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4、尋訪蘆笙製作(2)
0184、尋訪蘆笙製作(2)
夕陽下的白竹山,確實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景。
這裏,相對於仰亞他們家來說,要平坦一些。可是,所有山上長的,全都是一整片一整片的白竹,也許正是因為這些白竹,才叫這一片山為白竹山,四麵環抱的山下,就隻有一個寨子,叫白竹莊。
這個寨子,現仰亞他們的寨子又略有不同。
仰亞他們的寨子,大多建在山上,或者半山腰上,一棟棟高低起伏的都是青一色的吊腳木樓。就算是有一兩棟房子的地基很寬敞,也會建成‘吊腳’的形式。也許,這就是一種‘風格’吧。
而白竹莊卻恰恰相反,他們建立房子的地方相對平坦。那些房子,都是立在一個個‘平麵’上的,也就是所有的房屋柱子,下麵都會放在同一個地坪上。沒有‘吊腳’的形式。
而最大的區別還在於,這裏的房子裝修,用的大多不是木板。而是用石頭或者磚塊壘成的。有些更特別的,就是用白竹山上的白竹先在房子的周圍夾起來,然後用本地特有的土黃泥加水攪拌再糊成兩三厘米長的稻草相攪拌成泥漿,然後一層一層地糊在牆上。
這種,如果沒有再進一步‘加工’,就是黃色的‘土牆’,而有一部分房子,又在黃色的牆上用石灰漿再塗上一層白色。這種房子當然就更漂亮多了。
整個一個寨子,竹籬笆、竹牆、竹橋,竹房子、竹門、竹窗,仿佛所有的一切都跟竹子有關。
而房子的周圍,也都是長得鬱鬱蔥蔥的竹子。
遠遠看去,這裏,就隻有竹子和房子。好像也沒看到什麽梯田。
在夕陽下,青青的竹子,灰色的瓦,還有黃白相間的土牆,靜靜的炊煙,這不就是一幅靜態的山水畫嗎?
仰亞兩人走近一戶人家。竹門虛掩,炊煙升起。屋裏已經有微微的亮光。
“喂,你好,有人在家嗎?”
竹門,其實不用敲,就能夠看到裏麵。仰亞出於禮貌,還是先打個招呼。
裏麵,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奶奶,慢慢地轉過身來。朝著門外看了看。
“奶奶,你好,就你一個人在家嗎?”
“啊,你們這是——”
“奶奶,我們是從縣城那邊過來的,來這裏想找一個人。”
“你們,要找誰呀?”
“我也不知道他叫什麽名字,年紀可以跟你差不多吧,就是原來在縣城老街做蘆笙的師傅。”
“什麽?蘆笙?做蘆笙?”
老奶奶說著,好像想起了什麽似的,慢慢地轉過身去,繼續朝著她的爐灶裏加著柴禾。
爐內的火紅紅地亮著,照在了她滿是皺紋的側臉上。她是那麽的專注著,就好像剛才什麽事也沒發生過。
過了好久,老奶奶才又慢慢地轉過頭來。
“你們,進來坐吧。”
仰亞兩人,還等著老人給他們指路呢,看看這天就要黑下來了,哪裏還有心思再坐。
再加上一天走了幾十裏的山路,說不累,那都是假的。現在,隻想早一些找到製作蘆笙的老人的家。
“啊,不啦,老奶奶。”
也許是老人沒聽懂仰亞的話吧,也許是她不太知道仰亞他們要問的人,所以,才沒有給仰亞答複。這也不能怪老奶奶,老人記憶力不好,記不住村子裏的人也很正常。那就再找一個人問問。
仰亞兩人轉身正要走時,奶奶才又轉過頭來。
“你們不是要找在街上做蘆笙的人嗎,這,就是他家。”
“啊?!”這下,仰亞兩人才明白老奶奶叫他倆進屋‘坐’的意思。
白泥漿糊成的房子本就有些矮小,而做成廚房的這一間,又更加的小了一些。看到仰亞兩個走了進來,老奶奶遞給了兩人各一個小凳子(小馬紮),示意他們到另一間去坐。那是正堂,緊連著廚房。
正堂比廚房要寬闊得多,正堂的牆,已經不再是泥糊牆了。而是和仰亞他們家一樣,裝飾很好的木板牆。
隨著兩人的進入,老奶奶跟在後麵,伸出手在門邊,打開了門邊的電燈開關。
電燈雖然不是很亮,但足以讓整個正堂裏看得清楚。
仰亞在燈光下,慢慢地環視著四周。就在他們的對麵,擺放著一套做工講究的竹椅,竹椅全身黃金,表麵發亮。
目光轉到正堂的正麵,那小小的神龕上,還有兩柱香在燃燒著。是否是有人剛剛才燒上的。兩行青煙,徐徐地向上升著。
仰亞一眼瞟在旁邊的一個批著黑紗的鏡框裏放著一張相片——
那不就是他要找的製作蘆笙的老人嗎?
