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崇陵疑案
黃燜羊肉、爆炒羊羔肉,烤羊肋排,羊骨湯拉麵配水蘿卜,地道農家味,幾個老頭子在滋溜喝著小酒,李承沒參合,呼啦呼啦幹了兩大碗麵條,過癮!
一上午,將三家大院全部看過,鑒定是一項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李承自詡身體不錯,也感覺有些累,任由幾個老家夥在那邊吃飯邊扯皮,他出門站在巷子口抽根煙。
不一會,塗嘉吃完麵條出門,李承遞根香煙給他,瞅見旁邊站著一位二十多歲年輕莊稼漢,便順手也遞給對方一根,對“來根?”
“誒誒,合適麽?”年輕人手在衣襟上蹭蹭,最終還是伸手接過去,又對李承笑笑,“這麽好的煙。”
“吃飯了麽?”李承隨口甩出絲國第一招呼語。
“吃了吃了。”那年輕人就著李承準備扔掉的煙蒂,點著自己的香煙,他吸了一口後,往李承這邊湊湊,低聲說道,“老板是做古董生意的?我家也有古董,想換兩個錢給孩子買件過年衣服。”
李承扭頭打量一下對方,長時間的勞作讓他的皮膚粗糙,習慣性的微微弓著背,眉間有些舒展不開的抑鬱。從麵相看,不算奸猾之人,又朝塗嘉看看,李承不太清楚這裏麵是否有忌諱。
果然,塗嘉眉頭皺皺說道,“不是說,這個村子所有的古董古玩,都屬於公家麽?”
“換個地方談,好麽?”那年輕人朝塗嘉躬躬身,又指指打穀場那邊。
等塗嘉點點頭,那年輕人裹裹外套,低頭先朝打穀場走去。
“村子裏的東西都屬於公家?什麽意思?”李承和塗嘉走在後麵,問道。
“這事,說來話長。”塗嘉將煙蒂扔掉,搓搓手,一副我要講古的樣子。
“清西陵,始於雍正爺的清泰陵,主持修建的是恒親王弘晊和內大臣戶部尚書海望。世宗皇帝奉安地宮,清泰陵封陵,恒親王兼領第一任守陵大臣。”
“按詔令,他需要替乾隆皇帝守靈三年。這犄角旮旯你,他哪能耐得住守陵大臣的清苦?”
李承驚訝的看看塗嘉,沒想到哇,這家夥對清西陵的曆史,清楚的很呢,也不知是不是為這次掃老宅子特意做的功課。
恒親王弘晊,是康熙皇帝第五子胤祺的次子,並不知名,但在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梿的《嘯亭雜錄》中有過一筆記錄,這人喜歡花天酒地,‘蓄聲伎,恢園囿’。
沒打斷塗嘉,隻聽他繼續說道,“守墓陵丁駐地,原本是以兵營的方式建造,可恒親王弘晊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將要守靈三年,於是利用手中職權,在這裏建造了民宅以做兵營。”
“雖然沒有京城豪宅舒服,但總比兵營要好。”說到這,塗嘉笑著聳聳肩。
“所以……從一開始,這裏的宅院就屬於清宗室,而不是某一家兵丁家族的。”
塗嘉的意思是,從乾隆朝到清末,這裏的守墓人家族,也隻擁有居住權,沒有所有權。
這李承能理解,可是……
“五六七這三十年都沒有收歸國有麽?”李承又問道。
“確實收歸國有,但是八十年代初,楊氏家族又打報告,拿回這些住宅的所有權,但是有個問題一直沒法解決——宅院的所有權到底歸哪一家所有?”
“所以,這十多年來,楊家屯四合院,依舊被楊家宗族所把控,各家各戶是沒有房屋所有權的。也許,等新房蓋起來,才能劃歸到一家一戶吧。”
難怪楊福威望這麽重!
李承這才算是徹底明白楊家屯的管理結構,高度近似小集體所有製。
“每家陳設的那些古玩,也是屬於‘公家’的?”李承又問道。
“傳承下來的老東西,應該都屬於公家的。”這一點,是塗嘉的猜測。
“也就是說,”李承指指前麵的年輕人,“他沒權利賣給我們任何一件古玩?”
“按理說是這樣的,可萬一有例外呢?”塗嘉扭頭笑笑,“其實,有人偷偷賣一兩件,估計楊家宗祠查不出來,隻要別是那種記錄在案的大件就行。”
那年輕人靠在打穀場邊緣的一根老槐樹下,朝李承兩人笑笑,“就這裏吧。”
說完,他就要從懷裏掏東西。
李承壓壓手,先笑著問道,“你們楊家屯的古玩,不是公家的麽?”
“不是……這是我家傳的,我曾祖傳下來的,真的與公家沒一點關係。”那年輕人急得連連擺手,臉色黑紅,試圖說服李承兩人。
“隻要不給我們帶來麻煩就行。”李承微笑著安慰道。
“肯定不會的。是我自家的東西。”那人從兜中掏出一個小“玻璃瓶”,遞給李承。
東西到李承手中,攤開掌心,一枚精致的鼻煙壺。
塗嘉湊過來,略帶訝異的說道,“翡翠鼻煙壺?”
沒錯,一枚高冰種翠綠鼻煙壺,高約五公分多一點,直徑不到四公分,重量約六十克;形狀扁平圓,口小,頸短;瓶頂,也就是鼻煙壺的蓋子,是一種粉紅色的碧璽製成。
翡翠鼻煙壺雕刻清晰,雕刻刀法圓潤,工藝精湛,瓶身呈綠色,質地有光澤,宛如一幅生動的花卉圖,外形美觀大方,具有清朝濃鬱的宮廷風格。
將蓋子取下來,內部無款,再將瓶底翻過來,有底款,四個秀雅的細楷體:“永慶長春”。
李承眉頭微皺,這是慈禧太後的東西?
