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四大宋品
宋墓很窮,這是考古界的共識,完整的宋墓很少,也是考古界的共識。
在宋朝皇室有個風俗叫作“七月而葬”,這是趙匡胤而留下來的習俗。
趙匡胤生前不修陵寢,帝薨後,他的靈柩從開封送到鞏義下葬正好是七個月的時間,從此以後延續下來的風俗是宋朝皇帝事先都不先建陵墓,死後在七個月內把陵墓修建好再埋葬,形成了“七月而葬”的習俗。
七個月修建皇陵,自然不可能像秦皇漢武以及明代皇陵那樣恢弘。
這也導致宋朝整個社會就沒有過於奢華的隨葬風氣。
即便如此,宋皇陵也沒能很好的保存下來,當然,這與民間盜墓者關係不大。
就如中原省鞏義,號稱“七帝八陵,在這片墓群裏還有皇後陵二十二座親王、公主、皇子皇孫、諸王夫人墓一百四十四座,還有一些名將大臣,比如包拯,寇準,趙普等皇室宗親的也有將近上千座。
如此龐大的陵園集群,先是遭金兵搶掠,最嚴重的還要數元兵的破壞,當年元兵占領宋都城,為了讓宋人忘掉自己是宋人的身份,大臣出計策要燒掉宋朝皇室的祖墳,讓宋人沒有可以祭拜的先人,從而徹底忘掉宋人身份。
後世所見宋皇陵,基本上都是朱元璋收攏趙家骸骨,重新修建的。
因為完整的宋陵很少見,所以每發現一座完整的宋墓,都會吸引考古學者的關注。
五代乃至宋初的雲器,宋代老銀鎏金禦賜令牌的出現,讓李承忽然意識到,這堆展品中,不僅有著上元村盜的贓物,恐怕還有一座宋代將軍墓的墓葬品。
如果說,上元村盜的贓物不能沾手,那宋代將軍墓的隨葬品,倒是可以花點心思。
他的目光變得審視起來,快速跳過許多“一眼假”,以及可能涉及記錄在案贓物的陶器用品,在眾多物件中跳著看。
如此一來,他可選擇目標減少許多。
包括雲器和禦賜令牌,還有四件明顯帶有唐末宋初風格的物品。
第一件是一根鏽跡斑斑的鐵片或者說扁平狀的鐵棍,如果不是李承心有懷疑,還真的不容易發現,它是一把宋代手刀。
宋代八刀,分別為戟刀、掉刀、眉尖刀、手刀、屈刀、掩月刀、鳳嘴刀、筆刀,其中,隻有手刀為短柄佩刀,其它均為長柄。
宋代手刀源自漢環首刀,但刀身變短,尤為特別的是刀的前部變得更加寬闊,呈“前銳後斜”的刀型,利於砍剁劈。
宋手刀,標準長度八十公分,正負三公分,手柄長度二十公分,正負兩公分,很適合隨身佩戴。
李承也是從“鐵片”形狀、長度及腐蝕程度上,判斷出它是一柄宋代手刀。
宋刀出土並不多,保存良好的尤少,這柄挺完整的,唯一可惜的是鏽蝕太嚴重,不知能不能“洗”出來——用分析劑除鐵鏽俗稱洗。
如果價錢不貴,倒是可以入手。
第二件宋代物品,是一尊灰不溜秋的酒壇,高約二十五公分,口徑約十公分,底徑與口徑差不多,鼓腹圈足。
這件瓷器非常低調,低調到李承最開始以為它是一件陶器。正當他的目光準備跳開時,屋頂滾燈一束白光照在壇腹上,釉光鋥亮。
他忽然警覺,自己差點錯過一件見證曆史的東西!
這是一件宋青花瓷器!
九十年代的漢學研究中,有關“宋青花”是否存在,一直爭議不斷。
支持者的最大證據是1957年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十三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
反對者並不認可這一說法,他們的理由是曆史上沒有出現有關“六大名窯”燒製宋青花的記錄,也沒有宋青花實物器。如果出現宋青花,按照瓷器發展的演進史,不可能出現某種瓷器“斷代”後又被“續代”的現象。
宋代無青花,還是現在的主流認識,但李承不在此列。賈鄭亭不僅見過宋青花碎片,還見過“宋元佑三年”款的宋青花整器——九十年代末出土於山城宋墓的宋青花瓶。
賈鄭亭不僅見過宋青花,還見過更早的“唐青花”實物呢。
眼前這尊灰不溜丟的酒壇,就是宋青花!
至於為什麽顯得如此土氣?
李承推測的原因有兩點:其一是宋青花瓷器本身的技術不算成熟,釉麵控製不到位,發色較黑者,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其二,宋青花早期多采用釉上彩,被掩埋在土壤中近千年,彩料受到土壤中各種金屬元素的侵入,以及酸性物質的腐蝕,彩料變質發黑。
這尊酒壇,究竟是釉上彩還是釉下彩,未能上手,李承也不敢胡亂斷定。
這件宋青花的市場價值,應該不會很高,可是,如果送給師傅,他老人家一定喜歡——饒老是宋青花存在論的堅定支持者。
老先生可以用它來對手的打臉!
