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開店
上香、獻供、禮佛之後,四人結伴,又在靜安寺各大殿四處拜拜。
還有幾處正在修繕,譬如藏經樓(文物樓)、僧寮都沒有開放,可參觀的景點不是很多。趙梅和泰勒倆女嘀嘀咕咕後,各自請了一尊出入平安佛牌。
花費多少不清楚,隻是,這尊平安牌的玉質……青田石雖有青田玉的美稱,可畢竟不是玉。
李承和張蘇陵兩人相視一笑後微微搖頭,都沒說什麽。玉牌沒過水(酸咬),算是純料,雕工差點可畢竟是名寺開光過的,掛在車上挺合適的。
四人走出大雄寶殿時,泰勒對身後揮揮手,喊了一聲“惠娜姐,我們走了。”
今天出門隻開一輛車,座位不足,周典就留在住處,由吳偉和金惠娜負責兩人的安保。
剛才,金惠娜跟著進入靜安寺,一直在五六步之外,寺內遊客眾多,張蘇陵夫婦倆都沒注意到這位“隱身”安保,此時忽然冒出一人,夫婦兩愣了愣神。
雖然沒聽懂泰勒說什麽,可倆人也算見多識廣,見金惠娜利索的裝扮,頓時猜到些什麽。夫婦麵麵相覷,合著這對年輕男女,身份不簡單啊,出門竟然還帶著安保。
“李老弟呀,你這女朋友不簡單吧?”錯身出門之際,張蘇陵拉了李承一把,兩人落後一步,他斜著腦袋,撓撓頭,“小老弟你……隻怕也不簡單吧。”
走出靜安寺,張蘇陵邀請道,“李老弟,我有車,要不……三位坐我的車?”
李承擺擺手,指指不遠處,“謝謝張哥,我車在停車場。”
“那還是一起吧,我車也在那邊。”
幾人再度走在一起,這次,張蘇陵主動向李承介紹夫婦來滬的目的。
這次來中海,想探探中海的餐飲市場,看看有沒有機會在中海開一家連鎖店。
聊完這些,張蘇陵很自然的問道,“李老弟,你覺得,我在中海開店,有戲麽?”
對他的計劃,李承不是很看好。
飲食文化極具地方特色,尤其是在中海這種地方,想要讓中海人買單,隻有學習海派文化。
可學了海派餐飲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風格後,餐館又變得沒有自己特色——憑什麽和那些開了幾十年的老字號海派餐廳競爭?
當然,如果張蘇陵肯花費巨資去宣傳,去養市場,再過三五年,海漂人數上來,倒是有可能成功的,關鍵他有這資本和耐心麽?
所以,張蘇陵問“有戲麽”,李承隻好攤攤手,“我對餐飲行當,可是完全門外漢的。”
“哎呀,哥們,你就說說唄,成不成的就一句話,大主意肯定我和趙梅拿的。”張蘇陵又拍著胸口說道。
李承也隻能感慨“衛嘴子”果然名不虛傳!
“張哥,我猜你的廚師多是絲北一帶的吧?”
“是啊,我的總廚還是一位當年宮內禦廚的傳人。怎麽,你是擔心我的廚師做出來的菜肴,不適合中海人的口味?”他反應挺快,很快明白過來李承所的問題。
“我覺得,你還是多走走中海傳統老菜館,比如中海老飯店、德信菜館、杏花樓,也許更能把握這邊的消費習慣。”李承微微一笑。
“去過兩家,沒感覺又多大差別。是吧?”後麵的問句是問他妻子趙梅的。
趙梅一直沒說話,她隱隱明白眼前年輕人怕是不看好自家在中海開連鎖店。她瞪了丈夫一眼,“多走幾家總沒錯的。”
“是的,我明白這個理!李老弟說的三家中,杏花樓還真沒去過……要不,李老弟,中午我請客,一起去杏花樓嚐嚐?順便幫我出出主意?”
很多時候,拒絕別人的“盛情”,真的好難。
其實李承更想和泰勒兩人,走走石庫門的弄堂小巷,逛逛淮海路的老洋房,看看九十年代的外灘……帶泰勒仔細感受絲國的海派風情。
問泰勒的意見,她的眼睛彎的像月牙,怎麽安排都行。
好吧,那就去“蹭”一頓吧。
停車場,兩車停的較遠,兩隊分開,張氏夫婦遠遠看見,有一人拉開車門,讓這對年輕男女上車。張蘇陵嘀咕一句,“還有專職司機?媳婦,你分析一下,這倆貨什麽身份?”
張氏夫婦開的是豐田花冠,九十年代絕對有錢人的標配,可自家遠沒到配專職“司機”和保鏢份上。趙梅坐上副駕後,揉揉眉心,扭頭問丈夫,“北羨閑裔女朋友、司機、保鏢……你說這男孩會不會不是國內的?俠州或者劍州,哪個有錢家的人?”
“俠州?普通話說這麽好的人很少啊。我偏向於子弟,那男孩口音有點京味。”
“但子弟,沒人敢這麽高調吧?”趙梅反駁。
倆人啟動車後,跟上李承座駕,一路瞎猜。
城隍,極具絲國特色的一位神祗。
成書於春秋戰國的《周官》,有最早的城隍記載,城隍並非神,而是絲國古代儒教祭祀中的一位“護送祭文和祭品”的跑路官。在秦漢時期,它又演變成主管人生世壽命的“判官老爺”,所以有“城隍爺”,到南北朝時期,經道教演衍成為地方守護之神。
與靜安寺在整個大明朝被“忽視”不同,中海城隍廟在明朝非常受關注。明太祖朱元璋誥文勒石;朱棣敕令建造左右配樓;弘治朝賜匾額;嘉靖建牌坊;萬曆朝大修……
城隍廟一帶最有名的街道叫中海老街,一水的古色古香建築,改開之後得以修繕,許多百年老店重新開張。這條街,飛簷翹角,花邊滴水,黛瓦粉牆,紅柱馬頭牆,展示最為純粹的海派文化,比摩羅街更有味道。
街兩旁的店鋪和八角亭,出售賣各類工藝品、古董,各色中海風味小吃,人流量超高。
張蘇陵原本想要一起走,可看著兩年輕男女緊握的手,改主意,笑著建議,“阿承,你走左邊,我走右邊,十一點半在館驛街交口集合(館驛街將中海老街分為東西兩段)。啊哈,到時候看看我倆誰的東西好,怎樣?”
說完,也不等李承回複,牽著自家媳婦手,“就這麽說定了哈。走走走,不耽誤小兩口親熱。”
李承笑笑,這人除了嘴碎,其他都挺好。津門是古玩大市,不僅中式古董多,夕羨藝術品也不少,這也是他下意識的交好張蘇陵的原因之一。
撿漏最容易的地方是地攤,而不是這類店鋪,所以張蘇陵雖有撿漏的心思卻沒敢提,隻說“誰的東西好”。
又不是什麽正經賭約,李承沒在意,與泰勒兩人四處閑逛。泰勒是個假假的攝影愛好者,拿著相機不停的哢哢哢,李承負責背包、服務員兼背景板,時不時買點特色小吃,她玩得不亦樂乎。
驚喜總在不以為意中出現。
泰勒在拍攝範式欄杆(榫卯結構、花雕透雕繁複的一種清代木質欄杆裝飾風格)時,李承在旁等著無聊,眼睛掃掃身邊的一家八角古董亭。
中海老街八角亭,最早是給那些巡守臨時歇腳用的。
這家八角亭,售賣的是各類老中海器械,妥妥的同行!
李承看中的是被這位三十來歲“亭主”擺在身後木架上的那台“20”老式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