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斷絕
陸上絲綢之路是走不通了,如果想要重開絲綢之路,就要大軍西征,征服西域諸國。
憑王則之現在的實力根本做不到這件事情,這也是為什麽明朝不重開絲綢之路的原因。
陸路走不通了,隻能想辦法走海路了。
明代中期以後,明朝廷采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與此同時,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不斷發展,海上交通代之而起,使絲綢之路貿易全麵走向衰落。
早在宋代時,海上絲綢之路就已經逐漸取代了原來陸上的絲綢之路。
海上運輸不僅方便、快捷、運輸量大,而且關鍵是,宋代陶瓷空前發達,逐步取代了絲綢成為主要中國外銷商品,陶瓷不僅重量較大,而且非常容易在陸路運輸的長途顛簸和反複裝卸中破碎,而改用海上運輸就安全多了。
所以從宋元直到明初,像泉州等地已經著名的國際貿易大港。
鄭和下西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國航海史上的創舉,然而鄭和的七下西洋卻並未給當時明朝帶來多大的經濟利益,反而讓這種厚往薄來的貢賜體係增加了明朝的經濟負擔。
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規定了嚴酷的處罰辦法:“若奸豪勢要及軍民熱,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
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泄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
明朝廷對參與買賣外國商品的居民也不放過,“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現有者限以三月銷盡。”
然而,由於海禁政策所實施的直接對象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勢力,他不僅不能成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區激化了一些矛盾。
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兩個朝貢使團在寧波為入貢資格問題爆發了“爭貢之役”,使很多無辜的中國軍民被殺或被擄,“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輕中國心矣”。
此後,明朝統治者認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並對日本“閉絕貢路”,實行更加嚴厲的海禁政策。
是以,朝廷接受建議,封鎖了沿海各港口,銷毀出海船隻,斷絕了海上交通。
在嚴厲海禁的政策下,民間私人海外貿易被視為非法行經,被迫走上畸形發展的道路,即被迫轉入走私和武裝走私,並出現了一些大的海上武裝走私集團。
嘉靖年間,最大的武裝走私集團頭目王直,成為眾多走私集團的公認首領,“三十六島之夷,皆聽指揮”,擁眾數十萬,先稱“靖海王”,後稱“徽王”,甚至“南麵稱孤”。
明王朝對這些武裝走私集團進行軍事打擊,走私集團則團結起來並連結利用日本倭寇進行對抗,從而造成嘉靖四十多年間曠日持久的所謂“倭寇之亂”。
倭寇之亂實際上是嚴禁民間海外貿易政策的必然結果,具有禁止與反禁止鬥爭的性質。
倭寇之亂屢打不絕,甚至越打擊反而越劇烈,使明王朝消耗了大量兵力物力,疲於應付,成了心頭大患。
這一時期嚴厲禁止民間私人海外貿易的政策,具有很大的落後性,違背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違背了廣大人民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人民的利益,給明朝社會經濟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造成了巨大損失,嚴重阻礙了正常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世宗死,穆宗繼位,認識到“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開始調整嚴禁民間私人海外貿易的政策。
隆慶元年(1567年),福建巡撫塗澤民上書曰“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私販指走私商,公販指合法商人)。
同年,隆慶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
民間私饒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明朝出現一個比較全麵的開放局麵。
當時明朝的產品諸如絲織品、瓷器、茶葉、鐵器等,廣受世界各國歡迎,而許多國家缺乏名優商品能滿足明朝的國內需求,隻好以白銀支付所購明朝商品,引致白銀大量流入明朝。
自明神宗萬曆元年(1573年)至明思宗崇禎年間,自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國輸入明朝的銀元,至少在1億元以上,有力地促進了明朝國內商品經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生改善和社會進步,也為明朝中國商人積極參與當時已經建立起來的東亞及太平洋貿易圈,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機遇和舞台。
陸上絲綢之路走不通,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又不在王則之轄下。
一時半刻沒得辦法,隻能先行將此事放下。
王則之命三人和活著回來的軍士下去休息,將於忠、王先、王閃、餘有叫來,商討起經商的事情。
“於忠,一下搜集到的情報。”
“據屬下所之,此次針對我們的商人以範氏為首。
他聚集了山西、宣府、北直隸,還有江南的豪商鄉紳。
這些人都是富可敵國的存在,因此我們開出去的分號,還有加入商會的商人都快經營不下去了。”
於忠完,施了一禮,退了下去。
“近日,平價糧店,收到了許多假的糧票,資格本,票號也收到了許多假的銀票,萬幸,大人未雨綢繆,做了防偽,要不然咱們就要損失慘重了。”王閃取出一些假票,呈給王則之。
“嘖嘖嘖……造假造的真像,這紙張和筆墨都是用的一模一樣的,可惜啊,就連票上的紋絡和編號都是一模一樣的。”
王則之為了防偽,在紋絡和編碼上下了大功夫,這也是票號和糧店的工作人員能夠識別出真偽的原因。
“造假的地方是斷絕不聊,還好,我早就想到這一點了,百姓並不能使用糧票和銀票,這些東西隻對票號和糧店有用,要不然還真有些麻煩。”
王則之早就想到了這一點,所以他一直不允許銀票和糧票在人與人之間流通。
他發出去的糧票和銀票隻能在人與票號,人與糧店之間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