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明末開山刀> 第一百九十四章 托夢

第一百九十四章 托夢

  王則之看著地圖,城南能拆的廟隻有南寺,上下兩寺,白衣廟了。


  明代政權建立之初,有鑒於元代崇奉喇嘛教的流弊,轉而支持漢地傳統的佛教各宗派,因此喇嘛教在內地漸衰,而禪、淨、律、台、賢首諸宗逐漸恢複發展。


  太祖早年出身於僧侶,對於佛教有意加以整頓。


  洪武元年即在南京界寺設立善世院,命僧慧曇管領佛教,又置統領、副統領、讚教、紀化等員,以掌全國名山大刹住持的任免。


  三年又召集各地僧耆,規定寺院為禪、講、教(包括依瑜伽教修行及應赴佛事等)三類,要求僧眾分別專業。


  隨後又召集江南名僧至南京,啟建“廣薦法會”及點校藏經,進行刻版。


  對於僧人普給度牒,廢除過去計僧賣牒的免丁錢,並命各地沙門講習《心經》、《金剛》、《楞伽》三經。


  到了洪武十五年,對於佛教的整頓更為積極,仿照宋製設各級僧司、僧官,其製在京設僧錄司,各府設僧綱司,州設僧正司,縣設僧會司。


  僧錄司諸僧官由禮部任命,有左、右善世,左、右闡教,左、右講經,左、右覺義等職。


  主要任務是監督僧眾行儀及主管考試等。


  從洪武二十五年起,僧錄司務僧官都按級給俸,最高的月給米十石,最低的五石。


  製定僧服色別,嚴格區分禪、講、教三類。


  十七年采納禮部尚書趙瑁的建議,規定每三年發度牒一次,並加考試,不通經典者淘汰。


  二十四年命各州府縣隻許保留大寺觀一所,僧眾集中居住,限各府不得超過四十人,州三十人,縣二十人。


  規定男子非年達四十歲以上,女子非五十以上者不準出家見。


  複通告全國,防止僧俗混淆,規定僧人誦經儀式和施主布施金額,這就是所謂《申明佛教榜冊》,是明初整理佛教的一項重要文件。


  又命各府州縣的僧官,就地調查雜處民間的僧人實數,要他們集中居住。


  次年通知全國各級僧司造僧籍冊,擬刊布各寺,使互周知,名為《周知板冊》。


  後以執行手續過煩,不久就停止了。


  明初以來,僧道度牒是免費發給的,但考試限製很嚴,私度因而激增。


  代宗景泰二年因救濟四川、貴州饑荒,采納朝臣建議,實行收費發牒製度,凡僧道納米五石者,給與度牒。


  憲宗成化二年,淮揚地方大饑,也用同法以賑濟。


  成化八年淮揚巡撫張鵬請給僧道空名度牒一萬道,以買米濟荒,雖一度遭到反對,但到了次年戶部卻發給空名度牒十萬道,以賑濟山東。


  這樣,有牒僧道既大量增加,寺觀自然隨之而增。


  據成化二十一年統計:

  在成化十七年(1481)以前,京城內外的官立寺觀,多至六百三十九所。


  後來繼續增建,以致西山等處,相望不絕。


  自古佛寺之多,未有過於此時者,而納費發牒之舉,直繼續到明末為止。


  在明末納費發牒剃度出家當和尚成了一種躲避賦稅的方式,加之明朝對於大寺,也常有給田贍僧之舉,因此,寺廟中多避禍之人。


  百姓飯都吃不起了,這些家夥卻蹲在寺廟裏不問世事,這也是王則之想要拆廟的原因。


  “報,華嚴寺首僧求見。”


  王則之眉頭一挑,他不知道華嚴寺首僧這個時候來找他幹什麽。


  “有請。”


  不多時,一位慈目善目,和顏悅色,因與世無爭而顯得心平氣和的老人被帶了進來。


  王則之看著他因為修禪學佛而明亮睿智的眼睛。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老僧念了一聲佛號,王則之在他的眼中看到了時光流逝。


  接著,如同穿越時光隧道一般,王則之來到了華嚴寺。


  寺廟北部一片斷垣殘壁,一些僧人們忙忙碌碌,不斷做著修複。


  畫麵一轉,他來到一間房屋。


  從房屋裏的布置可以看出,這就是僧人們平時居住的地方。


  房間裏,不時傳來僧人們的呻吟聲。


  “那日,韃虜襲來,我寺僧人奮勇殺敵,死傷大半,這裏都是些身受重傷將死未死之人。”


  老僧解釋道。


  “也就是,那一日你們都留了下來,一同殺敵了?”


