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洛陽風雲(1)
剛剛過去的永平十八年(75年)真是東漢立國以後最不平靜的一年,六月,年僅四十六歲的漢明帝劉莊因病駕崩;七月,中原多地發生大瘟疫,然後京師洛陽及三州大旱;八月,北匈奴全麵反撲,西域都護府四個據點丟失了一大半,都護陳睦戰死,眼看著整個西域都護府就要全部丟失。接二連三的打擊,給新皇帝劉炟的登基蒙下了一層陰影。
建初元年初,即公元76年初,深冬。一場暴風雪,撲到了北方。洛陽城內,地麵變硬,水流結冰。大家都感到了從來沒有過的寒冷。身上冷,不等於心裏會冷。
比如說,有一個人,這會兒的內心世界,就是另外一個季節,陽光明媚,溫暖如春。不管是誰,到了這會兒,都會這樣。因為,天子皇位,隻屬於一人。誰得到了,天下就是誰的了。而他,才十九歲。而這位新天子會更自豪,更喜悅。因為他得到的這個天下,是一個難得的天下。
從光武帝到漢明帝,爺爺和父親建起的江山,正日升中天,為他再創宏偉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難,但並沒有動搖國本。隻要他想幹,隻要他努力,或者說,隻要他不失誤,踏著父輩的道路,繼續前行,未來就會是一片輝煌。締造出一個盛世,讓大漢帝國天威遠播四海,並不是一件難事。
他就是剛剛登基的漢章帝劉炟。漢章帝坐在朝會大殿上,撫摸著鍍金的椅把手,不由得興奮難耐。去年八月時,他剛剛接手朝政,這位年輕的皇帝在穩定朝局手段上表現出驚人的魄力,他登基後的第一條命令就是免除兗、豫、徐州的田租、芻稿,將倉廩賑濟災民,這一舉措迅速的安定了天下,贏得了文武百官的好評。
去年十月份,正當劉炟騰出手來準備處理西域的問題時,西域的戰沉竟然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去年十月初八,新任驃騎大將軍耿秉和西域宣撫使班超聯名發來紅翎急使的露布報捷:永平十八年九月初三,哈密戍已校尉六百玄甲騎於疏勒城下乘夜火燒連營,引起敵營混亂,漢軍六百鐵騎大破匈奴左鹿蠡王三萬大軍,陣斬敵酋須卜在內近四千七百級,此役救出了疏勒守軍耿恭殘部兩百餘人,繳獲牛羊馬無算。
陣斬包括匈奴大將須卜在內的近五千敵酋,這是對匈奴作戰以來,多少年沒有過的重大戰果啊!除了霍去病和衛青,大漢帝國很久沒有這樣的大神了!好消息傳來,頓時讓焦頭爛額的新皇帝豪情萬丈,文武百官也為這前所未有的勝利振奮不已。人們興奮之餘也相互打聽:取得這樣重大戰果的戍己校尉李同是誰?
不過,露布報捷的興奮勁還沒過,另一封密奏更加讓新皇帝瞠目結舌,班超、耿恭密奏:李同校尉護送耿恭部返回哈密後,為了救出被圍困在柳中城關寵郭,李同將哈密城托付給班超、耿恭兩位,親率麾下玄甲騎全部一千騎,於九月十三日淩晨出發,頂著風雪長途奔襲金微山匈奴王廷……
驚訝和憂心之餘,漢章帝不禁心中唏噓不已: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好臣子啊!