原來,這就是蘆笙製作老人的家啊!
怎麽?老人過世了?
這時,老奶奶給兩人端過來兩杯茶。放在了長竹椅前麵的小竹桌上。
“你們是來找他的吧?可是,你們來晚了,前幾天他才剛剛走。”
看到相片,又聽到老奶奶的話,仰亞不知怎麽的,自己的鼻子也開始發酸起來。他真的想不到,事情竟然真的有那麽湊巧。
“奶奶,你是——”
“這是我家老頭,前幾天剛走。唉,這死老頭,說走就走了,本來說是回來多陪我住幾年,可是——”
說著老奶奶的聲音有些顫抖。
這就是蘆笙製作老人的老伴。其實,以前,她也有到過縣城裏,那是蘆笙製作老人剛剛分到了地主的房子,就把她也帶了過去。可是,她總覺得城裏她住不習慣,一住下來,不是這裏生病,就是那裏不舒服。
而每當她一回到鄉下,不吃藥不打針,這些病又很自然地就好了。老頭沒辦法,隻好把自己的老伴重新送回了老家。好在,家裏還有自己的兒子媳婦,還有孫子。這樣她在鄉下住著還是很放心的。這樣,老人在有空的時候也會經常回來看看。所以,仰亞一直沒有發現老人還是一個‘走讀生’而已。
直到前幾年,城裏的蘆笙製作已經沒什麽生意了。在老伴和孩子們的要求下,老人才又重新回到了這個白竹山下的白竹莊。
農村的老夫妻,沒有太多的甜言蜜語,他們最好的方式就是靜靜的相守。
本來想著,不再在縣城裏做‘生意’了,人也老了,回到家裏,兩老人能好好地相守著多過上幾年。卻不想,回來得沒幾年,老人就走了。留下了他孤獨的老伴。
也是在前幾年,這家人已經建好了自己的新房子,新房子就在這棟舊房子的下麵,隔著一條路,隔著一片白竹林。所以,仰亞他們來到的時候,天快黑了,他們沒有看見而已。
起好了新房,這家的孩子就到新房子裏麵住去了。本來是一家人都要搬下去的,可是,老兩口還是離不開老屋,堅持要在老屋裏住,說是兩老人喜歡清靜。
沒辦法,孩子們也隻好答應兩老人。好在老房子新房子相隔不到五十米,老人單獨在一邊住著清靜也是好事。有什麽事情,相互照顧著就行了。
就這樣住了幾年。現在,老頭走了,孩子想叫著自己的老母親下新房子去跟自己一起住。可是老奶奶說,還要堅持幾天,她怕剛剛走的老伴一個人在老房子裏麵孤獨。所以,也才有仰亞兩人來,隻看到一個老人在燒火。
“你們倆還沒吃飯吧?你倆坐著,我去把飯整好,就在家一起吃吧。”
還沒等仰亞兩說話,老奶奶轉身走了出去。
仰亞趕緊打開自己的包,從裏麵取出今天中午從街上買來的一點肉菜。
這也是一種下鄉走親戚的習慣。一般鄉下的親戚,家裏不一定都留有什麽好菜,除了稻田裏的魚,和家裏養著的雞等。如果你突然地就出現在親戚家。而親戚家家裏又沒有準備什麽菜的話,他們會覺得非常的慚愧和內疚。主人家也會覺得非常的對不起親戚。
所以,為了避免這些,一般走親戚時,如果方便的話,也會隨手帶上一兩斤肉呀什麽的。這樣,主人雖然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可是,總比家裏什麽也拿不出來,要好得多。
仰亞打開了自己的包,取出有兩三斤肉來,跟著老奶奶來到廚房。
“奶奶,我們剛從街上過來,順便買了點菜,我們一起來做飯吧。”
“你們——”
仰亞能帶有菜來,老奶奶真的很感動。因為,這不是真正的親戚。
另一個蘆笙手也跟了出來。仰亞把手中有肉菜交給了他。仰亞轉身又回到正堂。包裏,還有兩包買好的白砂糖,這也是一種禮節,是專門送給老人的。本來是想著送給製作蘆笙的老人,卻沒想到——
現在,仰亞把砂糖取出來,輕輕地擺在了蘆笙製作老人的遺像麵前。默默地拜了拜。轉過身來,在背對著廚房的另一麵牆上,仰亞才看到,那裏貼著新新舊舊的好些獎狀。
同誌,榮獲蘆笙製作二等獎!
