西之戰。
有關河西之地的,說的挺多,再說一點,河西之爭的由來——晉獻公去世,晉國內亂,當時晉公子夷吾即後來的晉惠公,曾口頭承諾,請秦穆公護送回國即位後割讓河西之地給秦國。繼位後,晉惠公反悔,秦穆公趁晉國內亂,發兵取晉河西之地。
秦躁公當時正在和國內貴族勢力角力,想要奪回軍政兩權,屢次失敗,心灰意冷,便整天酒池肉林看舞蹈,不問正事。
魏文侯指揮的(晉國)軍隊,少梁、繁城、龐城、臨晉、元裏、洛陰、合陽等諸多河西城池,秦躁公不聞不問,依舊花天酒地,最後弄得秦國民怨四起。
秦躁公在位十四年,秦國連著吃十四年的敗仗,連早已經臣服的西邊異族義渠都來攻打秦國。
這還不是秦國最悲催的時刻。
秦躁公去世,庶長(秦國官職,掌握軍政大權,相當於“上卿”)鼂(此人是秦國貴族勢力代表)立秦躁公之弟秦懷公嬴封為王。
秦懷公是個老實人,無實權,無政績,可即便這樣,也於公元前425年,被庶長鼂率領眾臣包圍,被迫自殺——史書對這次逼宮,有過描述,大意是秦懷公想要變革,受到貴族阻撓!
此時的秦國,一團糟。
由於秦懷公的太子昭子早死,大臣們迎立秦昭子之子、秦懷公之孫秦靈公繼位。
秦靈公就是在這種亂糟糟的環境中登台!
饒老猜測,秦靈公是不願去亂糟糟的雍城做傀儡,索性將雍城扔給那幫貴族折騰,他自己選擇在涇陽別宮中居住,眼不見心不煩,至少,他在地方上,還可以幹點事。
涇陽距離河西之地的前線更近,他居住在涇陽,也在表明一種姿態——我是有心殺賊,可惜無力回天呐!
此後的曆史似乎也在佐證這一點。
秦靈公六年,他支持當時主戰派代表的左庶長嬴悝,出兵攻打少梁,結果打了兩年,失敗。
嬴悝雖敗但未受到追責,又是他支持下,修築黃河防禦工事,阻止魏軍西進,並修補殘破的繁龐城,作為抗擊魏文侯軍隊的主要陣地。
由此還是能看出來,秦靈公是想要有所作為的,可惜老秦身上的枷鎖太重。秦靈公十年,卒。
估計也正因為他的影響,秦獻公在很小時就琢磨著遷都一事。
正是基於這種推測,饒老認為,太史公的記載沒錯,秦靈公在涇陽居住十年,並不意味著涇陽就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國都,它應該屬於“陪都”或者說“二都”性質。
另一個原因是,秦靈公沒有正式廢除舊都,立涇陽為新都,所以,涇陽隻能是陪都。
那有沒有“遷都”一說呢?
必須有!無論是秦國貴族如何專權,曆史隻會記載國君所居住之城為都!
秦靈公在涇陽住十年,其配套的班子、後宮,肯定會遷移到涇陽,這就是遷都!
兩者其實不矛盾。
至秦靈公之後,他的叔父,秦簡公贏悼為君,又回雍城辦公,雍城國都照舊。
涇陽十年陪都,一如長河浪花,打了個飄忽就沒了。
但是,它依舊在曆史上留下重重的痕跡——並非都城遺址,而是今天依舊屹立在黃河邊的幾座城堡遺址,首當其衝,就是潼關古城!
潼關古城,晉人所建,最早主要用來防禦關中秦人出關。秦靈公在位時,將這座城關改造成關中大門,防禦外敵入關!
一出一進的改變,造就潼關“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諸多美譽!
有關涇陽是否為都之謎,最直接的解決辦法,就是找到涇陽秦都城遺址,可惜,時至今日,依然杳無音信,歲月的塵埃,將它壓得太深太深。
李承現在所在的位置,是秦始皇修建的“望夷宮”遺址。
《史記秦始皇本紀》對這座宮殿的建立,是這麽解釋的:“望夷宮,在長陵西北長平觀道東故亭處是也。臨涇水作之,以望北夷。”
也就是說,秦始皇在遠離鹹陽的這裏,建設這麽一座龐大的宮殿群,就是為了“瞭望北方的夷族”。嘖嘖,讓人想不通,用宮殿來充當“烽火台”?
望夷宮能被史書所所記載,並非“望夷”,而是秦二世胡亥,先是被趙高囚禁於此,後又被趙高、弟弟趙成,女婿閻樂等人逼死在這裏。
八十年代末,考古隊發掘望夷宮遺址,並圈定宮殿群的範圍,東西600餘米,南北500餘米,麵積三十多萬平米。
這是一座超大型建築群。
李承圍著劃定的望夷宮遺址,走了整整一圈,漸漸有自己的推斷。
其一,假定秦涇陽都城存在,那麽,秦始皇建設一座宮殿,按照常理,應該不會距離“故都城”太遠,也就是說,秦涇陽都城遺址,應該也就在這附近。
其二,“望夷宮”遺址的麵積不合理。
三十多萬平方米,基本上等同於鹹陽宮建築群的麵積。秦始皇在遠離鹹陽如此之遠的地方建設一個超大型的建築群,真的隻是為了“望夷”?
涇陽的地勢並不高,根本達不到“望夷”效果,甚至連示範作用都沒有——那還不如去高奴(延安)附近修建,起碼那裏更靠近邊境。
基於麵積上的疑惑,李承有了第三個推斷——秦始皇修這座建築群,有沒有可能是以建“望夷宮”為名,重修故城?
不要說沒有可能哦。
清故宮,很多人都認為它就是皇帝的宮殿,其實,它的正真職能是“內城”,也就是“皇城”,正式名稱叫做“紫禁城”!
故宮麵積多大?七十萬平米,兩個“望夷宮”建築群大小。
考慮秦靈公所處的年代,秦國正處於穀底,且當時內鬥不休的背景,秦靈公建造一座三十多萬平米的“內城”(當時可能更小),已經是很了不起。
這麽說的意思就是——望夷宮遺址,就是當年涇陽秦都城遺址!
哦,支持李承推測的,還有兩點。
其一、望夷宮遺址的四邊很正,從地基來看,它像一座“方城”而更甚於“宮殿”!
其二、八十年代末,考古隊在挖掘遺址,發現很多處多達一米多厚的遺物堆積層。這說明,此處建築群,人類生活的痕跡很重,遠不是所謂的“望夷宮”這樣生冷宮殿群所能擁有的。
李承的這番推論,是基於假設“有”,總結現有的表象,找到附和“有”的特點,然後再來論證“有”的正確性。
當然,這一切,都沒有最直接的證據。
但不能說,完全沒道理。
有關涇陽遷都的論文,就這麽落筆,回酒店就準備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