時光荏苒,轉眼就到了建初元年(公元76年)二月廿八,這都快三月了,洛陽依然是一副隆冬的景象。城市的上空陰沉沉的,蒼黑的雲壓得很低,空氣中沒有風,又冷又悶。中午的時候,天空又有零零星星的雪花飄下,然而始終不大,隻如煙霧一般,在闃寂無人的街上飄來蕩去。
洛陽城德勝門南平裏北側開著一間小酒館,由於左近閭裏中住的都是平民,至今酒館十分的簡陋,南邊的土牆已裂開了一道指許寬的縫隙,為防透風,店家隻用了幾塊粗布胡亂擋住,在土牆下又堆了半人多高的磚垛,有這磚垛頂著,土牆便不至坍塌。
屋裏隻擺了三張方桌,桌下鋪的草席多年不曾更換,黑乎乎的,破著許多大洞,隱隱的還散發出一股難聞的臭氣。店中隻有五個客人,其中四個圍著火爐鞠跽而坐,火爐上熱著酒。
四個人每人手裏拉著一條鹹魚幹,聲音低低的在聚談什麽,時而爆發出一陣會心的大笑。另外一個客人一身軍人的打扮,三十來歲,長得高高壯壯,一個人躲在靠牆的角落裏,端著陶瓷大碗,正旁若無人的大吃大嚼。
隻片刻功夫,碗中小山一樣的粟米飯已經被他風卷殘雲般吃掉了一半,那軍人停了下來,將麵前的一盤豆豉醬一盤燜雞雜倒進碗裏,拌了拌,三下五除二吃了個精光,又要了些熱水,將混著飯粒的水一氣喝幹,這才罷休。
圍爐而坐的四個客人見他吃得痛快,怔怔的看了他一會兒,望著自己手中的鹹魚幹,忍不住咬了一小口,又不約而同的取爐上的那壺熱酒。
一個老者被滲進來的冷風激的身子一顫,下意識地裹緊了深衣,站起身來,信手打開窗子,看了外麵的天色,歎了口氣,說道:“都已經快三月了,雪照這個下法,隻怕會誤了農時呦……”
坐在他下首的中年漢子接話道:“張伯,我聽說若是人世間什麽大人物死了,天象是要有感應的,不是山崩地裂,就是大澇大旱。去年皇上駕崩了,又是瘟疫,又是旱災,匈奴人也跑過來搗亂。今個是建初元年,是新皇帝繼位的第一年,沒聽說有啥大人物過世呀?前不久露布報捷,說西域有位姓李的戍己校尉以六百騎軍大破匈奴三萬,想想就不可能。難道說這裏麵有貓膩……”
“休得胡言!”那被叫做張伯的老者瞪了他一眼,說道:“朝廷大事,在戎在祀,眾目睽睽之下,戰功豈能做得了假?什麽天象感應,我老頭子活了這麽久,見到的事情多了去,從來沒見過什麽天象感應,這些東西都是太常寺那些官兒們鼓搗出來的,咱們這些平民老百姓別去瞎摻和。你剛才提到的這位李校尉聽說隻有十九歲,方某倒是想起了一個人物,那就是霍驃姚,也是在這個年紀立下蓋世之功,隻可惜霍侯英年早逝啊!如果當年霍驃姚還在,哪容得匈奴蹦噠到現在,可惜嘍!”
那中年漢子搖著頭,一臉不服氣地說:“張伯,你這話就不對了。聽說這姓李的校尉是個罪囚,殺了人才去戍邊的,出生連我都不如,如何能夠跟霍侯這樣的天生貴胄相比?人家霍侯本來就是皇親國戚,天上的星宿轉世,要不然能立那麽大的功勞,能享那麽大的富貴?這姓李的如何能比?說不定是匈奴人發生營嘯,讓他撿了個便宜。”
那張伯笑道:“什麽星宿轉世?霍驃姚剛生下來也不一樣躲在他娘老子懷裏吃奶?不一樣隻會大哭不會說話?不也一樣炕吃炕撒炕吃炕拉?”老者這句話引得眾人哄堂大笑,連坐在角落裏的那個軍人也不禁莞爾。
那中年漢子漲紅了臉,勉強笑了笑,反駁道:“張伯,你還別不服氣。人這一輩子幹得了什麽,幹不了什麽,享多大的福,受多大的罪都是老天爺注定的。咱們生下來又窮又賤,隻能待在這裏舔鹹魚幹喝老燒酒。人家霍侯打一落地就是貴人,人家吃的喝的用的咱們想都想不到。知道不?這就是命。霍驃姚天生就是幹大事的人,想當年咱們大漢和匈奴人打了這麽多年的仗,敗多勝少。也隻有霍侯當年出征的時候才揚眉吐氣,霍侯打的都是百年來沒有過的大勝仗,他戰無不克,攻無不取,殺了那麽多匈奴人,自己身上一點傷都沒有。這不是上天保佑,成麽?所以我說霍驃姚就是神人啊!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的。要不你老人家也和匈奴人幹上一仗試試,隻怕你老人家連骨頭渣子……”大約是底下的話太難聽,那中年漢子說到這裏便怏怏地住了口。
