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異國獵寶檔案> 第575章 十塊一本

第575章 十塊一本

  其實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帶一本明清古籍善本進場,這種方法對李承而言最為簡單,隻是這位胖大嬸看他著實年輕,沒說而已。


  離開少年兒童出版社攤位前,李承再度瞅瞅那些連環畫,沒有發現畫頁多連,更沒有看見手稿,便沒再繼續往下等,和熱心胖大嬸擺擺手,告辭而去。


  周典負責往停車場送這些書,吳偉陪同著李承,順著街道兩旁的帳篷往前溜達著。兩側的書攤,九成九都是新書,李承走馬觀花,腳步挺快。


  剛轉過登瀛橋路,就看見有不少人往一條巷子裏湧,還能聽見有人喊道,“數量有限,古籍善本!早來早得,十塊一本!”


  李承翻翻白眼,暈!古籍善本什麽時間這麽泛濫?竟然還有爛大街的促銷?也不止十塊錢一本吧?遂沒理會,繼續低頭在街兩側書鋪上尋梭。


  “李少,好像是真的呢。”不一會,吳偉胳膊肘碰碰他,說道。


  李承抬頭朝巷子口看看,我去,還真有人滿臉驚喜的手捧著一本藍皮線裝書走出來。路過身邊時,李承瞅了眼封麵,《樗亭集》卷二,八品相,看其版刻切口,應該是清代中後期民印本。


  嗡!李承腦袋一陣迷糊,還真是古籍善本!

  《樗亭集》是“二董”中的小董董俞的詩詞集。


  “二董”,指的是清早期華亭人董含和董俞兄弟二人。哥哥董含是順治十一年的舉人,順治十八年的進士,殿試二甲第二名,這名次很高的(全國第五);弟弟董俞,順治十七年的舉人。


  兄弟兩人都因為順治十八年的“奏銷案”被黜,遂絕意仕進,耕讀自娛,又因董含擅詩、董俞善詞,江南士林稱之為“二董”。


  簡單解釋“奏銷案”。


  明代中後期,江南士族勢力龐大,很多士族擁有大量田地、商鋪,卻又不願意交稅,此為拖垮明朝中後期國家財政的“弊根”之一。


  清入關後,在江南地區實行比明代更為嚴厲的催稅,但江南縉紳豪強依然憑借昔日的權勢交通官府,賄買書吏,隱混和拖欠錢糧,致使積逋常達數十萬。


  當時的江寧巡撫朱國治,正為江南士林鐵板一塊、針插不進的形勢生氣,又為收不上來稅(經征之官皆以十分為考成,不足額者要被參罰)而生氣。


  他的師爺便給他出了個“餿主意”——以奏請朝廷銷去這些年江南士林拖欠朝廷稅務的名義,將這件事捅到朝廷最高層,也就是皇帝麵前。


  清廷可沒有明朝那麽好說話,欠朝廷的稅錢不給?那哪兒行?正愁著沒借口收拾你們呢!


  順治皇帝立即下詔,徹查朱國治奏折中提及的蘇州、鬆江、常州、鎮江四府並溧陽一縣,所欠朝廷稅銀,並最終於順治十八年,將這四府一縣官紳士子全部黜革。


  史書載:“欠糧者,不問是否大僚,亦不分欠數多寡,在籍紳衿按名黜革,秀才、舉人、進士,凡錢糧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現任官概行降兩級調用,計共黜降一點三萬餘人。”


  史稱“奏銷案”。


  奏銷案,一舉將江南士林明末遺存的那點傲骨,一棍子打折,從此“江南文人多順民”。


  也就是說,董含董俞兩兄弟,剛拿到功名沒多久,就被清廷剝的幹幹淨淨。


  董俞被剝奪功名之後,潛心於詞,成為“雲間詞派”後期代表人物之一,《樗亭集》是他中年時期的詩詞合集,非常受追捧。


  譬如瓊瑤奶奶就非常喜歡董俞的《浪淘沙》:“露重葉無聲,微雨秋燈,情深不見更分明。想得焚香垂手立,繡被寒輕。雁柱不飛箏,錦字誰憑,夢中猶記彩雲名。桂影半窗人寂寂,依約三更。”


  清代中後期民印本《樗亭集》,妥妥的古籍善本呐。


  李承一眼瞅過之後,立即往小巷中快步走去。


  巷子狹窄,已經有十多人圍攏,李承覷著靠牆壁的人縫中鑽進去,隻見兩個年輕人,蹲在那裏,他們麵前一床被單上,堆放著七八十本各色線裝書,還真是有些年頭的古書。


  剛才“數量有限,古籍善本!早來早得,十塊一本!”就是其中一人喊的。


  顧不得擁擠,李承探手在人縫中抓一把,大約有個四五本,撈過來。


  暈,真是清代古籍。


  第一本是光緒六年昆山山陰堂刻板的《獨賞集》卷三,這是清順治十六年探花、康熙朝重臣葉方藹的文集。葉方藹是昆山人,中探花後,因為欠稅收“一文錢”,同樣在“奏銷案”中被降職調用,因此有了“探花不值一文錢”的軼聞。


