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賜
“好,好哇,立了這麽大的功當賞啊。”
崇禎憋屈壞了,先被皇太極打到了家門口,後又眼睜睜看著滿朝大臣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黨爭。
“梁廷棟,畢自嚴。”
“臣在。”
“臣在。”
“著兵部立刻派人給王則之補充兵馬,著戶部星夜兼程立刻給王則之補充糧餉,兵甲,他不是鍾愛火器嗎?
將庫中存著的火藥、彈丸盡數撥付於他,這些東西存著根本無用。”
被皇太極打過之後,崇禎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他覺得這些東西與其存在庫裏發黴變質,還不如賞給有用之人。
“請皇上示下,兵部可派之人盡已經派出,兵部可用之馬也盡已分發,這撥兵馬不知從哪兒出啊?”兵部尚書梁廷棟出班問道。
“嗯,王則之的人不是收了許多潰兵嘛,原本朕以為他心懷叵測,現在就免了其私收潰兵之罪。“
“皇上聖明。”
“請皇上示下,兵甲火藥之物,京中庫存良多,不過戶部可用之銀盡已做了安排,可用的糧草也盡已撥付,這賞給王則之的糧餉不知從哪裏出啊?”兵部尚書退下,戶部尚書畢自嚴又問道。
“呃,朕想想,將原本擬定好的,撥付給薊鎮的糧餉全部交給王則之。”
“遵旨。”畢自嚴領旨退下。
“臣鬥膽,再請皇上示下,把原本給薊鎮的糧餉全都給了王則之,那薊門邊關缺口怎麽辦?”
兵部尚書梁廷棟再次出班問道。
“哼,薊門屬邊關重地,朕無一日不掛懷於心,此次皇太極從此處破關而外,朕才知道,薊鎮塞垣頹落,軍伍廢弛,一無是處,朕要他們何用,朕決定將薊鎮城池,還有薊鎮關外的朵顏三衛賜給王則之管轄。
有他坐鎮薊鎮,威壓關外,朕便可安枕無憂了,朕相信他定能擊敗皇太極,橫掃關外韃虜。”
王則之打到盛京城下給崇禎出了口惡氣,使得崇禎龍顏大悅。
“皇上,王則之乃一介山西總兵,如何管轄薊鎮城池啊?”吏部尚書王永光出班奏請。
“嗬嗬.……王則之立此不世奇功,朕決定封其為鎮北伯,統領大同、河套、歸化、土默特、永邵不、薊鎮、朵顏三衛,朕希望他體查意,早日收複薊鎮、遵化、漢兒莊、三屯營、喜峰口,打幾個大勝仗,才不負朕的殷殷厚望。”
“皇上聖明。”
朝臣聽到崇禎的安排無一人反對,全都稱頌起來。
崇禎三年(1630)一月初九日,後金兵攻下灤州後,分兵自撫寧向山海,離關三十裏列三營。
山海北路副總兵官惟賢與參將陳維翰設兩營拒擔
後惟賢奉馬世龍命,率陳維翰及遊擊張奇化等往襲遵化。城中兵出擊,惟賢軍先鋒死戰,後隊乘勢進攻,城上矢石如雨。
惟賢、張奇化皆戰死,士卒死傷三百餘人。
劉之綸,字元誠,四川宜賓市人。
年輕時,劉之綸特別推崇程朱理學,還曾經立誌要“成為聖人”,並以聖饒言行嚴格自律。
在這種感召下,鄰裏鄉裏百姓都稱呼劉之綸為“聖人”。
啟年間劉之綸參加鄉試,一直到崇禎戊戌年間才考中進士。
當時,劉之綸與金公聲、申甫等朋友常常議論時局,並願意以死來為國家付出,隨時準備為國家而獻身。
後金侵掠京畿之時,劉之綸和申甫得到了推薦,得以崇禎召見。
崇禎立馬令劉之綸前來商討對策,隨後授予申甫京營副總兵官職、金公聲為禦史監軍,劉之綸為兵部右侍郎,負責對抗後金軍隊,同時督辦城池鎮守等相關軍事行動。
劉之綸毅然請戰,召募萬人,分為八營,以副總兵八人分將之。
後金兵攻下灤州,駐三屯營,分兵守漢兒莊。
劉之綸出薊州(津薊縣),派別將吳應龍等從中路取羅文峪關,自率八營兵抵遵化。
不久,金公聲、申甫等人戰死,劉之綸便親自帶領軍隊出城迎敵,結果恰逢後金軍隊撤退。
隨後劉之綸率領軍隊抵達通州、薊遼等地,了解到後金軍隊屯兵在永平。
他便約總兵馬世龍,準備夾擊後金軍隊。
劉之綸從薊遼親率軍隊奔赴永平,準備牽製後金軍隊,卻沒成功。
於是他隻好親自率兵,按照約定,從大路直接進攻遵化。
劉之綸軍隊經由石門到百草溝,距遵化八裏時,屯兵駐紮在娘娘山。
誰知馬世龍等人臨陣脫逃,背棄了與劉之綸間的盟約。
後金得知情況,派三萬騎兵從永平來襲。
劉之綸嚴陣以待,以逸待勞,先發製人,在敵軍立足未穩時先開一炮,殺死後金百餘騎兵。
隨後再發一炮,結果火炮沒射出去就炸膛了,軍營各處被點燃。
後金軍隊趁亂攻上山,明朝軍隊開始潰散,隻好且行且退。
劉之綸手下勸其撤退,劉之綸不聽,反而命令鼓兵敲鼓再戰。這樣,從早上到晚上,明軍皆力死戰,多數被敵軍弓箭和亂石擊鄭
無奈之下,劉之綸隻好命令士兵手持短刀,騎馬向前突擊,卻遭到後金軍隊如雨射來的弓箭。
劉之綸自知已不可挽回敗局,便大呼“盡忠,不辜負皇恩”,隨後解下軍印給家丁,同時從林間道派親兵送走巡撫。
在兩軍對抗中,突然有一箭射中劉之綸頭顱,隨後其膝蓋又中一箭。
劉之綸不願被俘,便自刎而死。
他手下諸位將領都誓死跟隨,哭泣呼喊震,將領們拔出佩劍與後金軍隊展開肉搏戰,最終全部死在沙場上。
雖然崇禎封了王則之一個伯爵,但是他讓王則之鎮守薊鎮,威壓朵顏三衛,那就是一個燙手的山芋,誰去誰死的那種。
朝臣自然不會反對,在他們眼裏就算王則之管轄了宣府、薊鎮,那也是暫時的,等他戰死了,朝臣們不僅可以瓜分薊鎮、宣府,連帶著大同、河套、關外蒙古諸部也可以上下其手了。
朵顏三衛又稱兀良哈三衛為塞王寧王所統轄,在諸王中,以北方諸王的勢力最大。
其中寧王以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為解後顧之憂燕王一人先入城,從官稍稍入城,陰結諸胡並思歸之士,瀕行寧王餞送郊外,伏兵擁寧王去,遂詔諸胡及護衛官校,皆從寧府畢發,而城為之空。
其後,大寧棄與朵顏諸虜,而行都司遷保定。
到了崇禎時期,經曆了兀良哈三衛南徙、北虜入套、左翼蒙古南遷這三個階段。
朵顏三衛已經不複存在,真正掌管這裏的是塞外的哈剌慎部。
也正是他們把皇太極從蒙古地區帶入了關內,要崇禎不知道這件事那是不可能的。
崇禎把王則之調到這裏來,就是讓他征服哈剌慎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