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國軍騎兵
我側著耳朵,認真的傾聽著,這裏有各種各樣的方言。
有粵語、湘潭話、贛州話、河南話。
我之所以能精準的分辨各地方言,是因為我在參加北伐的時候,有個燕京大學中文係古漢語教授的兒子叫李眉川,是我的戰友,他自幼就跟著他父親整理古籍,翻譯外文,印考古報告、文物圖錄,所以對於這個古漢語十分精熟。
我也是比較喜歡研究文字,因此這個李眉川通過教授我甲骨文,讓我接觸到了3000多年前的古漢語.尤其是韻書和韻圖.他教會了我使用反切的方法來標示漢語的讀音,如“東”這個字可以注為“德紅切”,表示“東”字的讀音由“德”和“紅”拚成。
李眉川經常將同韻的字排在一起,形成一個“韻目”.把漢字的發音都繪製在一套表格中做成“韻圖”,讓我根據聲母、韻母來尋找需要查看的字。最終讓我破解了古漢語發音的秘密。
這個李眉川經常和我說:“語言學跟生物學很像,語言的分化就像生物的分化一樣,有著親疏遠近的關係,雖然人們無法知道古語的真正麵貌,但可以通過不同層麵的研究比較,對古語做出假設,就像可以通過化石還原遠古生物一樣,我們可以通過方言重構已經消失的語言。
因此我精熟掌握了包括北方話、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粵語、閩語等六種地域方言,像什麽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濁平,五濁上,六濁去。複以促音清平為高入,促音清去為中入,促音濁去為低入。合為九聲。
這些古漢語發音方式,我是爛熟於心的,因此我很快弄清楚了他們說的方言是什麽。
然而一時之間,我又不知道我要找什麽,我想不明白我到底要幹嘛。
我想,我還是要找到個老鄉妥帖些,現在這樣的時刻,也許隻有老鄉才能幫我了。這裏是新疆,要找到我的老鄉,那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我剛才聽到的粵語、湘潭話、贛州話、河南話,還有一部分人說新疆話,我抱著不找到老鄉不罷休的目的,繼續尋找著熟悉的鄉音。
於是我混混沌沌地順著一陣清風漫無目的的繼續飄著,過了一會兒,我飄到了一群騎著馬的人跟前。
他們說的話和我家鄉話差不多,我想我就跟著他們吧!
畢竟是家鄉人,我平生出許多親切感,聽他們的話頭是剛剛起義,跟隨起義部隊,去接管一個給養站。
一個小夥子看樣子是個讀書人,正在給周圍幾個人說騎兵的曆史。
小夥子說道:“哥幾個,別看你們都是當了多年騎兵的老兵油子,但是你們可不如我知道的關於騎兵的事情多。”
一個滿臉絡腮胡子的家夥說道:“趙秉義,你小子肚子裏的墨水多,那你給我們說說唄!”
一個病歪歪的家夥說道:“是啊!人家趙秉義豈止肚子裏的墨水多,人家還是喝過洋墨水的人呢!趕緊給我們說說吧!”
趙秉義連連擺手說道:“這個和喝了多少墨水沒啥關係,我主要是看得書多,知道的事情多,多留心而已。”
絡腮胡子說道:“是啊!甭管怎麽說,跟你在一起是真的漲見識。你給咱們說說吧!”
趙秉義說道:“咱們騎兵是一個古老的兵種,在咱們一千多年的人類戰爭史上,騎兵用強大的機動能力和充滿殺傷力的衝擊,成為陸戰霸主。雖然現代戰爭,隨著炮兵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機槍等連射武器的發明,咱們騎兵已經逐漸走向衰落,但是咱們騎兵在中國戰場上仍占有一席之地。
咱們之前的那些戰友裏麵也有不少人才,你比如說有個叫柳林靈的老頭子,牙都掉沒了,你們知道他是哪騎兵隊的?”
絡腮胡子說道:“那老不死的是騎兵十一師的吧?”
趙秉義說道:“扯淡呢嘛!他哪裏是騎兵十一師的?我說的是最早的時候。”
絡腮胡子搖了搖頭說道:“那我就不知道了,看那老小子的那個歲數都快趕上我爹歲數大了,猜不著他曾經在哪兒當騎兵。”
趙秉義說道:“那老頭子可厲害了,當年他是在北洋軍的騎兵部隊。”
絡腮胡子問道:“那當時他們的那個建製是什麽樣呢?”
