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無字江山> 第408章 女媧墳探秘

第408章 女媧墳探秘

  這是基本的氣候原理並不複雜,但是古代的人們肯定不會知道的這麽清楚,他們先是會恐懼然後敬拜,人類對於自己無法改變和征服的對象從來如此。


  天地大道,大道是神。


  老子的學說一直影響了中華文化幾千年,至今仍然如此長盛不衰,是因為它其中包含著最原始最樸素的科學道理。很多時候科學和玄學一線之隔。


  幹旱和洪水並不矛盾,大量地質資料表明,4000年前的中國整體上呈幹旱態勢,局部地區卻不乏大洪水遺留痕跡。


  譬如重慶金佛洞、湖北神農架山寶洞石筍氧同位素、碳同位素記錄顯示,進入到公元前2300年之後,東亞季風大幅減弱,長江中遊降雨銳減,氣候趨於幹冷。


  同時,對湖北荊門鍾橋遺址、長江下遊良渚文化遺址的沉積物與沉積環境的分析結果表明,進入到公元前2300年之後,以上地區氣候波動很大,洪災頻繁而劇烈,且具有普遍性。


  當然,實際情況比這複雜的多,氣候異常可能引起短時間內的極端旱澇交替發生,1997-1998年強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事件是距今較近的一個例子。


  拿我國來說,1997年我國北方罹遭大旱,翌年東北地區的鬆花江流域和南方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卻同時爆發特大洪水,受災人口超過2億,死亡逾4千人。


  四千年前的先民可能陷入了相似困境,氣候係統不穩定,幹旱及降溫事件增加。


  《竹書記年》記載了“夏有冰”的異常現象,夏季結冰,反映了某些年份的強烈降溫。


  《淮南子·齊俗訓》則說“禹之時,天下大雨”,大禹在南下擊潰三苗後,其天下應當囊括了長江流域。


  《尚書·禹貢》大禹治水範圍的描寫,譬如彭蠡治水、荊州治水,也包括長江流域在內,結合上文的分析,氣候振蕩,雨帶南移,南北方普降大雨,正與史料相符。


  降水變率的上升則提高了異常洪水發生概率,根據考古和地質資料統計4000年前的中國洪水概率,雖然顯示南方洪水概率總體高於北方,但洪水概率最高的地區卻在河北,且當時中國南北方均存在洪水現象。


  北方的洪水威脅,可能還與黃河大規模改道有關。某一時期,黃河由東流轉向北流,改道後的黃河下遊河道橫穿河北平原中南部,於天津入海,河水在平原上漫流形成大洪水,這即是《孟子》所說“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


  涇河流域的考古考察,也證明4100-4000年前,其時期是龍山文化晚期存在大洪水多發期,有五次特大洪水事件。


  3800年前,西北地區的齊家文化突然衰退,持續幹旱和頻發的洪水前赴後繼,摧垮了農業基礎,農業文化最終被畜牧業文化取代。


  4000年前,山東龍山文化也突然衰沒,取而代之的是反而比較落後的嶽石文化,以及4300年前,內蒙古岱海地區的老虎山文化突然消失,可能均基於同樣的原因。


  長江流域洪水事件證據更充分,湖北荊門的鍾橋遺址在4800-4597、4479-4376、4168-3850年前分別出現過三次大規模古洪水事件。鍾橋遺址隸屬屈家嶺-石家河文化體係,是三苗集團聚落。


  大禹的南征屠殺,氣候劇變帶來的洪水,共同造成了石家河文化崩潰,長江中遊的文化體係中斷,很遺憾的喪失了獨立進入文明古國時代的機會。


  對比江漢地區,屈家嶺早期、晚期、石家河早期、中期、晚期、夏朝、商朝、周朝古文化遺址數量發現,夏朝遺址是最少的,隻有10處,相比之下,石家河早中晚期分別有64、61、91處,商朝有68處。


  這固然可視作禹征三苗的成果,同時,夏朝10處遺址,海拔均在50米以上,也是唯一在低海拔未發現遺址的時段,或許與該時期水位上漲,以及頻發的洪水不無關係。


  長江下遊,曾經無比煥赫的良渚文化,亦未能挺過此劫,倒在了文明的曙光前夕。


  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間,良渚文化所在的太湖平原氣候劇變,平均溫度較此前升高3℃,年降水量比今天多出200-300毫米,海平麵抬升,頂托了長江入海水流,形成壅水。


  盡管長江三角洲河湖眾多,但12萬平方公裏低於洪水位的洪泛平原地勢低平,河道泄洪能力實際上極差,內陸積水不易宣泄,因此內澇、洪災頻發。許多良渚文化後期遺址發現有厚厚的泥炭層,就是湖沼擴張的堆積殘留。


