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寒花誌> 第二百六十章

第二百六十章

  早期大眾社會理論的批評家們指出,表麵上同質的“大眾”受眾,實際上存在巨大的社會差異。由於所屬社會階層不同,在生活圈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受眾們在生存條件和觀念上存在許多差別,雖然他們接觸相同的媒介渠道或接收相同的媒介信息,這似乎超越了先前的眾多界線,但是並沒有淡化甚至消除這些差別。


  由於媒介業已經開發和尋找到更多新的“適位”受眾市場,因此在這一點上,媒介已經不需要勸,它們甚至已經進入了這樣的業務中:力圖界定和創造出以品味和生活方式為基礎的、新的社會和文化亞群體,並通過這種方式來確認潛在的媒介消費者。


  這是一個以媒介為基礎、持續不斷地創造新風格和虛擬身份的過程,這些風格和身份,都是為了在受眾的心中彈撥出熱烈的和聲。


  盡管如此,受眾的媒介使用可能總是根據其早期媒介經驗,以及熔鑄在個人社會生活中的身份認同而大體決定的,或者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相符合。除了家庭這種特殊的社會單元外,還有學校同學這樣的同儕群體,以及鄰居朋友等,他們都影響著人們的品味和媒介消費,這種影響尤其體現在音樂和電視方麵,兩者都是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媒介。


  有時,人們將年輕饒偏好按年齡段進行詳細劃分,有時隻是大體上區分“青年文化”與成年人文化的不同,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不同層次的劃分。年輕的成年饒媒介經驗,被工作中和休閑中的社會交往所重塑。


  評論:


  亞文化又稱集體文化或副文化,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於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一種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與觀念。


  亞文化有各種分類方法,羅伯遜將亞文化分為人種的亞文化、年齡的亞文化、生態學的亞文化等。如年齡亞文化可分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態學的亞文化可分為城市文化、郊區文化和鄉村文化等。由於亞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響人們生存的社會心理環境,其影響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賦予人一種可以辨別的身份和屬於某一群體或集體的特殊精神風貌和氣質。


  青年亞文化,是指主要由年輕人群體創造的、與父輩文化和主導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英國學者默克羅比這樣描述青年亞文化的特征:“這不是傳統的中產階級文化,與父輩文化也不緊密相連。這是一個被工人階級年輕饒經驗所統治的文化空間,是他們的語言、他們的創造力首先創造出了這個亞文化國。”也就是,青年亞文化的主要內涵正是體現在它與父輩文化和主導文化之間的複雜關係之鄭

  時間:5月27日,地點:宿舍,內容:《受眾分析》161-170頁


  筆記:


  性別化的受眾:在女性主義理論影響下,關於媒介使用具有顯著而持續的“被性別化”特征的觀點,同樣在接受分析中逐漸發展起來。長期以來,人們已經認識到性別不同導致了不同的媒介使用行為,某些類型的媒介是專門為女性受眾服務的,也往往由女性來主持,特別是一些雜誌以及一些虛構類作品。


  同樣,男性觀眾也擁有不同的媒介類型和內容。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差異的意義,今引起了人們更加強烈的好奇,有研究專門探討性別的社會建構是如何影響了人們的媒介選擇的,反之亦然。這項研究,采取民族誌和深度分析的方法。引人關注的是由於受社會性別經驗的影響,有一種所謂“解釋團體”的觀點,在其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受眾研究往往伴隨著內容分析,內容分析也同樣反映出媒介文本的“使性別化”問題。事實上,要將受眾研究與內容分析和作品分析完全分離開來,是非常困難的。


  被性別化的受眾經驗,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某一類媒介內容;特有的日常慣例;仍然可能被描述為“父權社會”——或“男性世界”等與權力相關的更廣泛的結構。


  評論:


  由於媒介環境的不斷變化,西方發達國家媒介素養教育的價值取向便呈現出一個動態的變化曆程,無論是起初的“保護主義”價值取向,還是後來的“超越保護主義”價值取向,都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各國媒介素養教育的本土化進程而演進,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和無限的包容性。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透過世界各國媒介素養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其核心要素和內在規定性,從而審視世界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趨勢,探討和分析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價值取向。


  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相似,媒介素養教育價值取向也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培養。然而媒介素養教育的獨特之處在於強調培養受眾成為具有積極的媒介態度、理性的媒介判斷力和正確的行為動機的公民,更加看重媒介使用者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和媒介意識的自覺培養,同時也突出對媒介問題的思考和決策,重視對個體的媒介行為做出自我約束。因此,盡管媒介素養教育及其價值取向的內涵多有變化發展,其核心要素和內在規定性則穩定不變。無論是批判範式、文化分析範式、符號表征範式的“保護主義”價值取向,還是民主賦權、藝術鑒賞、意義生產等“超越保護主義”的價值取向;無論是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還是第三世界國家;無論是中國大陸還是港澳台,媒介素養教育最終的核心價值取向應該是“以人為本,樹立正確的媒介觀,促進媒介生態和諧發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