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地方美食(2)
今天談談做到極致的混合美食。
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把這些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
因為做美食,有太多精彩的視頻記錄片或者小視頻。
可我似乎邊寫邊找到了這樣記寫下來的意義。
任何視頻記錄幾乎都是有劇本或計劃的,而且為了追求最佳的視覺效果可能反複多次地拍,所以它所呈現的食物所承載的感情是表演出來的,觀眾能接受多少,取決於演員和導演的二次創作。
而這個食物,它應該承載什麽的感情,當時又該是什麽樣的感情,實際上我們記錄下來的。這便是我們寫文的意義,它是基礎,也是還原最真實情感的原始記錄。
今天介紹的三種美食,第一個是魚糕。
這種特產美食,今年疫情後,很多助力湖北的活動推廣過。
其實這個魚糕,在湖北的很多地方有不同的稱呼,最出名的便是“鍾祥三絕”之一的蟠龍菜。作為湖北十大經典名菜之一,已列入《中國菜譜》,其製作技藝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蟠龍菜誕生於明武宗年間,得名於嘉靖登基之時,迄今已有約500年的曆史,其主要原料有雞蛋、豬肉、魚肉、蔥薑等。
蟠龍菜是鍾祥地區人們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離不開的傳統名菜,凡大宴必有“龍席”。
《大明武宗毅皇帝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正德年間武宗朱厚照(1491年—1521年),因姓朱,生肖屬豬,忌諱吃豬肉,曾一度敕令全國禁食豬肉。其堂叔朱佑杬所在的湖廣安陸州(今鍾祥)興王府,為了變通執行武宗的禁令,發明了這種“吃肉不見肉”的食品。
蟠龍菜的大部分原料是青魚和草魚,魚則是進補的好食品,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價值極高。因為魚肉含量高,吃起來主要是魚的味道,所以我們湖北的其他地方包括武漢地區,一般就稱呼其為“魚糕”。
現在在鍾祥,哪怕去尋家常菜館,應該也是吃不到最正宗的魚糕了,因為都加大了澱粉的含量。而最正宗的,永遠隻有自己家做的,因為會用最合適的魚肉,豬肉比例。
甚至,有的人更喜歡豬肉含量高的,於是又演化出肉糕來。
今天要介紹的第二種美食便是魚麵。
傳說,魚麵的來曆是這樣的。
曆史上,楚國建國於荊山一帶,西周時,周人歧視楚人,稱其為“荊蠻”。楚王勵精圖治,統治地盤愈來愈大,楚莊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其轄地具有得天獨厚的物產資源,《墨子·公輸》雲:“荊有雲夢,犀兒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
《雲夢縣誌》記載:清朝道光年間,雲夢城裏有個生意十分興隆的“許傳發布行”,由於來這個布行做生意的外地商客很多,布行就開辦了一家客棧,專門接待外地商客。客棧特聘了一位技藝出眾、擅長紅白兩案的黃廚師。
有一天,黃廚師在案上和麵時,不小心碰翻了準備氽魚丸子的魚肉泥,不好再用,棄之又可惜。黃廚師靈機一動,便順手把魚肉泥和到麵裏,擀成麵條煮熟上桌,便有了“魚麵”。
現在,湖北的魚麵的稱呼特別多,主要是以各個地方的名字來命名,例如黃梅魚麵、雲夢魚麵、黃岡魚麵、團風魚麵、麻城魚麵、新洲魚麵、紅安魚麵等;也有不以地方來命名的,叫蕭莉魚麵、傳聖魚麵、捶魚麵等。
各個地方的配料大同小異,都是取自當地的鮮魚(青魚、鯉魚或草魚)魚肉為主料製作之刺皮,取其肉剁至泥醬狀,加一定比例的澱粉或麵粉、食鹽等原料,揉搓成麵團,用擀麵杖將麵團擀成蒲扇大小之大而薄麵餅),然後卷成卷,然後放入蒸籠中用慢火蒸40~50分鍾,出籠後攤開,待冷卻後用刀橫切成薄餅(厚度大概為22毫米)。
它有兩種吃法,一種是麵條做成後即時煮熟,加上佐料,即可進食。
另一種是麵條做成後曬幹包裝起來,可以長期貯存,吃時煮熟即可。
在我們家,主要是兩種吃飯,一種是用來配雞湯或排骨湯。
而我最喜歡的是提前一晚將魚麵泡開,然後早上用大蒜葉子和煙熏臘肉炒(這個就是我中三姑娘母親用大蒜葉子炒煙熏臘肉的來曆)。
最後,要說的美食是魚頭泡飯。
這個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沒有,但我們湖北作為魚米之鄉,我們得天獨厚的的優勢就是新鮮的魚做的新鮮的湯。
吃完魚後,淋上一勺,那一碗浸在滾熱的魚湯裏顆顆軟糯的米飯……哎呀,就不形容口感了,口水要下來了。
除了在附近的館子裏吃,我們也是更喜歡自己家裏做的。
大多數武漢人雖然“怕不辣”,但真正養生的的還是不辣的。
但這不辣的魚湯,它的訣竅仍是辣椒。一共需要配三種辣椒。其中泡椒會產生酸、辣、甜的複合口感,紅色小米辣起決定性的“辣”,綠色杭椒相對沒那麽“勁爆”,但提鮮效果很不錯!
還有的一個訣竅就是新鮮的五花肉片,在煎魚的同時一起煸香,確保在燉煮時讓魚湯產生迷人的“香濃”口感。
好了,今天的美食介紹完畢,我該更新正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