  大洪水淹沒了良渚,幸存者四散逃離故土,良渚故地出現了數百年的文化斷層。


  直到三百年後,馬橋文化移民到來,太湖流域才再次有人類聚落定居,這已是另一係統的文化。


  洪水傳說,是人類對於那場浩劫不可磨滅的真實記憶,這記憶或者來自某一次驚天大洪水,又或者是綿延數代人生的痛苦沉積。


  諾亞方舟和大禹傳說指向的可能並非同一場全球性的大洪水,甚至未必是同一次氣候異常,其間可能存有較大的時間差異,在取得可信的證據之前,不必、也不宜把這些洪水傳說歸結到同一時間線上。


  科學的探索首先允許各種可能,然而考古學卻不可能隻依靠科學的探索和解釋,因為古代並非現代他們對於科學還不存在一個統一的說法,即便他們運用的是科學的道理他們更多也認為是非人力所為也認為是上天所賜是神之力。


  我們這個曆史悠久的文化古國的神話傳說多而繁雜,但是最後都走向共同融合之路並且沒有斷代沒有中止毀滅,這在四大文明當中是最難的和可貴的。


  我們的傳說是從女媧開啟。


  女媧補天,誇父逐日,精衛填海還有盤古開天地等神話故事,一直以來好多人都相信有女媧的存在,並像女媧祈福,以獲得平安與幸福。


  不過也有好多人根本不相信有女媧的存在,認為是一個謠傳,但在陝西一個小地方,卻有人世代守護女媧廟,並且知道有女媧墳,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不是說相信科學嘛,怎麽這樣荒唐的事還會有人相信。


  話說在有一天,女媧發現發現天漏了一個大洞,於是千難萬險的集齊天地之間的五彩石用來補天,爬上高山,用自己的仙力,將天補上。天補好了,女媧由於幾天幾夜沒睡覺,耗盡仙力,最後沉落於大地。人們為了感激女媧的救命之恩就修築女媧廟,並有專門的人來看護女媧廟,這就是女媧的故事。


  女媧到底存不存在,令後人也是十分好奇,所以很多人相信科學,說女媧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一些老人卻說,女媧真的存在。


  在陝西安康縣有個世代守護女媧廟的人說,不知何時開始,他們家就一直守護女媧廟,保衛女媧在人世間的真身,而且他們還有個秘密任務,就是看護女媧墳。


  我們一聽女媧墳,怎麽可能存在,於是這個人就講,女媧墳的具體位置不太清楚,在他父親去世之前告訴他,女媧墳就在女媧廟的下麵。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沒有人敢探測其女媧廟的下麵。


  在距離女媧廟不遠的地方,有一個不知名的古墓,當地人把這個叫太子墳。這位太子就是武則天的兒子李顯,曆史總是令人十分驚訝的,所以至今也不知是真是假,況且又沒有地方可以考證,隻能全依靠老人一代代傳承下去。或許這世間真的存在女媧,隻不過由於年份久遠,無從考證。


  女媧不僅補救了天的漏洞,而且還是大地之母,捏造了人類,將人類分為等級。用手捏的屬於上等人,用鞭子抽出來的屬於下等人。不過呢,自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人們開始懷疑這些東西,說人類是由猿猴一步一步進化而來,不過我有個小疑問,請問猿猴是從哪裏來的,人的生命又是何時起源的?

  是誰賦予了人的生命?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所有的疑問,都將伴隨著我們人類的文化發展。


  從我從事的研究和專業角度來看我是傾向於相信真的是有女媧存在的,因為女媧是我們世界文化持久的發展。


  她代表著我們老祖宗的聰慧,堅守等品質,她用生命守護大地,給我們帶來安寧,所以我情願相信有女媧的存在,不僅因為她是天神,更因為她身上所擁有的品質,都是我們現代文明所需要的,而不是狡詐欺騙。


  女媧的文化距離我們現在該有一萬年了,很多人都不相信女媧的存在,但上古神書的確記載了女媧的存在,難道女媧、大禹的存在隻是神話,還是他們根本存在過,隻不過完成了使命以後,就沉睡在大地上,用身軀繼續守護人類的世界,象征著偉大與無私。


  在人類曆史上有許多神奇的人物,盤古、女媧、精衛等,這些人物的發現,象征著老祖宗的智慧。


  女媧墓的出現,令更多考古學家癡迷,都說女媧是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一切都需要靠事實來說話,不能僅靠自己的想象,所以在很多人心中,還是很期待女媧的存在。


  這也就將中國文化繼續傳承下去,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我們更願意傳承中國悠久的文化,無論女媧是否存在,他在我們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形象。


  而距離我此刻咫尺之遙的紅山女神廟的女神頭像很可能就是揭開女媧謎團的一把鑰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