  “欠稅一文錢”,這明顯是葉方藹與江南士林共進退的一種態度,哎……


  這本書不錯,六品相。


  第二本是中華書局刊印的《風月寶鑒》,作者是明末清初的詩人、文人吳偉業,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吳梅村”,婁東詩派的開創者,《圓圓曲》是他的代表作。


  這本書同樣也有六品相。


  第三本是津門楊柳刻印社刊印繪本武術精要《龍門太極拳》。


  李承隨手翻看幾頁,一頁一圖例,圖示龍門太極的精要,不知能不能練會,可以交給吳偉和周典他們去琢磨。


  保存一般,隻有五品。


  第四本是清同治四年荊門廣悅堂刊本《介庵草》,廣悅堂是清康熙朝重臣周培公留在荊門一支後裔堂號,這本書是荊門周氏在同治年間為老祖宗刻印的詩集。


  “老去辭家事遠遊,幽年何故久淹留,燕關秦塞長為客,露竹蟬風早報秋。半壁燈昏人破夢,一聲雞唱月當樓。此時離愁添多少,不見歸鞍到郢州。”


  周培公,好奇計,是康熙手下智謀一等的人物。沒想到他的文采可以啊,不太像史書中所說的“貧賤州卒”出生呐。


  這本書連封皮都沒了,還有不少浸漬,好在內文無缺頁,品相隻能算三品


  最後一本是環球書局刻印《兒女英雄傳》,這是清末滿人文康所寫的一本話本小說。這本書塑造一個國內家喻戶曉的人物“俠女十三妹”。


  這本小說被人翻看很多遍,卷邊角,折頁、毀頁情況嚴重,四品。


  無論多少品,這些書,十塊錢一本,不虧。


  李承很爽快掏出五十塊支付給對方,又將這五本書從人縫中遞給吳偉拿好,他自己還琢磨著繼續淘寶呢。


  剛才還有七八十本,一轉眼功夫,就剩下十來本孤零零的散落在床單上。李承不死心,又將這十來本書翻了一遍。


  這些人眼睛真毒啊,難怪這十來本沒人要,全是一些農業雜誌、醫書,還有幾本大量印製的“赤腳醫生”科普本。


  李承又撿漏了一本。


  《農村便(bian)宜醫療》,1965年褐皮本,蘇民出版社印製。


  這是此後發行數億冊《赤腳醫生手冊》中鼻祖版本。


  《赤腳醫生手冊》內容就是修改和調整蘇版《農村便宜醫療手冊》而成。因此,李承說這本手冊是《赤腳醫生手冊》鼻祖,並不為過。


  所以說,這本書是非常有收藏意義的。


  再度付十塊錢,不過,李承沒走,站在幾步遠並沒有離開,等候書攤前最後幾人離開。


  這兩人的身份,他已經有所猜度,而且,他還發現另一個“蹊蹺”現象——這兩位年輕人所帶來的近百本古籍善本,就沒有發現一本是清嘉慶朝之前的。


  以這兩人的職業來說,不可能一本乾隆朝之前的古籍都沒有。


  所以他猜測,對方手中肯定有清早中期古籍,甚至宋金元明時期的古籍!


  等著,為這呢。


  有價值的書全被買走,小巷中的人很快散去,兩位年輕人叼著香煙,靠在牆根,美滋滋的吞雲吐霧,不時的嘀咕一句。


  等人走幹淨,李承再度上前,重新蹲在床單前,隻剩下四五本破破爛爛,幾無價值的書籍。


  “沒了!賣空了!”其中一個長發青年對李承擺擺手。


  另外一位年輕人則認出李承——買六本的錢都是交給他的,“咦?你不是買過了麽?”


  “是啊,買過幾本。”李承蹲在倆人麵前,掏出香煙,遞給兩人一人一支,笑著道,“我想和二位談點大買賣。”


  “大買賣?我們能做什麽大買賣?”那位長頭發的年輕人,嗤笑一聲。


  “立誌,聽人說說嘛。”另一位瘦點的年輕人手肘搗搗同伴後,又對李承笑笑,“你說的大買賣……有多大?”


  顯然,他也不相信李承所說的。


  李承不急,將香煙點上之後,吸一口再說道,“兩位是書耙子吧?”


  沒錯,李承猜到兩位是書耙子,想要和他們建立長期聯係。


  耙,歸攏或散開穀物、柴草或平整土地用的一種農具,柄長,裝有木、竹或鐵製的齒。


  書耙子?就是從各個廢品收購站專門耙書的人。


  明清江南文風極盛,市井之中存有大量廢舊書籍,有些書籍保管不善,或者家中後人不識貨,經常會被當成廢品賣掉,最終被收購站以廢紙價收購,其中,就夾雜有大量的古籍善本。


  這兩位,就是專門耙這些古籍善本的小商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