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麵館見聞
來此之前,李承對春秋戰國的曆史尤其是先秦史學,突擊一番,因而對秦國的發展脈絡有著相當的了解,這番回顧,自然就是信手拈來。
吳偉和周典兩人,最喜熱血,聽老秦故事,無論是秦仲為報高祖後裔之仇戰死沙場,還是秦莊公世子世光高呼不滅賊酋焉敢進城進而讓位其弟,以及秦襄公本人死在討伐西戎的途中,無不讓兩人聽得如癡如醉。
確實讓人感慨,沒有這數百年都與犬戎爭鬥不休,沒有從犬戎的手中搶到許多土地和人口,沒有這種血與刀的曆練,又哪來的秦國的強軍之夢?
三人很快確定未來半個月的行程路線——逆流而上。
明天開拔塬,這裏是秦滅周,一統六國的都城;
再走武屯鎮,尋秦獻公遷都櫟陽、立誌收複河西的慷慨舊痕;
三走涇陽,感受秦立國之後最為灰暗的歲月;
四走雍城,三百年舊都奠定秦穆公春秋霸夢;
五走平陽,也就是今天的寶雞陳倉,秦武公兵伐華山,奠定秦之基本盤;
六走鳳翔,秦文公以遊獵之名,裹挾眾臣子東進汧渭之會;
七走汧城,緬懷秦襄公太牢祭天立國;
八走秦邑,拜訪秦莊公故裏;
最後尋根西犬丘,秦非子牧馬西垂。
地圖上看,行程並不是很遠,也不過三百五十公裏,但路途很不好走,需要穿秦嶺,上高原。
所以,等行程規劃完畢之後,吳偉和周典立即出門,開始做進入荒涼山區的最後準備工作。
興慶宮酒店其實並不高,隻有十六層,可在老城十三都,已經算是高層建築。
眼皮底下的興慶宮公園,一覽無餘,隻是,在初冬的雨夾雪中,有些蕭瑟。
倒是遠處的鍾樓和鼓樓,四角猙獰,頗有一絲當年雄城的偉岸,可惜,它倆繼承的是洪武血統,與盛唐沒有一毛錢關係。
不明白朱元璋怎麽想的,十三都,多好的名字,為什麽不沿襲?
野史有傳,太子朱標巡視關中,返回之後不久因病不治而亡,朱元璋痛失愛子,因而厭惡十三都。此事一聽就知道假的,要知道,朱元璋定名西安府,那是洪武二年的事情,又怎麽可能為真。
李承洗了個澡,再出來感覺有些餓了,忽然想起羊肉泡饃的香味,或者油潑麵的焦香……這一片也算是老街區,不知道有沒有小館?吃地方特色,最合適的就是小館。
吳偉和周典還沒回來,不過沒關係,自己又不是什麽大人物,沒保鏢還不出門了?
他很快打定主意,下到一樓大廳,前台服務生很熱情,告訴他出門右拐往八仙庵方向,有一家回民小館,羊肉泡饃很地道,距離不過四五百米。
雨夾雪不大,朦朦朧朧的夜色中,有點冷倒是。
裹裹皮夾克,撐開從前台借來的雨傘,頂風出門。
天有餘暉,路燈已經逐次亮起,看看手表,這會剛六點,下班人流高峰,無數的自行車和摩托車從身邊滑過。
西北麵館很實惠,人不少,沒李承的首選羊肉泡饃,退而求其次,腦袋大的粗瓷碗,盛裝著崗尖的油潑褲帶麵,隻要五塊錢,又花了一塊錢來了張肉夾饃,牛肉的,噴香。
李承滿意的打了個飽隔,小口滋著雪白的麵湯,美其名曰填縫。
旁邊一桌,一位剔牙客將腳架在椅子上,愜意模樣,和對麵那位黑瘦中年人絮叨著。
偷聽別人說話不道德,可這兩人說的內容偏偏戳中他的興趣點——土夫子盜墓。
這兩人應該都不是正宗的土夫子,若是真夫子,不會如此光明正大的在飯館中夾著卷煙,相互吹噓自己挖出多少好東西,賣了多少錢。
九十年代的盜墓,那是真猖狂,幾個文物大省莫不如是。
九十年代,許多村莊,白天為農,晚上扛著鐵鍬挖墓,轉天弄到八仙庵、翠華路、朱雀路的地攤市場兜售,挖著了,一夜暴富,挖不著,也不虧什麽,比種田收益強太多。
誰讓古墓多呢?
絲國文保事業的扛鼎人物之一,曾任鄭振鐸先生秘書的謝辰生老爺子,在他的回憶錄中,無比惆悵、感懷的說過“對文物最大的破壞是在九十年代,最大的出口量也是在九十年代,問題嚴重程度,超過以往各個年代。”
隔壁的這兩位,聊得很嗨,很大聲,身邊的顧客也習以為常,沒人訝異,一切很和諧。
李承酒足飯飽,準備起身回酒店,胖胖的飯館回民老板,為其他客人送餐,回來時路過那兩位聊天的“土夫子”身邊,笑著對架腳的那位道,“老高,昨個晚上又撈著大魚了?你這發財,賺大發了,也不點個大盤雞?”