  “正是。”


  林丹汗攻破大同府城,占據魁星樓以北。


  但是,這不代表他沒有打到城南,隻是他在魁星樓以北站穩了腳跟。


  林丹汗還是打到了城南。


  看到這裏王則之有些愧疚,由於他的偏見,他一直不待見這些僧人,甚至一度想要拆了這裏。


  “老衲法號正賢,就由老衲為施主解一番本寺的由來吧,起來本寺也算得上是文物了…”


  華嚴寺首僧正賢緩緩的介紹起來。


  華嚴寺位於大同古城內西南隅,始建於遼重熙七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而命名。


  兼具遼國皇室宗廟性質,地位顯赫。


  後毀於戰爭,金眷三年重建。


  寺院坐西向東,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等三十餘座單體建築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布局嚴謹。


  華嚴寺占地麵積達六萬六千平方米,是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群。


  至金熙宗眷三年,通悟法師等重建大殿、觀音閣、山門、鍾樓等殿堂。


  後省學、慈慧法師又廣植花木,征集藏經,使華嚴寺得到恢複,但規模已遜於遼代。


  金大定六年,金世宗曾到此巡視。


  元朝武宗至大年間,慧明法師主持重修,大殿、方丈、廚房、堂寮都修繕一新,並新建浴室、藥房及房屋數百間。


  元末戰亂,華嚴寺遭到嚴重破壞。


  明初,寺院被沒收為官產。明宣德、景泰年間,又重新作為佛教寺廟並予以重修。


  明中葉以後,華嚴寺分為上、下二寺。


  也就是現在的上下兩寺。


  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分為兩院,有山門、過殿、觀音閣、地藏閣及兩廂廊廡,布局嚴整,高低錯落。


  下華嚴寺位於上寺的東南側,相距不遠,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有遼代塑像、石經幢、樓閣式藏經櫃和宮樓閣等。


  下寺大殿為薄伽教藏殿,意為佛教的經藏殿。


  麵闊五間,進深四間,單簷九脊頂,正脊兩端矗立著高達3米的琉璃鴟吻。


  屋頂坡度平緩,出簷深遠,簷柱顯著升起。


  “上有好生之德,古有佛祖舍身飼鷹,今我寺僧眾不忘佛祖教誨,施粥渡人。”


  正賢帶他來到米缸,掀開蓋子,缸裏的粟米已經見底了,他又帶王則之來到寺廟外。


  廟門口僧人們正在施粥,米粥濃稠,筷立不倒。


  前來領粥的百姓排成長長的隊伍絡繹不絕。


  最後,正賢又帶他前往僧人們吃飯的地方。


  隻見僧人們碗裏隻有稀稀拉拉的米湯,喝光一碗米湯,都不見幾粒米。


  幾個僧人喝完米湯,正在努力的舔碗底。


  看到這裏王則之更愧疚了。


  “佛曰眾生平等,百姓為眾生,我寺廟中人亦為眾生,還請友給條活路。”


  王則之心下了然,原來正賢是來求他放棄拆廟的。


  不過,王則之心下疑惑,正賢是怎麽知道他要拆廟的?

  “咯咯咯~”


  就在他疑惑的時候,一聲雞鳴傳來,王則之打了個寒顫突然醒了。


  他站起來環顧四周,他根本沒有離開他的房間。


  他爬在桌子上睡著了。


  “來人。”


  “屬下在。”羅聰進來躬身施禮。


  “今什麽日子?什麽時辰”


  “初二,卯時。”


  王則之心下駭然,剛剛經曆的一切難道都是作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