趙秉義說道:“當時根據《陸軍平時編製條例》第三條中規定:騎兵團分甲乙兩種,甲種四連編成,乙種三連編成,由部體酌各師駐地之情形規定之。”北洋各主力師都有一個騎兵團,這種騎兵團下轄3到4個騎兵連,每連3排,每排3班,每連加勤雜人員112人,全團共約500人左右(3連製的不足400人),以後一些混成旅和地方師也不同程度的成立了騎兵部隊,但北洋嫡係部隊很少有大的騎兵編組。”
絡腮胡子點了點頭說道:“後來這老小子去哪裏了?”
趙秉義說道:“後來他就加入老毅軍部隊了啊!”
絡腮胡子說道:“秉義,我聽說這個毅軍成立於清末剿撚軍戰爭中,以後曆經西北平回,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之役,對抗辛亥革命之役等,到民國初已經分為三大塊,即熱河的毅軍主力(薑桂題,米振標),河南的宏威軍(趙徟),蘇北的定武軍(張勳)以及湖北江防毅軍3營。其中熱河有大片草原,故騎兵為其主力。其編製仍按清末舊製,一個騎兵團(統領),下轄3個騎兵營(又叫旗),每營下轄4連(又叫隊),每連2排,每排2班,每班14人對不對?”
趙秉義說道:“沒錯!這事兒是對的!後來這老小子又換了部隊,到了奉軍,這個奉軍騎兵隊是編自東北的巡防營,因為東北當時地域遼闊,有大片草原,故騎兵眾多,第27師、28師改編為國防軍的時候,其編製就比北洋軍多一個騎兵團(每師2個騎兵團),而且其編製表中的部分步兵部隊,實際上也是騎兵。故在民國初,奉軍騎兵發展極快,很快建立起不少騎兵旅、甚至騎兵師。但編製沒有很統一,基本上是每團千餘人(有的設營,有的沒有營一級編製)。”
絡腮胡子說道:“你這麽厲害,那你說說我們回軍騎兵是怎麽回事兒唄?”
趙秉義說道:“西北回軍是清末甘肅起義馬占鼇所部投降後組成,他們先後參與鎮壓甘肅回民起義、收複新疆以及鎮壓河湟之變、抵禦八國聯軍入侵,對抗辛亥革命的戰爭,形成了以馬安良(馬占鼇之子),馬福祥(馬鴻逵之父),馬麒(馬步芳之父)等幾大股,他們的部隊基本上都是騎兵,但編製更為陳舊,基本上每營(有的也叫旗)平時連100人都沒有,戰爭期間靠利用宗教向各家各戶“拔門兵”補充。這些士兵不但得自帶槍馬,連口糧也得自帶,不過他們準許士兵任意搶掠。”
絡腮胡子說道:“你可真了不起,我們西北回軍的事情你都知道,那西北軍和晉軍的騎兵的事兒您也知道咯?”
