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掃老宅子
李承有些猶豫,他的計劃中津門隻待上兩天時間,如果下鄉掃老宅,至少要一天整的時間,這無形中又要耽擱行程。
塗玉明一瞅,情況不對,對方貌似不那麽情願,立即加碼,“這次老宅子可非同凡響。李老板一定知道清西陵吧?”
“去的地方與清西陵有關?”李承眼神閃爍了一下。
清西陵,他自然知道,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緒的崇陵,都位於清西陵。規模雖不及清東陵,可那也是清代皇家陵園之一。
“嗯。”塗玉明沒隱瞞,點頭道,“據說是清西陵守墓人村落。”
他又舉起手掌比劃個“三”的手勢,“一共有三家老院子,對外招掃。”
保定?清西陵?守墓人?李承莫名的覺得這些詞匯有些耳熟……
摳摳眉心,想了會才想起來,賣給自己裴休拓本《化度寺碑貼》的那位、自謂成親王永瑆的後裔金方南,曾經說過這麽一嘴,他年幼時被送到保定鄉下,寄生於家中廚子的老家,似乎與清西陵守墓村落,有些關係,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個村子?
想到這,李承眼目前立即浮現裴休的《化度寺碑貼》……
既然是守墓人村落,是不是意味著可能隱藏有很多好東西?
可別小瞧這些守墓人,每年清皇室來這邊祭祖,幾乎都要給他們不少賞賜,而且,祭祖後很多盤盤盞盞的並不是全部帶走,有些就寄放在守墓人家中,以便於春秋二祭再用。
塗玉明這句話打動李承,他點點頭,“塗老,哪天?我這邊需要準備什麽?”
“後天。”塗玉明手指撚撚,笑道,“這次三套院子,都是兩進八戶的老院子,老東西不少。”
“以我以往的經驗判斷,我們要這八戶人家淨身出戶的話,差不多一家要十五萬左右,也就是一套院子要一百二十萬左右。”
“就看李老板的心思大不大。”
塗玉明邊笑邊盯著李承的眼睛,“要想三家全拿下,那就要多準備點資金。我這邊一共三人投資,大概能拿出兩百個,剩下的……”
“當然,也可以拿下兩家院子,沒所謂的。”
李承又不傻,隻今天見一麵,做過一次交易,就答應出資兩百萬合夥做生意?
“有這三家宅院的資料麽?照片也行,我想看看。”
“有!我們換個地方聊?”
想要繼續深談,花旗銀行門口顯然不合適。
金陵路位於津門市中心,堪稱津門第一路,周邊高檔酒店賓館很多。李承讓吳偉去馬路對麵的濱江萬麗酒店辦理入住,順便把行李什麽安置好。他帶著周典,以及塗家父子,走向相距不遠的百年老字號菜館“登瀛樓”。
一路上,李承一邊和塗家父子說笑,一邊心底盤算。
按照塗家父子所描述的“掃老宅”,自己這邊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跟蹤後續貨品處理。
塗玉明的倒是出了個主意,院落中標後,將在三五天內把所有值錢貨品列表做總估值,那時,自己可以挑選一部分作為投資回報……
這樣的話,行程上倒是沒什麽,反正清西陵距離京城更近,也就一百五十公裏左右,大不了到時候自己擠出大半天時間再跑一趟清西陵就是。
唯一的問題,就是缺信任的人全程盯著老宅子拆除和物品規整——他自然不會寄希望於塗家父子及另外兩名合夥人職業道德滿滿。真要這麽想,會被人坑得死死的。
是和趙帆聯係?還是拜托張蘇陵?還是讓周典或者吳偉盯著?
“李老板,你先請!”不知不覺到了登瀛樓門口,塗玉明撩起門簾——十一月的天津挺冷,很多門市都懸掛著厚厚的棉布簾。
李承會意錯了,忙伸展手臂示意,“塗老,您先請!”
塗嘉忙低聲說道,“李老板,這裏要僑胞證,或者護照。”
額,自己擺烏龍了。
一抬頭,門樓前兩位門童拉著玻璃門,正對自己一行人暗笑不已。
登瀛樓算是津門老字號酒樓之一,有“津門第一樓”之稱,1913年開館營業,五六十年代曾更名為“井岡山食堂”,1984年重建,主打魯菜,涉外飯莊。
所謂的“涉外”,最近幾年已經不那麽嚴格,李承跑遍大半個絲國,也沒有多少賓館飯店看僑胞證,偏偏這家飯莊還要,實在是……
從挎包中掏出僑胞證,交給其中一位門童,對方微笑著頷首,“請問李先生有預定麽?”
服務還是不錯的。
還未到正經飯點,酒樓中人不多,李承幾人挑了一個二樓小包廂,要了一壺茶,又讓侍者推薦幾個招牌菜,再來幾盤登瀛樓有名的煎餃當主食。
塗嘉拿出一疊照片,放在父親和李承麵前。
塗玉明伸手將這遝厚厚的照片,推給李承,“李老板看看,這是前天我去現場拍攝的留底照片。”
“這裏麵,除了家用電器和衣物食品什麽可以讓住戶帶走,其它裝飾物品、家具,以及房屋木料,都需要完整的留給拍賣者。”
李承拿過照片,一張張翻看。
老舊的兩進四合院,屋頂長草牆壁倒塌的那種,院子裏搭建了許多低矮的棚以擴充生活麵積,仄仄的走道,陰暗的屋內燈光,破舊的家庭用品……
這裏真的會有好東西?
