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印刷品誕生於15世紀中葉,隨之,非宗教性讀物開始有組織地大規模供應,人們可以通過購買這些讀物,來滿足自身學習知識、娛樂消遣和提高修養等方麵的需求。不過遲至16世紀,人們才開始有意識地談論閱讀公眾,這個由那些可以按自己願望購買、閱讀的收集書籍的個人所組成的群體。閱讀公眾這一群體仍然局限於城鎮範圍受一定社會地位的限製,也有語言的隔膜。隨著印刷出版業者和作者群隊伍的不斷壯大,以及讚助商和資助饒不時解囊,閱讀公眾們的讀物也日益豐富起來。
19世紀末,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鐵路交通的出現,印刷技術的革新,識字人口的日益增長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度平靜的書籍與期刊領域開始向著同時生產數百萬冊印刷品的大規模產業化方向轉型。廣告業的發展為廉價報紙、大眾化期刊和書籍的生長提供了資助,亦為媒介擴大覆蓋範圍注入強大動力。隨著媒介覆蓋範圍的擴大,受眾活動比之以往也更加分散、更迥然不同。
書籍並非唯一的印刷品,18世紀初,定期出版的雜誌期刊和報紙也開始出現。由於政治和宗教原因,日益膨脹的印刷傳媒業常常成為當局檢查和管製的對象。19世紀的新技術發明使得印刷品的價格更低廉,品種更豐富,不過在此之前,印刷品的讀者或“公眾”已經相當多元化,出現了各種區分,並受到社會的界定,在受眾研究中,還被正式劃分為不同的類別。
評論:
受眾形態,受眾與媒介之間的關係互動,是表征受眾生態的兩大指標。互聯網發展到今,其對社會發展的撬動作用,可謂深刻而巨大。媒介(網絡新媒介)被認為是一種技術社會係統,兼有技術與社會雙重意涵,通過技術層麵的產品影響社會層麵的人類行為。媒介作為技術社會係統的觀點,幫助我們在思考受眾生態問題時,從曆史與現實、社會與媒介等維度出發,在互聯網大背景下,聚焦“媒介-受眾”框架,重新認識受眾,對媒介與受眾的關係進行再探討。
按照美國傳播學者保羅.萊文森的法,媒介演進遵循兩大規律:一是人性化趨勢,一是補救性媒介。前者是指技術的發展,是在不斷模仿、複製人體的認知模式和感知模式;後者則表明人類在媒介演進中進行的理性選擇,任何後續媒介,都是一種補救措施,是對以往某一媒介功能的補救或補償。
互聯網的發展使媒介的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向:媒介功能的多元聚合和破維生成,平台化走勢明顯;內容分發從傳播環節細分出來,成為整個傳播鏈條的關鍵;手機屏成為受眾使用媒介的主要入口;傳播日益智能化、互動化、移動化。所有新媒介的目標,都是在為打通、優化、變現與受眾連接的“最後一公裏”而努力;而連接受眾,不隻是彌合時空上的距離,也是適應心理上的需求,以及消弭傳受之間的角色差異。
時間:5月11日,地點:家,內容:《受眾分析》11-20頁
筆記:
市場的受眾:不管人們如何解釋早期廣播電視的發展曆史,毋庸置疑的是,廣播和電視的受眾很快便成為硬件的軟件的一個重要的消費者市場。首先,“媒介市場”這一表述被廣泛采用,似乎可以為描述受眾現象提供一個更實際的選擇,一個更富於價值意味的術語。隨著傳媒業從無到有,生意越做越大,市場這個名詞也逐漸流行開來。這一概念能夠清楚地標示出由媒介、社會人口統計指標、媒介服務或產品的實際或潛在消費者所覆蓋的範圍。它可以被界定為是一個“具有已知社會經濟特征的、媒介服務和產品的實際與潛在消費者的集合體”。
新媒介:新媒介的發展帶來四個重要變化,這些變化影響了受眾(包括有關受眾的觀念)。第一個變化是,電纜和衛星為傳播電視(和廣播)內容提供了新的可能,視聽媒介的數量及內容供應都極大地“豐富”(abunlance)了,為人們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第二個變化是,新的音像錄製、儲存和修複方法迅速發展,目前開始研究方便靈活的印刷品存儲方法。第三個變化與跨國電視流(televisionflo)的增長有關,這一結果源於世界範圍內新媒介服務的拓展、衛星電視跨國傳播能力增強,以及電影和電視節目內容進出口的增加。第四個變化是,隨著以電腦科技為基礎的媒介技術的發展,各種媒介的互動能力在不斷增強,由單向係統變為雙向係統,甚至多媒體網絡。
評論:
如今的手機已不再單單是通訊工具,它還擔當起了‘第五媒體’的重任”。對手機廣播的研究不外乎“政策支持”和“運營模式”的探索,有學者就此分析了其典型的運行模式,並且提出在手機媒體產業鏈中,“內容提供商、移動網絡運營商和終端設備製造商之間,如何相互合作發展是非常關鍵的。”還有研究者則著重在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廣告互動上進行了一些探討,認為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政策上來看,手機媒體成為新廣告媒介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並分析了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廣告之間的互動形式和廣告互動中存在的不足。對於手機電視的發展趨勢,有學者卻認為,盡管新技術的狂熱崇拜者及追隨者們,堅信手機電視是新技術催生下的又一顆金蛋,但手機電視受到受眾心理、內容和媒介繁榮的製約,因此“手機電視是輔助媒介的主流想像”,“技術的指揮棒為人類指向的下一站,有可能是‘技術的高地’,也有可能是‘技術的漩委”。有學者認為,“現在也許還沒有人認為手機報紙的用戶會趕上或超過報紙網絡版或印刷版的讀者數量。但是,手機報紙確實是用一種21世紀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聞又忙於行路的公眾提供了一種快樂閱讀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