那老者並不生氣,依然不緊不慢地說道:“天生萬物,各有所長。你把我和當年的霍侯比武功當然不成,但若是讓霍侯和我老方比燒陶,隻怕他也不成。你方才說霍侯是什麽神人,戰無不克,攻無不取。那他怎麽年紀輕輕,二十幾歲就病死了,可見沒那麽神奇。”
那中年漢子咧著嘴,氣咻咻地強辯道:“張伯,你這話我就不愛聽。誰說霍侯是病死的?他是天上主殺的天煞星下凡,因為每次征戰殺戮太重,上天不想他把匈奴人滅了種,這才把他召回去的。”
“滿口胡柴!”老者這下有些生氣了,“當年霍侯明明是染了時疫才病逝的,哪裏是老天爺怕他把匈奴人滅了種?匈奴人禍害我大漢幾百年,殺我大漢百姓多了去了,霍侯作為我大漢的將軍,殺匈奴人難道還殺錯了?你跟在趙挺之那儒生身邊當仆役都當傻了,看看你學了些啥玩意兒,滿腦子都是啥天人感應,簡直是不可理喻!大漢和匈奴本來就是世仇,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殺多少都不為過。”
“哧,”那中年漢子冷笑一聲,反駁說,“張伯,不是我說你,您這麽大歲數了都沒活明白。我來問你,那霍侯當年射殺關內侯李敢又怎麽說?這說明什麽?說明霍侯的確就是天煞星下凡,發起怒來自己人也殺啊!我家主人說了,現在霍家還有誰在?早就絕嗣了,這說明什麽?說明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想讓天煞星繼續在人間逞凶。我家主人說:老天爺講究的就是文武平衡,五德循環,從古至今,能打的武將有幾個有好下場的,殺戮太過,損了陰德呀!這不是天人感應還是什麽?哼哼,我看啊,哈密那個姓李的校尉去年一下子屠滅了五千匈奴人,聽說連俘虜都不放過。這個人行事狠毒,殺孽太重,隻怕將來也落不下啥好下場……”
角落裏那個軍人本來打算離去,聽到中年漢子的最後這句話,不由皺起了眉頭停住腳步。
他冷哼一聲,揪住那中年漢子冷冷地說道:“你這賊廝鳥,忘了祖宗是漢人嗎?自高祖立國以來,匈奴人年年叩邊,燒殺搶掠,殺戮我無辜百姓何止千百萬,哪一個匈奴人手上沒有我大漢子民的血,那時候怎麽沒聽儒生說有天人感應,匈奴人會遭到報應?自孝武帝派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才將大漢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漠北,從此國內才能夠安享太平,百姓不再受匈奴人的屠戮,如此利國利民的千秋功業,哪一樣不是我們大漢軍人一代代拚殺出來的?豈容你們這些腐儒抹殺?你給老子聽著,霍驃姚的家事,李校尉的功績,豈是你這小小的仆役能夠議論的,轉告你背後的主子,再敢胡說八道,惡意誹謗,老子一刀砍了你們!”
說罷,一腳把這漢子踹倒在地,手扶劍柄,冷冷的看著他,仿佛一言不合,就要殺人。
“這……這……”
那中年漢子被喘得呲牙裂嘴,又驚又怒,嘴巴蠕動了幾下,卻不敢再爭辯,被那軍人惡狠狠的盯著,也不敢與之對視。那名軍人衝著中年漢子吐了一口唾沫,扔下幾個銅錢,正打算離去。
地上那個中年漢子不敢抬眼,見他要走,半晌,方硬著頭皮結結巴巴問道:“你……你又是誰呀?大家隻是在喝酒閑聊,又沒招惹你,管我們的閑事做什麽?”
那軍官本已要走,一聽這話,回過頭來,目光冷冷,在眾人身上轉了幾轉,驕傲地說道:“豎起你的狗耳朵聽著,老子是範羌,原是哈密李校尉麾下軍侯,這次回京公幹,現在在中尉府軍營住著,你小子若是不服,盡管跟你的主子來找我好啦。”
——————
外麵的雪已經停了,北風勁疾,雪粒子吹在臉上,讓人微感疼痛。範羌出了酒館,略整理了行裝,翻身上馬,轉過街角,就見十餘個中尉府的緹騎們正沿著馳道,縱馬朝著這邊過來。
為首一人衝著範羌喊道:“前麵來人可是範軍侯?”
“正是某家,不知諸位有何見教?”範羌勒住戰馬反問。
“嗬嗬,太好了,總算是找到閣下了!“來人也勒馬駐足,笑眯眯的抱拳說道:”吾乃東平王府侍衛統領關樸,快快快,隨我一起走,我家王爺召見,已經等候多時。”
“東平王爺?”
