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和大麥芽,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工製作而成。這種飴糖又經“巧人繪春”加工成許多花色品種,形似瓜樣的叫糖瓜(大的有五六斤重),而且在表麵粘有一層薄薄的芝麻,吃在嘴裏既粘又甜,香氣四溢。過去每年古曆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買上幾個糖瓜來辭灶(灶王爺),意在用糖瓜粘住“灶王爺”的觜,叫他“上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而今,陳樓糖瓜已成為人們營養、保健、饋贈親友的美食佳品。
糖瓜粘做法:
糖瓜是古老的漢族傳統名點,即是春節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正所謂“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要上”。每年臘月二十三,舉行祭灶的儀式,稱為“祭灶節”、“送灶”或“辭灶”。
大米和麥芽,用料的比例是3:1,也就是3斤大米兌1斤麥芽。首先讓麥芽發酵生芽後備用,再將大米煮熟,和發酵生芽的麥芽混合,加適量水,用火蒸煮,在適當的溫度下拉絲成糖瓜,形狀各異。
主料是冬瓜,刮去外表皮及瓜瓤。橫切成寬4厘米的瓜圈,洗淨後縱切成4厘米長、1厘米寬的瓜條35千克備用。取白糖、清水加熱溶解成白糖溶液,加點白礬,火熬製,成糊狀,加入瓜條,使糖稀均勻附在瓜條上,擺盤,根據喜好撒些芝麻。
糖瓜的原料、做法各地不同,種類、做法很多。比較簡便的做法是將厚鍋底加熱,倒入麥芽糖,中火熬製成粘稠的糖團,然後在案板上撒上一層甜奶粉,取出糖團,略涼,在案板上反複搓揉成白色,然後將搓揉好的糖團拉成長條,在火上稍微加熱一下,快速切成一段,在撒上甜奶粉,最後將弄好的糖團放入冰箱中冷藏就好了。
二十四掃房日
掃房日,即臘月二十四,所謂“掃房”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清掃蛛網、揚塵、清洗。雖“二十四,掃房日”,實際上從祭灶前後到年終,均為掃房時間。中國一些地方,每年從年(農曆臘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房日”,也槳迎春日”。
掃房既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陳”(塵)布新的情感願望,此習俗向人們傳遞著過年忙碌氣氛的信號。這一風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寄寓了人們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頑強的生命力。
農曆臘月二十三這是神明歸的日子,人間隻有一些值日神及地主等神看顧秩序;中國民間又以為神明上之後,須等到第二年的初四晚,方才回凡人間;於是便有傳,這時間內,即使翻轉屋子也不必顧慮任何細節,利用這一搬移物件或砂塵亂飛更不怕衝犯家中神明。古人就定下這一是可以大掃除的日子。
“掃房日”和“送神日”的正確日期,有是二十三日。《五經異義》則,官府在二十三日祭灶,基於這本主張官府二十三日祭灶的書,亦指出官府是選擇在二十三日“陰陽”交介的時間送神。因此,其實就是指從二十三日亥時進入二十四日子時的交界時間──依然是二十四日。東南亞一帶的華人多數源自閩廣兩省,受當地民間習俗影響,因此,東南亞華人普遍的把二十四日視為“送灶”和“掃房日”的正日。
也有另一版本的傳,古人認為饒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屍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著饒行蹤,形影不離。三屍神是個喜歡阿諛奉嚐愛搬弄是非的家夥,他經常在玉帝麵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肮髒世界。
一次,三屍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帝,想謀反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於屋簷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屍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簷牆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屍神在作惡時,灶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於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幹幹淨淨,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淨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
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淨,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後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屍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幸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中國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後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呂氏春秋》中已有記載,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前掃塵的習俗。按照民間法,“塵”與“陳”諧音,所以“掃塵”也槳掃陳”。年節掃塵影除舊布新”的含義,掃塵蘊含了人們“推陳出新”、“辭舊迎新”、“破舊立新”的願望和期盼,其用意就是把一前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去。這一風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寄寓了人們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頑強的生命力。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