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和氏璧傳國
從小到大我對母親最大的懷疑隻有一個,她好像特別會做雕刻,尤其是玉石雕刻。但卻從來不當著我的麵做工,為了治好我的耳朵她瞞著我偷偷去隔壁村鎮大戶人家去雕刻玉石玉佩。
這些我都知道,我聽不見看得見聞得見,不知道為什麽我從小就對玉石的味道十分敏感,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閉著眼睛聞一聞都不用看就知道時哪裏出產的玉石,就知道大概的年份。
所以我懷疑母親的玉石手藝是祖上傳下來的,而且特別神秘,有著類似傳男不傳女,即便女子學會了也絕不能公開做工的樣子。
現在的玉雕大師一件作品抵得上一套房,更別說古時候的那些了!
當今蘇揚二州的許多玉雕大師都名揚四海,一個手把件雕工費動輒十幾萬乃至幾十萬,前兩年還有排隊一排半年都“掛不上號”的現象。
高古玉其工藝和神韻大都精美絕倫,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曾出現了不少玉雕大師。
史前時期的中國玉雕,多以神話故事裏的瑞獸或者實際生活中的動物為創作題材,表達的是對神明的敬仰,因此也被稱作“神玉”時代。且史前時期的玉雕創作多是眾人協作,而又沒有文字及相關的記載,故而這一時期的玉雕大師們都無從考證。
史前中國高古玉中的五駕馬車,紅山、良渚、齊家、龍山、巴蜀,那是一個神玉時代,也可稱之為巫玉時代,許多玉器是多人合作經年累月共同完成的,因而不可能留下姓名。
到了周代,已經有了專門管理製玉的政府部門,叫“玉府”,其職責是“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貨之藏。”玉府不僅掌握著王上的寶物製作,也掌握著王上的收藏和衣食起居等,足見地位之高。玉府下設的“玉人”具體管理和玉有關的一切事物,所以玉人是周代製玉工人的專用名詞。
玉府,是中國文獻中記載最早的專業製玉機構,那時,周王是天子,至高無上,玉工水平再高也不可能留下他們的名字。
到了秦朝,文獻中記載了中國玉器發展史上最早的兩名製玉大師的名字,他們是孫壽和烈裔。史料稱“秦兼七國稱皇帝,李斯取藍田之玉,玉工孫壽刻之,方四寸,斯為大篆書,文之形製為魚龍鳳鳥之狀,稀世之至寶也。”
另一位大師烈裔的記載來自《拾遺記》,文中說,始皇元年,騫霄國獻刻玉善畫的工匠,名裔,刻玉為百獸之型,毛發宛如真矣。曾刻兩白玉虎,不僅形象生動,毛發皆栩栩如生,這位玉工被人們稱之為烈裔。
到了漢代,厚葬之風盛行,葬玉數量加大,大師應該輩出,但史書記載非常少,隻看到一位,他是當時廣陵國吳郡人,即今天的蘇州人,名叫顏規,他常被叫到廣陵王府解玉製玉。這位顏規可以說是蘇州玉雕的老祖宗了。
魏晉南北朝一來戰亂頻繁,玉路中斷,二來佛雕盛行,三來煉丹食玉,玉雕業大大衰落,也無大師記載。
到了隋代,《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幸江都,看中墊腳女吳絳仙,但她已嫁玉工萬群為妻。
這個玉工應該絕非一般底層玉工,他的老婆能被隋煬帝看見,此玉工活動範圍絕對在高層,一定也是大師級人物了。隋代還有一位大師名叫何通,《隋書》隻有三個字的記載“善斫玉”,斫者,用刀斧砍。
能進入《隋書》的人,焉能不是大師?
宋代,達官顯貴文人士大夫都追求和賞玩美玉,製玉工匠文獻留下姓名者逐漸多了起來,有趙榮、林泉、崔寧、陳振民、董進等,但無太多事跡介紹。
元代邱處機,大名鼎鼎,道號長春真人,傳說他能“掐金如麵,琢玉如泥”,曾被元帝封為高官,掌管造辦機構。後被北京玉石業行會尊為琢玉業的祖師爺。
明代製玉高手就更多了,賀四、李久甫、陸子剛、王小溪等,這些知名藝人社會地位較高,是文人富豪的追逐對象,作品價格往往高出普通工匠數倍,其中陸子剛名氣最大。清代距離現在較近,史料記載的名家達幾十個,在此不一一寫出。
春秋戰國是中國玉雕業的第一次巔峰,百家爭鳴的思想成就過一大批玉雕大師,但由於曆史久遠沒有留下他們的名字,可是,那些出自他們之手的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卻釋放著永久的光輝!