毫無疑問,這件不起眼的酒壇,李承肯定要參與競拍。
第三件物品是李承第三次排隊參觀時發現的。
他一人排隊三次,已經引起展品安保的關注,眼睛緊盯著他。李承這會顧不上引起安保的警覺,他又發現一方宋代玉器。
這也是一枚黑不溜丟的物件——黑色玉質魚手握。至於是黑玉還是黑色玉沁,李承暫時還不清楚。
宋代是玉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
經過五代十國漫長的玉器生產低潮之後玉器生產驟然升溫,國家的統一帶來文化經濟的繁榮,特別是宋徽宗趙佶的嗜玉成癮,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代玉器的空前發展。
宋徽宗不是個好皇帝,但絕對是個好藝術家,他開創“金石研究學”的先河。
當然,不是說宋徽宗之前,宋代就沒有玉器,宋徽宗隻是一個時代的集大成者而已。李承眼前這枚魚形手握,就帶有強烈的“粗唐玉器”風格。
但它並不是唐玉,而是略有委婉風初態的宋玉。
宋玉多圓雕,陰線刻比唐粗疏,但委婉流暢,用於服飾上使衣袖有飄動感,鳳鳥翅羽、魚類鰭尾以及花葉多用根根挺拔的直陰刻線刻畫。
宋玉的第二大特點就是“巧色玉”。
能巧就玉材之色澤,而施以適宜之雕刻,這種工藝稱巧雕,玉稱巧色玉。巧色玉最早出現在商代,漢代也偶爾有見,宋代這種工藝則被廣泛運用。
李承很懷疑眼前這枚混合著唐玉與宋玉之風的魚手握,就是黑玉材質,那可就撿大漏!
羊脂難尋,黑玉無蹤!
說得就是極品黑玉的稀少,甚至要比極品羊脂玉還難得到。
曆史上最有名的黑玉並非和田黑玉,而是“恒山黑玉”。
恒山黑玉質地樸實、凝重、致密細膩,是一種珍貴的璞玉,光澤屬油脂光,給人以滋潤的感覺,又有“帝王黑玉”之美稱。
這件黑色玉質魚手握,李承也得參與競拍,說不準就是大漏!
最後一件宋代物品,擺放的位置同樣毫不起眼——在一尊拉紋紅陶取水罐的陰影中。
這是一塊半截墨錠,長度隻有五公分,厚度兩公分,寬度三公分,有摔斷痕跡,不知下半截去哪兒了,估計是盜墓賊不小心弄折後丟失。
李承斷定它是五代及宋初墨錠的最大依據是截麵斷紋。
說斷紋必須先說材質。
墨的起源甚早,商代時期甲骨文上殘留的墨跡就是黑色的碳素。
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用石涅作黑色染料的石墨。
漢代,隨著造紙業的興起,書寫的需求擴大,石墨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要,人們開始用漆煙調和鬆煤的黑了,製成丸狀的墨,使用時加水研磨成汁。
東漢時發明了墨模,使墨的式樣趨於規整。魏晉時製墨的技術日精,石墨開始被淘汰,同時出現了形狀如螺子的“螺子墨”,期間產的墨有“百年如石、一點如漆”的美稱。
唐代製墨技術精進,出現了製墨的專業作坊,創造了用古鬆煙和膠的技術,所產之墨質極佳。南唐李廷父子受朝廷指派,專門定居安徽造墨,因其所造之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深受文人珍愛,從此“徽墨”聲譽馳名全國,謂曰“天下第一品”。
宋墨延續於唐墨但又有進步,開始大幅度創新,也就是“油煙墨”的發明。
唐墨屬於鬆煙墨,其截麵斷紋,呈現顆粒狀,如同魚子被擠壓在一起,斷麵鬆散。而宋代油煙墨的斷麵更像石塊摔斷,斷麵平滑,有褶皺。
李承借助一縷光線照射在斷麵的契機,發現這塊墨錠的斷麵,小部分呈現光滑斷麵,大部分依舊是魚子斷麵。
這正是鬆煙、油煙混合墨色的特征。
墨錠是老貨,又有唐宋之交墨色斷麵的特征,那它必然是唐末宋初的墨錠!
李承的計劃完全被打亂,原本他並不準備在黑市拍賣上出手,現在,這六件宋代物件,他每一件都想拿到手!
還想著排隊看第四遍,船上的廣播已經在播報:“雷迪斯俺的傑特們,今晚的藝術品沙龍,將在二十分鍾後開始,請各位來賓持邀請函前往宴會大廳……”
西貢黑市拍賣,終於開始!
李承的心,瞬間變得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