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關於未來
感謝:讀者135xxxx估計是您手機號給我留言,說韓式茶道發展一直未曾衰敗且自有發展,並舉例韓式茶道學院,大學中設有茶道課程諸如此類。感謝你的關注和參與!
我想說的是年代,韓式茶道的重新發展歸功於鄭允文大師,此人為陸羽茶經研究會的會長、茶人聯合會理事長。1997年,經他倡議並發起韓式茶道複興運動,又有金泳三金大中兩屆總統支持,韓式茶道最終走入大學,並創辦茶道大學院,隨即掀起風潮。
但這是在本故事發生年代(1996年)之後的事情,且有個不爭的事實——韓式茶道在年輕群體中並不受歡迎。
並非與您辯駁,隻做探討,您可以視之為妄言,再次感謝您的關注!
………………
“你打算成立陶瓷工藝研究中心?我們的資曆,是不是還淺了些?”李承拋出的話題,讓西蒙有些興趣,但依舊有很大疑惑。
就在剛才,李承拋出他所整理的解決紅葉陶瓷管理混亂的方案。
他並沒有著手於現有狀況,而是給這些閑的淡疼的技術員們重新設立目標——成立陶瓷工藝研究中心,鼓勵開發和研究新的釉色和製瓷工藝,以此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當一種新的、更高級的釉料出現,一種層次感更鮮明、更科學的製瓷工藝出現,雙方的技術員工,還會糾結於所謂的原有釉料配方保密性?
李承搖搖頭,“即便資曆淺,我們也要邁出這一步。”
“隻有陶瓷生產有精確的製作標準,製作技藝才不會失傳。不同技術之間的交流能夠帶來製作水平的提高,閉門造車隻會帶來固步自封。”
“歐美從三十年代,就使用光譜顯微鏡分析釉色,而亞洲呢?你歐麥韓瓷現在依舊在使用經驗來調製釉料吧?歐美陶瓷工坊,在八十年代末就引入電腦數據庫進行瓷土的元素分析,亞洲呢?現在依舊使用所謂的瓷土配方進行混合。”
“這兩者的效果,能一樣嗎?”
李承豎起一根手指,晃動兩下,“就我所知,德國梅森瓷器,就我們常規意義上的白瓷,他們的數據庫中,就有一千兩百多種釉色搭配方案,每一種都會產生不同的視覺觀感。而我們呢?有十種配色嗎?”
這條信息其實是不準確的,它來自於羅根的記憶,是2010年梅森瓷器對外披露的信息,但不妨礙李承拿出來,“震懾”一下西蒙。
“西蒙,我們算是新一代製瓷工匠,在接受傳統尊重傳統的同時,還需要放棄部分傳統所帶來的狹隘。隻有這樣,亞洲瓷器才有可能重塑輝煌,才有希望。”
亞洲瓷器,之所以在近百年時間內,被歐美瓷器遠遠甩開,根子就在於他們固守傳統,沒有引進新的工業化和科技性的技術,更沒有開放的心態去學習並融合別人的長處,以促進自己的進步。李承對此深有感觸,所以說出來時,頗有感染力。
這一觀點,他已經和馬文濤商量過,馬文濤對此持讚成態度。這次他去國內,招聘製瓷師傅,也有著為成立研究中心儲備人才的打算。
西蒙張張嘴,但什麽也沒有說出來。
威爾斯的提議,遠出乎他的預計。原本他以為李承會和自己聊技術開放,孰料對方竟然拋出這麽一枚“炸彈”?讓他所有的應對,全部落空。
聽起來,很有道理。
西蒙的性情謹慎,即便李承說得“痛心疾首”,可他依然沒有開口答應。這件事聽起來很熱血,但不容易實施,他得為康津金氏的投資負責。
“我琢磨琢磨……”他自己也覺得這種態度有些敷衍,忙補充道,“我會慎重考慮你的建議。”
李承點點頭,心底稍稍有點失望——高利人的保守和謹慎,讓人無語。
“我去看看耀東。”李承起身告辭。西蒙不傻,相信他會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即便西蒙金對此持懷疑態度,李承自己準備回夏延成立這樣一家機構,專門引入新技術、新設備,對傳統的陶瓷工藝進行改進與創新。
這項工作再不開展,亞洲陶瓷工藝,將被歐美越甩越遠。——進入新世紀後,多種新型材料的發現,讓製瓷工藝更富有變化。
吃傳統的老本,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譚耀東已經被李承“收編”,現任職紅葉陶瓷的技術總監,算是紅葉窯口的第三把手。李承在熟料間見到他時,他雙手滿是泥漿,正在指揮工人用木拍子扇泥漿——這是傳統的熟泥手法。
“威爾斯,你來啦。”譚耀東對他笑著擺擺手。
李承朝他點點頭,伸手在泥坯上按按,觸覺有點類似於發酵後的麵團,這團泥已經差不多了,可以上泥料機擠壓空氣並製成泥棒。
“骨料配方現在是多少?有沒有精確數字?”李承拍拍手問道。
紅葉陶瓷開窯點火時,李承來住過半個月,很清楚筱山的粘土狀況——多為火山灰土,含矽量偏低,也就是說,泥料偏軟。
李承當時采用的解決方案是增加骨粉比例,但直到他離開之前,都沒有實驗出最佳精確比例。這一任務便交給譚耀東,當然,李承也將所謂的粘土配方以及釉料配方同步交給他。
這件事在李承看來極小,可落在譚耀東眼中,卻是信任的表現,他也因此將自己看成印第安陶瓷工坊的人,也就是李承的人。
得知情況後,李承嗬嗬笑了半上午。
譚耀東看了眼熟料工人,低聲說道,“現在我這邊的最佳比例是百分之四十六,比你給的常規比例,高出兩個百分點,瓷胎密度最佳,高利那幫人的,我不太清楚。”
一家瓷器窯口,連泥料配方都不統一,李承無語,何至如此?