飯店老板和這位老高應該挺熟,大盤雞是回民菜館中的招牌,價格比較貴的那種,點大盤雞算是此時的奢侈消費。
“我賺的那三瓜兩棗的算個屁。”那架腳大漢,拿著牙簽指指對麵黑瘦,“老胡昨晚才是真發了。今個擺攤賣一天都沒賣完,有兩件死卡著價不鬆口,就這樣,今個他還賣了好幾萬。”
月工資不到一千的九十年代,一晚上賺好幾萬,這數目字很驚人的,一時間,小飯館鴉雀無聲,所有吃飯的顧客,都扭頭看著這兩位。
那黑瘦的老胡沒想到同伴把動靜搞這麽大,慌忙擺擺手,“別聽老高瞎說。俺這……幾年也碰不著一回,昨晚是運氣好,挖著一個小窖。可比不了老高你,三天兩頭有魚撈。”
全民盜墓的年代,撈著魚,就是挖著東西,撈大魚就是挖著好東西值錢貨。他這番話,與其說謙虛,不如說證明老高的那番話是對的。
店老板很快抓住兩人談話中的重點,也是李承關注的焦點,“喲,這麽說老高你手中還有兩條大魚?拿出來給小弟我瞅瞅唄?說實話,小弟我還真沒見過好物件,也讓我開開眼?”
李承很快注意到那位黑瘦老胡腳邊的一個破麻袋……
老胡有些猶豫,不太想拿出來,那位架腳大漢嚷嚷道,“看看就看看唄,這裏又沒外人。都是咱們自己辛苦熬夜挖的,不偷不搶,你怕什麽?”
那位回民店老板也在旁邊勸掇,“是啊是啊,拿出來看看,不偷不搶不犯法。”
李承無語!這就是九十年代文物保護法宣傳不力的最直接證明——全民盜墓,九成九不認為自己犯罪——都是些無主孤墳,挖了就挖了唄,不知道挖多少,也沒見有人管。
老胡猶豫片刻之後,將腳邊的蛇皮袋拎起來放在膝蓋上,又將桌上的麵碗推到一旁,那位老板趕緊上手把兩個空麵碗還有幾個涼菜碟子摞起來,讓服務員拿走。
不少顧客站起身來,李承位置好,起身回頭,就站在那位老胡的身後。
蛇皮袋不大,二十斤裝碳銨袋,老胡將蛇皮袋口卷了卷,兩隻手在裏麵掏,旁人看不見裏麵東西,可李承站在他身手,剛好能透過雙手間隙,看到一絲。
袋子裏是兩柄短劍,其中一柄黑黝黝的,應該是青銅劍,另一柄有些奇怪,蛇皮袋透光,朦朧中竟然有一線黃光閃過,鍍金短劍?
沒等李承看清楚,老胡已經取出來一件物品,隨即又將袋口掩上。
取出來的是那柄青銅短劍,劍長一尺、寬約四公分,劍身為柳葉形。
李承一看就有譜,這是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很有代表性的青銅器物——柳葉形青銅短劍。
劍,為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佩帶的兵器,源自西周早期,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是青銅劍最盛行的時期,漢代流行鐵劍後,青銅劍逐漸消失。
劍的結構分為身、莖二部,身是劍身,前有鋒,中有脊,脊兩旁為從,從兩麵為刃(鍔);莖是劍把,分扁莖和圓莖兩種,這柄柳葉劍為扁莖,須夾以木片,亦謂之夾。
這柄青銅劍竟然沒有絲毫腐蝕狀態,表層看起來深幽漆黑,竟然是黑漆古。
保存如此完好的青銅古劍,好東西!
李承這麽想,可其他人不這麽認為,那位回民老板嗤笑一聲,“切!老胡,不就是青銅劍麽?這東西咱陝省每年不出個百八十件才怪。就這,人家開價幾萬你不賣?想錢想瘋了吧?”
李承暗地裏翻翻白眼,又一個文物白癡。
老胡被他說得惱火,鄙夷的看了對方一眼,“屁不懂瞎嘀咕什麽?你看看這是什麽?有字……有字你懂不懂啥意思?”
說著,他將劍身翻過來,果然,在劍鐔位置,有兩個鑄刻銘文,鍾鼎文,挺小的,距離挺遠的,看不清,也就沒認出來。
難怪他不賣,有銘文的青銅劍,要比光劍的價值再翻一番。
這是常識,店老板不玩古董也聽說過。
看店老板啞口無言,老胡朝對方抬抬下巴,頗為自得。
“這是啥文字?”旁邊有好奇的顧客問道。
呃,這問題有些高深,老胡撓撓頭,嘿嘿直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