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史前大洪水
滅絕和傳承是一對相對用詞,滅絕可以帶來另一種新生,傳承則是一脈相承從未中斷。
如今的人類曆史文明不超過7000年,為何發現速度如此之快,從最初的農業生產到如今的高度信息化,甚至到了進軍太空。雖然如今的科技水平相對以前來說,確實提升了不少,但是很多古代遺跡就算是利用現在的科技也是很難造出來的,那麽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人類之前,可能已經存在了其他的人類文明了。
瑪雅文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而真正的瑪雅文明已經消失了1000多年了,而考古學家在中美洲發現瑪雅人時,在公元2500年前,而這幫人極大可能是從亞洲遷徙到了中美洲。
瑪雅人的高度發達文明舉世聞名,其中在天文學和數學上擁有極高的,從而讓同時代的文明隻能望其項背。
而瑪雅曆法能測算出地球年為365.2420,而現代測算出來的65.2422天,誤差僅0.0002天,而在幾千年前如此精準的計算,不得不說,瑪雅文明果然名不虛傳。
而瑪雅人真正巔峰時期是在公元250年至900年間,在接下來的900年後,這個文明就突然消失了,不少的考古學家都沒有搞明白怎麽回事,難道飛到太空中去了?
對於瑪雅人的高度發達的文明不免讓人聯想到史前的人類文明時存在的,因此在印第安文明中就曾記載過這件事情,地球上曾經是出現過4代人類,隻不過第4代文明毀於洪水之中。
還有一個可以佐證,就是在全麵地區文化之中都存在一個遠古時期的洪水傳說,像中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以及古瑪雅,其中大部分人是違背了神的意願,從而神明用洪水來懲罰世人,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去查閱一下資料,這篇這裏就不列舉。
這次的洪水可能是史前文明的終結者,大多數文明都逃過次劫,隻有僅存的一些人,就成為了人們口口相傳的傳說罷了。
這裏麵緊接著便衍生出一個十分重要又神秘第問題,為何幾乎所有的古老文明都有史前滅世大洪水的傳說?
真正的答案到底是什麽?
在世界各地的古老民族中幾乎都有關於史前滅世大洪水的傳說,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八千年到一萬四千年左右,而在諸多的傳說中,東方的大禹治水和西方的諾亞方舟最具影響力。
那麽,史前大洪水真的發生過嗎?
專家學者在神話傳說中、在岩石中、甚至正在外太空尋找大洪水發生的證據。
然而,所有能夠找到的證據都是一種推論,唯一能夠得到的確切答案是:在人類文明興起的前夕,都發生過大洪水。
那麽究竟什麽是洪水?
洪水一詞,出自先秦《尚書·堯典》,指的是江河湖海等水體上漲超過一定水位,威脅有關地區的安全。從那個時候起,中國四千年的曆史就從來沒有離開過“治水”。
而在歐洲,最早的洪水記載是在公元前十五世紀,在西亞兩河流域以及北非的尼羅河流域,關於洪水的記載,則可追溯到公元前四十世紀。
由此可見,洪水隻有在威脅到人類社會生存安全的時候,才能稱為洪水。
史前大洪水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發生在文明興起的前夕。每一個文明在興起之前,都有一段洪水的傳說,也就是說隻要人類文明興起就會發生大洪水。
換言之,大洪水是與人類文明興起相關聯的,隻要有文明興起,就有洪水。洪水不淹那些遊牧部落,或者漁獵部落,就淹那些種田的人。
人類最初的文明都是大河文明,都是在大河流域肥沃易墾的土地上發展農業生產,從而創造出輝煌的原生文明。
例如,在中國,現代考古所發現的新石器中晚期的文化,其分布的情況是星羅密布的,然而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特點是以黃河中下遊地區為文明中心。
從文化到文明的變化,最為重要的轉折點就是史前大洪水。堯舜禹三代的治水,換來了大禹治水成功後,夏朝的建立。
瑪雅文明、以色列文明等,麵對洪水逃跑的,治水失敗的都沒有創造出原生文明,而是文明被毀滅,時代倒退。
直到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原生文明成功,在原生文明的影響下才興起文明。沒有原生文明的文明成果傳播而至的那些文明,如瑪雅文明隻能消亡在曆史的塵埃之中。
曆史學家或者考古學家,一直在致力於尋找史前大洪水發生的證據,這是徒勞無功的。
因為大洪水的發生或許與氣候的變遷有著緊密的聯係,可洪水之所以成為洪水,根源還是在於毀滅了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威脅到了人類社會的生存。
如果說,人類社會仍處於森林遷徙時代,那麽就不會遭遇洪水。即便河水泛濫,即便洪水滔天,人類社會並不定居於大河流域,而是住在山區,依靠采集漁獵,刀耕火種為生。大水退了,我們就去大河流域刀耕火種,大水來了,我們就去山區采集狩獵。河水泛濫與人類社會又有什麽關係?