慈禧太後這女人風評很差,可是她的藝術素養卻是清宮曆代皇後中最為突出的。
她的工筆繪畫造詣,頗為高深,此外,她還經常自己設計描繪瓷器畫樣(圖案),定做瓷器,像知名的“大雅齋”“天地一家春”“永慶長春”“儲秀宮”等款號瓷器,都是她的私人款號。
大雅齋等款號瓷器,很有新意,絕對算是清末瓷業的一抹亮色。
有不少學者認為,慈禧太後所謂的“能書善畫”,不過是請人捉筆,其中最有可能的是昆明人繆嘉蕙。這很有可能,但並不能因此就全盤否定慈禧太後的“藝術水平”——沒水平的人也不會聘用一位專用女畫師為她書畫。
李承皺眉不是為感慨慈禧太後……而是這件東西的出去有疑問!
如果沒猜錯的話,這件冰種翡翠鼻煙壺,出自清崇陵,也就是清德宗光緒皇帝的陵寢!
與清東陵普遍被盜不同,清西陵保管的還不錯,唯一明確被盜的皇陵,隻有光緒皇帝的陵寢。光緒與慈禧太後相繼而薨,又值清廷日衰,兩人的喪葬,給風雨飄搖中的清廷帶來沉重的負擔。
由於慈禧太後的陵寢早先由榮祿督造,在她去世時已經完工,因此,1909年慈禧太後先行安葬於菩陀峪定東陵,可光緒就沒這福分,他的陵寢還未建造呢。
清崇陵由慶親王奕劻總督,內閣協理大臣、戶部尚書那桐督造,1913年封地宮,1915年才全部完工。相比慈禧太後的曆時十三年聲勢浩大,光緒帝的陵寢其實有些名不副實。
偏偏這位命運多舛的皇帝,死後都不得安寧。
1938年,清崇陵被盜,一點線索都沒有。
當時很多人認為,可能與當地土匪有關。真想如何?誰也不清楚!
在1980年清西陵搶救式考古發掘,當時拍攝的紀錄片顯示,這夥盜賊非常有經驗,而且很熟悉墓室結構,不排除“熟人作案”的可能性。
疑點來自兩處:首先、盜洞的位置在琉璃影壁的前方,也就是墓室運送棺材的墓道前,位置很準;其次、盜墓賊將盜洞一直向下打,繞過金剛牆後再向上,形成一個巧妙的U字形盜洞,這說明盜賊對墓室結構非常熟悉。
考古挖掘之後,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夏鼐先生,集合清西陵文保所所長陳寶容先生等眾多參與現場考古的專家,對當年盜掘工作進行“複盤”,最終得出一個讓人驚駭的結論——
與此前流傳完全不同的是,專家根據盜洞的大小和墓內情況,推斷盜崇陵的可能隻有兩個盜墓賊,一個成年人指導並在外望風,一個未成年人進入墓穴盜竊。
根據盜墓行當的慣例,他們很可能是父子倆。
值得一提的是正因為進入墓穴的那個盜賊可能年紀不大,才留下不少珍寶沒有盜出。
這就是李承心中的疑惑——如果這件物品真是眼前年輕人祖傳下來的,那麽,他所謂的曾祖,是不是就是當年盜掘清崇陵的人物之一?
細想……還真的很匹配啊!
這話,李承自然不會當麵問出,手中揉著這枚鼻煙壺,沉默了好長時間。
“你買不買?給個準話?”村口有人走來走去,那年輕人有些焦急,催問道。
塗嘉也不明白李承在想什麽,這麽開門的一件精品鼻煙壺,有什麽可琢磨的?如果不是李承的身份讓他有些顧忌,他都想開口拿下。
李承恍過神來,笑著問,“你想要多少錢?”
“兩萬!真的,這東西是我家傳的。”有人走過來,那年輕人慌亂的伸出兩根手指朝李承比劃一下。
兩萬買下這件翡翠鼻煙壺,撿大漏了,塗嘉羨慕著呢。
李承同樣看到走來的人,利索的點點頭,“行,你家住哪號院?我找機會把錢送過去。”
將鼻煙壺還給對方,同時遞給對方煙盒,裝作一起抽煙,低聲問道,“怎麽稱呼你?”
這會有人來,確實不適合交易,那年輕人迅速接過鼻煙壺,塞進口袋,又拿起一根香煙,順帶著幫李承和塗嘉點上,同時低聲說道,“楊喜榮,叫我阿榮就行。”
走過來的是一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距離三人大約十步遠就喊道,“阿榮,你在哪幹嘛?”
“抽煙!”楊喜榮示意手中香煙,又指指李承,“兩位先生問我咱村裏的一些老事,我正給兩位說呢。”
“你知道屁的老事。”那中年人笑罵一句,走到三人身邊。
李承同樣給對方遞過一根煙,笑笑,“那你給我們講講唄。”
“哎呀,謝謝!”那中年人接過後,就著楊喜榮的煙點燃,吸了口,“我們這老山旮裏,閑時上山放羊,忙時下地種麥子,有啥子老事?”
李承朝清西陵方向指指,“那邊……你們現在不去看管了?”
“屁的看管。這些年都被文保會的人看得死死的,我們人都靠不近。”那人的話語中,有股子怨憤。
李承笑著問楊喜榮,“這位是?”
“我幺叔,楊軍民。”楊喜榮又低聲道,“楊隊長的侄兒,族老會的人。”
“屁的族老會,現在不興那一套。”楊軍民連忙擺擺手。
李承眼睛眯眯,這家夥,隻怕還真是過來監視楊喜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