並沒有責怪他,畢竟是“好心”。
李承笑著點點頭,“陪我走走。”
譚耀東連忙在旁邊的水龍頭下洗洗手,甩幹,跟在李承身側。
筱山的景色,自不用說,翠鳥非常多,棲息在矮鬆林中,可謂空山聞雅鳴,濃蔭藏渺跡。兩人沿著庭院石徑,慢慢度步。
譚耀東不知道李承想說什麽,幾次想要開口,又忍住。
李承忽然回頭問道,“耀東,你在北美待過幾年,對陶瓷行業也熟悉。你說說,亞洲陶瓷或者說中國陶瓷,想要再度戰勝歐美瓷器,有什麽辦法?”
譚耀東一愣,嗯?這命題,太大了吧?
此人在鬼影幫任職白紙扇,素有急智,很快整理思路,說道,“技術不是問題,創新是最大難題。”
說完,他看看李承的眼睛。
盡管有些寬泛,但沒錯,李承笑著點點頭,示意他繼續往下說。
相比布蘭登等莊園老人,譚耀東的心思更重一些,收到李承的鼓勵,他笑著搓搓手,繼續說道,“傳統是個好東西,但同樣也是桎梏,它約束我們的團隊以至於不敢突破。我的師傅也曾經這麽感慨過。其實,我非常佩服您在印第安陶瓷工坊係列產品上的突破與創新!這一點,紅葉陶瓷這邊做得還不夠。”
他師傅柴小芳,台島著名製瓷大師,小芳窯更是聞名遐邇。
李承繼續點頭後又搖頭,這次,他開口說道,“沒有批評的意思,純粹探討。你剛才所說的,思維上的桎梏,這算是內因,還有其它因素嗎?”
“最近幾年,台島、東瀛,以及韓城,都開始嚐試創新,但效果不算很好。包括你師傅的小芳窯,包括東瀛瓷器,在世界範圍內,也不過占據中檔位置,再想往上走,很難!”
“你琢磨過其中原因嗎?”
李承這一係列話語,讓譚耀東真正相信,對方確實和自己探討瓷器或者說亞洲瓷器未來的發展方向。
隻是,這種理想,是不是太“不切實際”了?這句疑問,被他憋回心底。
這幾年海外漂泊,讓譚耀東收斂很多,眼前這位的賞識,讓自己重獲安穩的日子,讓他倍感珍惜,因此,話語也謹慎許多。
“也許還有技術。”他隨口說道。
隻見李承腳步一窒,他立即意識到自己說道對方心坎上,連忙圍繞這一話題往下拓展,“對,是技術的開發與研究!”
“瓷器發展已有千年曆史,按照事物發展規律來說,它出於緩增長階段。而歐美的瓷器發展不過兩三百年,它處於融會貫通階段,屬於高速發展期,它敢於在技術方麵引入更多更先進的科技手段,讓陶瓷行業煥發出與亞洲陶瓷完全不同的生機。”
這句話,真心說道李承心坎上!如果說剛才他提到的創新,還是泛泛而論,那這次,真的切中要害。
李承考慮成立瓷器工藝研究中心,正是基於此!
不由自主的雙掌一拍,“對!你的想法與我、馬文濤的想法,完全一致!”
緊接著,李承注視著他,“耀東,你會計算機嗎?”
啊?這次,譚耀東真的猜不透李承所想,思維這麽跳躍?
“您……您說的是電腦?”
李承點點頭。
“不……不會。”他在北美玩過街機遊戲,但沒接觸過電腦。此時歐美的家用電腦已經開始普及,但在亞洲,那玩意還很少。
李承伸手拍拍他的肩膀,“不會沒關係,我請人教你,那玩意不難操作。”
“我和阿裏漢考慮成立一家科研中心,用歐美的科技手段,研究釉料和瓷土配方,實驗一些新材質的應用。你做好準備,未來加入到這家研究中心。”
科研中心?那不是教授們幹的事嗎?自己一位幫派“白紙扇”也能摻和?
譚耀東有點懵,卻又隱隱感覺,也許,這是自己的一次大機遇!
化龍還是蛇蟲,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