好在塗玉明準備的照片,拍攝的很仔細,有不少屋舍的局部。
其中一張立柱照片,斑駁的紅漆和張開的裂縫,能辨別出這根粗一尺五的主柱,是香楠木,很名貴的木材。還有一張雕花窗欞,雖然破損了部分,可依舊能看出雞翅木的紋理。又從一戶人家的祖宗牌位前,看到一尊象足銅香爐,很有乾隆的風采……
李承一邊看,一邊估算價值。
包廂中靜悄悄的,侍者送進茶水時嚇一跳,這撥人幹嘛呢?都不說話?嚇得他也悄悄放下茶壺,趕緊出門。
花費二十分鍾,李承仔細將這些照片看過一遍。
通過照片他粗略估計,大約有四十件從清雍正朝到宣統朝的古玩,還有木料,這才是大頭,隻是木料的估值,他不太擅長。
額,還有家具,其中有一家院子,有一張拔步床以及床櫃,還是很有看點的,嘉慶朝廣式家具,用的是黃花梨,還有幾家的條案,一看就是供案,應該是當年清皇族祭祖時定製的。
如果塗玉明的話確定,那……用三百六十萬拿下這三座破舊的宅院,還是有很大的利潤空間的。
將照片一張張重新疊好,手指輕輕敲擊桌麵,想了片刻後才問道,“塗老,還請您仔細說說,怎樣才能拿到一所老宅子的處置權,是靠競標?”
“其實……以前不是這樣的。競標是最近兩年古玩火起來之後才開始的。”塗玉明喝著茶水,開始講述掃老宅子這幾年的發展變化。
八十年代中後期,古董古玩市場逐漸複蘇,掏老宅子風潮興起,當時還沒有“掃”一說。
可進入九十年代,兩大因素促成“掃老宅子”的形成。
其一是九十年代初,在瓊州島開發火熱之時,林業部發布一條《瓊州野生黃花梨植株調查報告》,披露黃花梨野生植株的銳減,引發絲國高端木材市場的第一次危機。
很多木材商人加大囤積力度,並創造了一種“賭屋”的收集老黃花梨的方式。
這股風,由南向北——北方雖然沒有黃花梨造屋的“奢侈”,可是很多老房子有曆史啊,建成之初也采用好木料製成,譬如北方人喜歡用楠木,同樣也很名貴……尤其是北方幹燥,許多房梁立柱窗欞什麽的,比南方保存的還要好,因此,也有人開始“賭屋”——也就是掃老宅子。
也就是說,最初掃老宅子主要是為了木料,買賣方式是和屋主麵對麵談,根本沒競標一說。
與南方賭屋不同,在北方掃老宅子時,經常會發現一些家具、陶瓷等裝飾器、家中的窗簾掛毯什麽的,很有曆史,很有價值。
古董商的鼻子靈、腦袋瓜靈,他們的快速介入是掃老宅子興盛的另一個原因。
古董商資金實力雄厚,很快就占據掃老宅子的主力軍,反而把最初的那批木材商給踢出局——報價實在太狠,一幫賣木料的哪能拚得過?
掃老宅子的古董商越來越多,競爭也就越發的無序,抬價的事情也越來越頻繁,好在古玩圈子不算太大,大家很快達成默契——如果多家競爭,就統一要求屋主用暗標的方式處理。
“您不擔心……屋主埋雷麽?”
此時,還沒有“埋雷”一詞,不過這個詞意思好理解。
“李老板是說屋主故意擺贗品做局?”
塗玉明忽然搓搓手,看著李承,“這就看眼力勁了。真碰到有人故意做局,與我們有什麽關係呢?我們總會找到下家的。莫家村趕小集,處理的不就是這些東西麽?”
額?李承被他“堂而皇之”的一番話說得一愣。
似乎還有很有道理奧——他隻是渠道商,接上賣下,自己又不玩收藏,贗品來贗品走,他隻是轉個手而已!
李承被他說樂了。
向塗玉明伸出手掌,“那就多謝塗老給我一個看熱鬧、賺錢的機會!”
飯桌上,塗老聊起莫家村的曆史。
沒看出來,小小莫家村竟然在宋元時期就已經有人落腳,當時是纖夫和腳夫聚集地。到明清兩代,雙塘鎮為運河貨運中轉站,而莫家村為漕丁駐地,當時名叫漕丁屯——屯漕丁的地方。
隨著近代海運的興起,漕運徹底沒落,同治光緒年間,這些漕丁的日子基本就難以維持。
光緒初年,有一位名叫“莫日根”的漕丁頭目,組織大家開始貨郎營生——他們有一定的武力值,且有護身刀具,又和津門城內的貨商們有點關係,拿貨方便。
在直隸,運河貨郎行,很知名的,其行首就是莫日根。
漕丁屯改名莫家村,就是為了紀念莫日根。所謂莫家宗祠,其實是當年運河貨郎行的議事廳。
李承瞅瞅塗玉明,笑笑,大概猜到對方的身份——改開後運河貨郎行一定再度死灰複燃,而眼前的塗玉明,正是新一代行首。
說不定,還會有其他身份呢。
總之,這位老先生,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