隻有在大河流域興建了水利設施,發展了灌溉農業生產,定居了下來。那麽一旦河水泛濫,就會淹沒人類社會的家園和賴於生存的農田、那些水利設施也會被毀掉。這才會對人類社會的生存造成危機,發大水才會變成洪水。
定居下來,發生灌溉農業生產,正是人類文明興起的標誌。
對於史前大洪水,有很多推論。在我看來洪水之所以成為洪水,根源就是人類文明在興起,因為大禹治水成功,才有了中華文明的起源。
我看過一個詳細的考古報告,2000年的時候考古工作者在堰塞湖下遊25公裏外發現了一個屬於齊家文化中晚期的村落遺址,青海喇家遺址。
這是一處非常罕見的災難遺址,種種跡象表明,4000年前的一天,有一種滅頂之災突然降臨,瞬間湮滅了生活在此的先民,他們平淡的生活被永久定格。
在遺址北區,考古人員清理出數十具古人類遺骸,其中一座房屋遺址東牆下,有一具成年女性骸骨,她背靠牆壁,麵朝房屋入口跪坐在地上,右手撐地,左手懷抱一個嬰兒,臉頰緊貼嬰兒頭頂。雖然已經無法重現她的麵部神情,但後人還是能從她的這一姿勢中,想象到這位母親臨終前的巨大恐慌和無助;
在她的西南方向,另一個成年女性的骨骸正麵朝門口,雙手向後張開,把四個孩童護衛在身後;
在他們的鄰室,俯臥著一個成年女性的遺骸,她朝向房門,身軀下緊緊摟著一個嬰兒,她的身後,還有一個背向大門,匍匐在地的兒童……
四千年前的瞬間,凝固成為永恒,在生命最後一刻,鑄就了永不磨滅的人性豐碑。
如果積石峽堰塞湖超級大洪水屬實,許多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包括黃河上遊甘寧青地區的齊家文化為何突然衰落,黃河中下遊龍山文化為何突然衰落,4000年前左右的黃河改道,以及大禹是怎樣僅憑原始工具治水奏功的——大禹時代,大洪水的洪峰早已過去,洪水製造的新河道也趨於穩定,大禹的工作主要是處理一些小規模亂流,以及收拾爛攤子,自然較易收功。
這樣一來,中國史前大洪水之謎似乎可以塵埃落定了。
然而事與願違,積石峽堰塞湖大洪水提出不久就有多支科考團隊進入古堰塞湖地區核勘,他們的調查報告紛紛指出,沒有發現所謂史詩級大洪水發生的跡象,古堰塞湖的確曾經存在,但閼塞年代應在8千年前,而不是4千年前,並且堰塞湖從未潰決,而是經緩慢溢流,早在5600年前就逐漸消失了。
至於青海喇家遺址的滅頂之災,可能是地震引發的附近山體滑坡或泥石流。一係列華北平原的古洪水調查,也未見到如此規模的大洪水遺跡。
沒有考古研究就沒有許多遠古真相,盡管考古並不能揭開所有的曆史謎團,但是對於人類和現代文明依然是不可或缺。
現在再看第二種可能,這種假說與季風有關。
春夏時節,隨著海陸溫差不斷增大,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形成巨大的季風環流,環流如同雪球越滾越大,其邊界進入中國,遇到大陸的幹冷氣團,冷暖交鋒,形成降水。兩種氣團的交匯處就是常說的「鋒麵」。
在季風區,鋒麵可以帶來大範圍長時間的降雨,譬如冬季向夏季過度期間,鋒麵形成的降水帶隨著季風由南向北移動,5月份在華南,6月上旬到南嶺-武夷山一線,6月下旬到長江,7月到淮河,8月抵達華北。
一般而言,鋒麵在一個地區滯留時間越久,該地降水就會越多,鋒麵到達不了的地方,則要相對幹旱。
夏季風從海洋帶來的充沛降水,是季風區發展稻作農業的保障,中國老話說「看天吃飯」,季風的任何擾動都可能造成雨季的推遲或提前,影響未來一年的收成,進而決定無數人的生死存亡。
因此農業文明的神靈崇拜一度蔚然,人類像無助的孩子,祭天地,祭風雨,祭四時,祭祀一切可以保佑風調雨順的力量——這些力量的本體其實正是季風,他們祈求季風不要來得太早,也不要太晚,雨下得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寓言「杞人憂天」的原始印象,也許正與那個時代氣候普世焦慮的隱射有關。
4200年前氣候振蕩,全球溫度小幅度、長時間的下降,導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減弱、麵積縮小,曾經可以吹到新疆的東亞夏季風,變得疲軟無力,抵中原輒止。
在季風強盛時,鋒麵迅速掠過中原地區,帶去降水,並繼續向西北挺進,均勻的灑落甘霖;
而今鋒麵卻因為無力北上,賴在中原不走了,中原的降水自然大增。
有些年份,東亞季風過度衰弱,其北界可能連中原地區都無法抵達,雨帶較往年大幅南移,長時間逗留長江流域。
降雨集中在一處,所以造成了長時間尺度、大範圍的幹旱,和短期內局部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