範羌有些莫名其妙,但也不好多問,隻能夠跟在關樸身後去見這位令人崇敬的賢王。
劉蒼乃已故漢明帝的弟弟,在光武帝劉秀所生的十個藩王中,東平王劉蒼是最優秀傑出的一個。劉蒼自幼便好讀經書,博學多才,智慧頗高。他的眉毛胡須畏得很美,腰帶長八圈,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便對這位親弟弟非常欽佩,繼位稱帝後,對劉蒼更加器重。
永平元年(58年),東平王劉蒼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留在京師輔政,位在三公之上,置長史掾史員四十人。東漢四府的掾屬都沒有四十人,明帝特別設置來優待劉蒼。劉蒼因此成為東漢時期地位唯一在朝輔政的藩王。
同時明帝封劉蒼兒子為縣侯,而且以東郡的壽張、須昌,山陽郡的南平陽、橐、湖陵五縣來贈給東平國。每當漢明帝出外巡視時,便由劉蒼在京留守,侍衛皇太後。漢明帝執政時,劉蒼輔政時間有五年,為漢明帝時的“太平盛世“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為什麽說他是一位賢王呢?隻能用“才華橫溢、忠言直諫、知進退”來形容。劉蒼輔政時,距離光武中興已經三十多年,四方無事,劉蒼認為天下太平,應該製定禮樂製度。
他曾上疏:“漢製舊典,宗廟各奏其樂,不必相襲,以明其德也。高帝受命龍興,誅暴秦,天下各得其所,作武德之舞。孝文皇帝躬行節儉,澤施四海,製盛德之舞。光武皇帝受命中興,撥亂反正,登封告成,功德巍巍。夫歌所以詠德,舞所以象功,廟樂宜曰大武之舞。”
漢明帝準奏,於是劉蒼和公卿大臣共同擬定了南北郊冠祀和冠冕車服等一整套禮樂製度,還有光武廟登歌、八宥之舞,這些都記載在《禮樂》、《輿服誌》中。
永平四年,漢明帝外出觀看城市宅第,不久就傳來將要去河內打獵的消息,劉蒼立馬上疏勸諫明帝:“我聽說按照時令,仲春應該從事農業,不聚眾而有大的行動。傳說:‘打獵不合時節,飲食不行享獻之禮,出入沒有節製,那麽便是樹不直不彎。’這是不符合春季時節的做法。我知道陛下如今外出,做事一律儉約節省,經過之處吏人都稱頌陛下具有《甘棠》中談到的德行。雖然如此,行動不按禮儀,不是能以此向四方人民展示的。陛下巡行田野,視察莊稼,逍邏自在,很快又回到京城。到秋冬之時,便振奮威儀,整頓車駕,準備周全的護衛,設立羽旗。《詩》說:‘聖人威儀周密嚴正,內在的美德使外表有端莊的表情。’臣不勝憤懣,伏下來親自寫奏書,乞求在陛下所在之處,盡力陳述我的忠誠之心。”
明帝聽取了劉蒼的意見,立馬回宮。
漢明帝時,劉蒼雖位居一人之下、萬民之上的尊貴地位,但毫無驕縱之意。相反,劉蒼因輔政期間“多所隆益、聲望日重“,非常不安,便多次上奏請求辭去輔政之職,出居所封東平王國,以維護皇帝的權威。
劉蒼上疏:“臣劉蒼疲憊且才能低下,受到陛下特殊的慈愛恩惠的庇護,在家中備受仁德的教導,入朝蒙受爵命的首位,陛下下詔褒獎,又向四方頒布,憑著僅能肩負柴草的能力,卻升任君子之用。即使是一介匹夫,尚且不忘一簞食的恩惠,況且臣位居宰相之位,又是同一家族的親戚呢!應當暴露骸骨於肥沃的野地,在百官之前,然而天資愚笨,又加上一直就有的病,實在為擔任要職而感到羞愧,有辱宰相這一職務,將會受到詩人‘三百赤紱’之頰的嘲諷。如今國內平靜,千裏之外沒有敵情,是將要遵循上德無為而治之時,文官尚且可以合並省免,武官職位更不適宜新建。從前象封有鼻,不委任他以政事,實在是由於愛護深厚,不忍心宣揚他的遇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自從漢興建以來,宗室子弟不能擔任公卿職位。希望陛下審慎地察看虞帝優遇供養弟弟的事跡,遵循繼承舊製,終止陛下深厚的恩澤。我請求上交驃騎將軍的印及絲帶,回到我的封園,希望陛下能同情可憐而答應我的請求。”
漢明帝沒有同意且仍優待他。此後他多次陳述乞求,語辭十分懇切。永平五年,明帝同意他回封國,但不同意他上交將軍印及絲帶。永平十五年春,明帝駕幸東平,賜給劉蒼錢一千五百萬,布四萬匹。帝將自己所寫的《光武本紀》給劉蒼看,劉蒼藉此獻上《光武受命中興頌》漢明帝認為很不錯,因頌的文辭典雅,明帝認為很不錯,因頌的文辭典雅,特命校書郎賈逵為頌作注釋。
劉炟從小和這位叔叔的感情也非常深,去年劉炟繼位之後,對劉蒼的尊重和恩寵大大超過了前世,沒有諸侯王能和他相比的。漢代製度,隻有皇帝的女兒才可以封縣公主,諸侯王的女兒封為鄉主、亭主。劉炟繼位,特意破例封劉蒼的五個女兒為縣公主。
據說,劉蒼雖然早已不再輔政,然而還是非常關心國家大事,這次召見範羌,恐怕也是為了西域戰事,李同雖然大勝一場,但西域依然是敵強我弱,希望朝廷能夠早日派遣援兵吧。
範羌一路上胡思亂想,跟隨關樸很快就來到了東平王府,範羌隻是一個小小的軍侯,這種級別實在太低,他被關樸安排在門房等候,關樸先行進去稟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