我從小就總在家裏翻找各種玉石相關的書,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被我找到一本《玉經》,大喜過望,大概10歲的時候每天都偷偷拿出來讀,很多地方看不懂,但是中國玉石發展曆程和玉石工匠的傳承順序是基本弄清楚了。
當時最讓我感興趣的是裏麵關於和氏璧的記載故事,在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一塊玉就是“和氏璧”。
據古代記載,在2700多年前的楚國,有一個人名叫卞和,他發現了一塊玉璞,拿去獻給楚厲王,厲王讓玉工看,玉工說是石頭,厲王以為卞和騙他,下令砍斷他的左腳。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此玉璞,受到相同的待遇,又被砍斷右腳。
武王死後楚文王繼位,卞和腿走不了,抱著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知道後,這才玉工剖開玉璞,結果得到一塊極好的的美玉,這塊玉就被命名為“和氏之壁”。
到戰國後期,和氏壁被趙國的趙惠文王得到。秦昭王聽說後,派人給趙王送了一封信,說願意用15座城市換這塊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不敢不同意,於是派藺相如攜帶和氏璧到秦國去。由玉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使存心欺騙的秦王無可奈何,最後完璧歸趙。
由於這個故事中說秦王要用15座城市交換和氏璧,這產生了我國常用的成語“價值連城”。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和氏壁到了秦國,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形似蟲鳥魚龍的篆字書法,寫成“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刻在和氏璧上,製成了傳國玉璽。漢滅秦時,玉璽落人漢高祖劉邦手中,成為漢朝皇帝曆代相傳的玉璽。
其後,從漢末三國直至晉代、隋、唐的近1000年間,凡是想當皇帝的,都千方百計想弄到這個傳國玉璽。因此,它輾轉流落,頻繁地更換主人。
一直到公元936年後唐末帝在亡國時攜此璽自焚,這個寶貝終於失傳了。後來雖又有人多次說發現了傳國玉璽,並將它獻給當時的皇帝,由於失蹤的年頭太長了,偽造這個傳國玉璽的太多,真假難分,因此後來的皇帝都不用別人獻來的所謂“傳國玉璽”了。
傳國玉璽對於我們這個國家的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毋庸多言,至今想起和氏璧的故事都熱血沸騰,內心深處總是藏著一個幻象一個願望,那就是有一天我要親手重新發掘找到那塊和氏璧。
回到現實再次推敲玉石曆史,我國玉器起始於新石器時代,並且遍布於我國遼河、黃河、長江等流域。
這可從遼河流域的遼寧查海文化遺址和紅山文化遺址、黃河流域的河南仰韶文化遺址、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和大汶口文化遺址、長江流域的浙江良渚文化遺址和河姆渡文化遺址等出土的玉器得到充分的證明。這些文化遺址距今都超過5000年,甚至8000年的曆史,如查海文化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有玉斧、玉刀、玉戈、玉鉞、玉鏟等玉工具和玉器械,有玉琮、玉璧、玉璜、玉環等玉禮器和玉飾品。此外,還有以動物為造型的玉雕件。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特征在於樸實無華,平素古樸。由於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年代久遠,在文化遺址發掘之前,它們長期深受地下環境中溶液的滲入作用而產生較後來玉器更為嚴重的沁色,從而影響和改變原玉的本色。
夏商周三代是我國從原始社會瓦解而進入奴隸製的階級社會。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鐵製工具的發明至夏商周三代青銅器的使用,我國進入了青銅時代。這時期,玉璧、玉琮等如同一些青銅器不僅作為祭天祀地的禮器使用,玉器還成為統治者財富的象征和身份等級、權力的標誌。如玉圭中的鎮圭、桓圭、信圭和躬圭分別為王、公、侯、伯所執,有著嚴格的規定。
從現今所發現的玉器來看,屬於夏代的玉器不多,且難以斷定。學術界向有“三代不斷夏”的說法。
到了商代,由於青銅器工藝的興盛,帶動了一係列文化製作工藝的發展,其中包括玉雕工藝。這從河南殷墟文化遺址中發掘大量玉器得到證明。僅從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就有700多件。
商代玉器的紋飾往往仿青銅器的幾何形飾,以點、線、圓形、方形、三角形等為基本要素,構成弦紋、雲紋、雷紋、渦紋、獸麵紋等紋飾為特征,並常刻有“臣”字眼,是鑒定商代玉器的一個明顯標誌。
從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中,許多是商代玉器的罕見佳品,如玉蟠龍,它不同於新石器時代的玉龍,後者雖然生動,畢竟僅是身首的簡單造型,而商代的玉蟠龍則發展到有角、脊、爪和鱗,漸趨於現代所傳說的龍的形狀;又如玉鵝、玉熊等動物玉雕的造型生動逼真。
龍,玉龍,我絕對繞不過去的一件神物,我有預感這一次牛河梁之行我一定會發現與眾不同的玉器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