趙秉義說道:“那自然不在話下啊!西北軍的騎兵大部分是收編西北回軍的騎兵,時間不長雙方就分道揚鑣了,西北軍少數自己成立的嫡係的騎兵也因為在西北時間不長,和西北軍的崩潰,很快就被消滅或被其他勢力收編而不複存在了。晉軍閻錫山部在占領綏遠後,收編了各式雜牌騎兵約24個團,閻錫山將其整編為4個旅12個團,但時間不長,晉綏軍在中原大戰中失敗,騎兵部隊被縮編為2個旅。由於閻錫山對騎兵這樣較花錢的部隊一向不感興趣,所以晉綏軍騎兵也沒有大的發展。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後,全國的騎兵發生了很大變化,除北洋軍全被擊潰和改編以及前述西北軍、晉綏軍騎兵變化外其他騎兵基本情況是:
東北軍進行了整編,將騎兵改為國防軍和省防軍兩種,國防軍以旅為最大單位,有6個騎兵旅,其中擁有三團製的騎兵旅4個(獨立騎兵第三旅、獨立騎兵第四旅,獨立騎兵第七旅,獨立騎兵第八旅),編製為旅直屬隊有騎炮連、通信連、衛隊連。下轄3個團,每團編製為:團直屬隊有:機關槍連、迫擊炮連、通信排,每團下轄4個大連,每連4個排,每旅編製約4300人,實有人數約3500人。擁有2團製騎兵旅2個(獨立騎兵第五旅、獨立騎兵第六旅),除每旅2團外,其他與三團製騎兵旅相同,每旅編製3000餘人,實有人數約2500人。省防軍騎兵一般為團,最大編製也為旅,每團團直屬隊有:機關槍連、迫擊炮連、通信排,每團下轄4個騎兵連,每團約1000人。
遼寧有東邊鎮守使署於芷山部有騎兵1個團,洮遼鎮守使署張海鵬部有騎兵4個團。黑龍江有省防軍騎兵旅1個,轄3個團。熱河有****騎兵第17旅,獨立騎兵第19旅兩個旅,各轄3個團,熱河省保安騎兵第一旅,下轄2個團。另外,還有張學良入關後察哈爾巨匪張誠德部收編為新編騎兵第一師,轄兩個團。
老毅軍部隊在軍閥混戰中大部被殲,殘餘騎兵被改編為****騎兵第17旅(九一八後投敵,成為偽蒙古軍主力),熱河省保安騎兵第一旅。
在西北回軍中,馬安良一支在與西北軍的爭鬥中被全殲,異軍突起的馬仲英被趕到新疆,最後死於蘇聯,部隊瓦解。馬鴻逵、馬鴻賓、馬步芳、馬步青等新一代回軍領袖崛起,其部隊逐漸擺脫舊有的編製,建立了新的騎兵師旅,並都組建了師屬炮兵部隊,在抗戰前,寧青四馬基本上各擁有一個正規騎兵師,有的還有數量不等的騎兵旅,或騎兵保安旅。”
絡腮胡子說道:“那中央軍騎兵部隊是怎麽回事兒呢?”
趙秉義說道:“提起他們我就一肚子氣,他們都是穿金戴銀的,咱們跟要飯的一樣,不就是因為他們占了‘中央’的光?是嫡係!
中央軍騎兵部隊,作為南京國民政府的嫡係部隊是由廣東發家,又長期隻控製華東五省和河南、湖北等地,這些地方大多水網密布或有大山為阻,不是發展騎兵的好地方。
所以,一開始就沒有重視過騎兵的建設,相應地也缺乏騎兵方麵的人才。
而事實上國軍嫡係的騎兵部隊也一直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隻是在中原大戰前後將收編的幾支騎兵部隊(主要為西北軍餘部)由中央接管,改為中央軍,這幾支部隊分別為,騎兵第一旅,騎兵第11旅,騎兵第13旅。這些部隊中騎兵第一旅是由1930年在南京成立的騎兵教導隊(有兩個不滿編的騎兵團,受過德國顧問的訓練)與收編的原西北軍騎兵混編的,武器裝備和戰鬥力相對較強,人員也很充實,其他部隊因為國軍中央軍沒有過硬的騎兵人才,也就沒有好好改造這些部隊,而這些部隊脫離馮玉祥的嚴厲管束後,馬上變本加厲的腐敗,因而沾染舊習氣非常嚴重,軍官吃喝嫖賭抽大煙,無所不為(就是騎兵第一旅也普遍存在這種現象),軍隊內部全靠磕頭拜把子和袍哥青幫那一套維持秩序,武器裝備也很陳舊,實在不配中央軍的稱號。”
絡腮胡子說道:“其實提起中央軍騎兵隊,我也生氣,你看咱們現在本來就沒有產馬區,內地的馬種還退化,我看也就差不多十年時間吧!咱們內地的馬平均身高已經降了差不多一手指頭了,平均身高降到一米二八,你看就像咱們現在騎的這個馬小力弱、甚至拉大炮的挽馬有時也不得不靠騾子代勞。真是完蛋,好馬都給了中央軍了。”
趙秉義說道:“其實,中央軍騎兵也不咋地,不如人家東北軍騎兵,民國二十四年的時候,我在東北混,那時候東北軍騎兵還是很牛逼的!