同誌,被授予民間蘆笙製作手工藝人!
同誌,在比賽中,成績優秀,特發此狀,以資鼓勵!
這就是仰亞認識了幾十年的蘆笙製作老人。可是,仰亞今天,是真的來遲了。
神龕上的香已經快要燃盡了。仰亞不由自主在走了過去,自然地又在老人‘麵前’添上了一柱香。
“奶奶,怎麽就你一個人在家啊,還有其他的人嗎?”
仰亞兩人一邊幫著老奶奶一起整著晚飯,一邊與老奶奶聊天。
“有啊,一個孫女在縣城讀書,住校,沒有回來,一個在上小學,他和他爸爸媽媽住在下麵的新房子裏。”
“啊,那你怎麽不和他們一起住呢?”
“哎呀,人老了,就喜歡清靜,所以,就和我家老頭住著老房子,可是,這死老頭——”
慢慢地,話裏又轉到了老人身上,又引起了老奶奶心裏頭的相思和懷念。
就在三個一起做飯,一起說話時,老人的孩子也從新房子上來了。
“嗯?你們是——”
他不知道這裏還有兩個人,一進門,看到了人,就說。
仰亞兩人也不知道,這麽晚了,來的這個人又是幹什麽的。
“啊,這就是我兒子。這兩,是從外麵來的,是來找你爸製作蘆笙的。”
“找我爸?製作蘆笙?這都好幾年沒做了,你們是從哪裏來啊?”
知道麵前這人就是老人的孩子,仰亞抽出煙來,遞給了他。老人的孩子接過煙,在兩人的旁邊坐了下來,一邊說。
“啊,好些年以前,我在鎮裏,也就是當時的人民公社的宣傳隊裏待過。那時,我們就認識了你爸,經常找他幫我們修蘆笙。後來,回到了鄉下,也找過你爸修過幾次。這一次,我們到你爸原來修蘆笙的那裏,卻找不到他了。有人告訴我們,他回到了老家。所以,我們就找過來了。”
“現在還修蘆笙?不是早就沒人吹了嗎?現在還修蘆笙來幹嗎?”
“啊,不是——”
說著,仰亞就把自己想修蘆笙,想重新製作蘆笙、組織蘆笙隊等,以及要申報以蘆笙及蘆笙舞為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都告訴了老人的兒子。老人的兒子聽了說
“啊,是這樣,可是,我爸他幾天前剛剛去世,你們來得晚了。”
“那你會製作蘆笙嗎?”
“嗬嗬,這個,我還真的不會。雖然我爸的蘆笙製作很好,可是,從小我都沒有跟我爸學過。那時,我爸也想把他的這門手藝傳授給我,可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麽,就是學不會。”
聽到這些,仰亞的心裏有了一絲小小的失落。
“那你們這裏,還有其他的人會製作蘆笙嗎?”
“這個,我們這裏,山上都長滿了竹子。其實,我們的很多東西都跟竹子有關,和竹子有關的很多編織我們寨子上都有,比如編織籮筐呀,編織竹席、竹椅呀,都有人會。也許正是因為大家能把竹子變成其他的手藝,所以,蘆笙隻是其中一種手藝而已。所以,也就沒人學了。你看現在,蘆笙都沒人吹了,可是籮筐、竹席、竹椅等都還有人要啊,所以,誰還會去學做蘆笙啊。”
“那這一帶,就真的沒有一個人會做蘆笙了?”
“我好像以前聽我爸說過,他最早學做蘆笙,並不是在街上那地主家學的,而是有另外一個師傅。”
“另外一個師傅?”
“嗯!由此繼續向南,走一百多裏,到我們縣與另一個縣交界的地方,有一個村寨,叫望東坪,我爸的師傅就是那裏的。那裏也和我們這裏一樣,也是滿山的竹子。那裏才是真正的蘆笙製作得最好的。”
“由此去一百多公裏?!”
“嗯!”
看來,仰亞隻能繼續尋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