東北軍騎兵還有騎兵第一師(張誠德)下轄2個團,騎兵第二師(黃顯聲)下轄2個團,騎兵第三師,師長是王奇峰,底下下轄3個團,騎兵第四師師長是郭希鵬底下下轄3個團,騎兵第五師師長李福和下轄2個團,騎兵第六師師長白鳳翔下轄2個團,暫編騎兵第十師師長檀自新,下轄3個團。”
絡腮胡子說道:“那個暫編騎兵第十師師長檀自新,下轄3個團。但是他那個底細我是知道的,他名義上是3個旅,每旅有2到3個團,還有一些炮兵等特種兵,但編製很小,每旅比其他部隊的團大不了多少。”
趙秉義說道:“對!你說的對!另外還有陸軍105師下轄1個騎兵團,一共隻有7個騎兵師另1個騎兵團一共18個團。後來蔣介石下令東北軍騎兵與中央軍騎兵開始整編。目標是東北軍這7師1團和中央軍3旅合編為一個騎兵軍。”
絡腮胡子說道:“合編?還不是為了吞了東北軍騎兵!”
趙秉義說道:“對!要說國軍抗戰前軍隊的正常編製最大為師,在特殊情況設軍的話,一般下轄2到3個師,而這次整編的僅東北軍的騎兵就有3萬餘人,加上中央軍的3個騎兵旅約3.8萬人,就是按新編製每師約6000人計算,也也可以編5個甚至6個騎兵師。這是兩個軍的編製,但老蔣隻給一個軍的番號,這是有很深的用意的,其目的就是要將兩軍混編並派出中央軍將領擔任軍長,從而分化瓦解,最後吞並東北軍騎兵。說到這裏大家應該奇怪了,前麵不是說了,蔣介石的嫡係沒有過硬的騎兵將領嗎?這個事先按下不談,先說東北軍將領,在發布這個命令之前蔣介石考察過東北軍的騎兵將領,發現其沒有有資格當軍長的騎兵將領。”
絡腮胡子說道:“老蔣這招可夠狠的啊!”
趙秉義說道:“可不是嘛!當年蔣介石在整軍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命令,就是沒有經過正規軍校畢業的軍官原則上不能任連長以上的主官,當然東北軍出身土匪或行伍的高級軍官很多,雖然無法一下子淘汰,但僅這一條就堵住了這些人的晉升之路。
在東北軍的7個騎兵師長中,騎兵第一師師長是察哈爾慣匪“野貓張”張誠德,騎兵第五師是熱河慣匪“李三點”李福和,騎兵第六師師長是熱河著名土匪“白三閻王”白鳳翔,這樣一來這三個人就首先被排除在軍長人選之外。
當然這三人在東北軍中屬於半路出家的雜牌,也不可能當軍長。另外4人中檀自新、黃顯聲、王奇峰都資格太淺基本上是32年或33年才當上師長,他們當軍長其他師長絕對不會服氣,而這中間的檀自新的暫編第10師還是東北義勇軍入關後改編的,隻不過名義上屬於東北軍,更不可能當軍長。
這樣一來,東北軍中有當軍長資格的隻有騎4師師長郭希鵬,郭希鵬畢業於日本騎兵學校,在張學良在東北陸軍講武堂上學時是區隊長,民國十五年(1926年)這個郭希鵬就任奉軍騎兵16師師長,可以說是個老資格,如果真沒人競爭,是有可能當上軍長的。但他有個大缺陷就是從沒有任過軍長,而且曾經與中央軍這幾個旅的底子部隊西北軍有過幾年的血戰,雙方有不少的仇怨,不好帶中央軍係統的幾個旅,這樣一來,他也不適合當軍長,這也是老蔣執意要將中央軍的3個騎兵旅編進來的原因之一。
抗戰前的軍長是很少的,這個職務在當時是很顯赫的,基本都是獨霸一方的大軍閥或大軍閥下麵的二級軍閥,約有一半的軍長都曾兼任過省主席等的職務。因此,能提拔當軍長在當時可以說是鯉魚跳龍門。蔣介石恰恰在這個軍長的人選上準備了人。這個人名字叫做門炳嶽。”
我一直都在空中飄著,聽著他們說的關於騎兵的事情,聽得津津有味,當他們提到“門炳嶽”這個人的時候,我忽然感到渾身一陣激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