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無字江山> 第357章 個人法則

第357章 個人法則

  我比任何人都更能感受到活著的意義,都更能感受到母愛,從來都是失去了以後才懂得珍惜,幸福就在手心裏的時候極少有人會去珍惜,因為擁有幸福的時候人們往往意識不到那就是幸福,非要等到失去了再也無法擁有了之後才知道什麽是本真。


  人的一生我認為很難有真正成熟的時候,人類一直都是衝動而幼稚的,一直都在不斷的成長不斷犯錯,反複循環的犯錯。


  犯錯有慣性嗎?


  答案是有,而且還很大。


  我們幾乎可以在人身上的各個層麵找到重複犯錯的影子。


  最明顯的重複犯錯,體現在人的身體上。假如你坐姿不好,總彎腰駝背,那麽很大概率地,你……一貼座椅,便是佝僂。即使你想有意識地控製,正確的姿勢也撐不過五分鍾。


  我們的身體是有記憶的。


  同樣,我們的情緒、頭腦也有記憶。這記憶很可能影響一生。


  前不久我陰差陽錯的看了一部有點老舊的劇集,名字叫《被嫌棄的鬆子的一生》。


  小時候,鬆子用這個表情博得爸爸一笑後,她便記住了一個鬼臉模式。每次她爸不開心,她就使出這一招,屢試不爽。


  發展到後來,這個鬼臉模式成了她應對危急、想要討好別人的固定模式。


  被誣陷偷錢解釋不清時,她用這一招;麵臨開除風險跟校長談話時,她還用這一招。


  後果可想而知,看到的人沒人笑,他們把討好當成嘲諷,更加生氣了。於是,鬆子丟掉了工作,失去了名聲,個人命運也開始走向灰暗。


  這一切是鬆子想要的嗎?


  顯然不是。


  難道沒有更好的討好的方法嗎?

  當然有,但問題是,鬆子會的隻有那一種,她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


  她的情緒記憶害了她。


  鬆子式的悲劇,並不少見。


  就在我們身邊,可能有朋友被情所困,總是遇到渣男;可能有人財運不順,總是被合夥人坑騙;可能有人,終其一生沒有走出那個行為模式,不停地切換工作,剛幹出門道就放棄了,一輩子與發財無緣。


  總之,大家都在固定的模式中掙紮,想出不得。


  我突然在想人類的本質就是複讀機,我們在不停地複讀我們的情緒、念頭、思想或者行為,哪怕它是錯的。


  那我們有辦法走出錯誤的循環嗎?


  當然有,但是有難度。


  我首先研究起來重複犯錯的原理,這是聾子的好處,對什麽感興趣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哪怕看起來跟專業毫不相關,但是考古專業最需要的就是一專多能就是全才,天文地理曆史藝術建築什麽都要理解和了解才行。


  我認為犯錯帶來的改變是生理性的,這一原理藏在腦科學裏。魯先生先生說過,世間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就有了路。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大腦中的神經回路,也就“腦回路”。


  我們的腦回路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相當可塑的。


  《淺薄》一書說得很明白,在整個生命過程中,腦回路可塑性是貫穿一生、時刻進行的正常狀態。為了響應我們的經驗和行為,大腦一直都在變化,它會根據“每一個感官輸入、每一個行為動作、每一次突觸連接、每一個反饋信號、每一個行動計劃,或者每一次知覺轉移”而重新安排神經回路。


  也就是說,一個念頭、一種情緒或是行為,重複得多了,會在大腦中形成特定回路。


  也也就是說,犯錯不是清風過水麵,了無痕跡,它帶來的影響是生理層麵的,是長久的。


  像鬆子腦中,一定有個“鬼臉回路”,每當遇到與之匹配的場景,便要啟動。


  而在我們腦中,也會有,隻不過名稱換為“拖延回路”“逃避回路”“暴怒回路”……


  腦神經的可塑性還說明一點:

  一個錯誤重複得越多,回路越是堅固,便越容易啟動,同時越難以根除。


  這也解釋了為啥盡管我們主觀上不想犯錯,客觀上還是犯錯了。


  這很可怕,但是還有更可怕的——回路一旦形成,會自我強化。


  這是什麽意思?

  我在《少有人走的路》裏看到一個女人哭哭啼啼地找到心理醫生,她的婚姻生活近乎悲慘。


  丈夫是個混球,家財敗光,出軌成性,還是個家暴能手。每次喝完酒,對她不是打,就是罵。聖誕節,別人家闔家歡樂,她老公壓根不歸家,獨自快活。


  這樣的男人還忍他幹什麽?

  可這個女人一忍就是20年。她不是沒有機會擺脫——20年裏,他們大的離婚複婚就有兩次,小的分手和好更是無數。


  隨便哪個機會,心一橫,就能分開,可這女人就是不走。


  心理醫生勸她不要重蹈覆轍,她還大發雷霆。


  醫生就很疑惑,為什麽這女人明知錯誤,還依然願意待在錯誤裏?難道有東西讓她樂在其中?


  一番深挖,結果驚人——這個妻子竟在受虐的過程中有爽快,她對犯錯有情感上的需求。


  怎麽解釋呢?

  這個女人每次挨打被虐,但當她的丈夫回歸清醒,想要回頭時,就會道歉、乞憐。


  這個時候,她就順理成章地站在道德的製高點。她可以肆意辱罵、指責,向他人散播自己的苦難。她享受道義上的優越感和報複的愉悅,同時也從受虐方轉變成施虐方。


  變成書裏麵是這樣解釋的:通常,這樣的女性在童年時就遭受過屈辱,為了使痛苦得到補償,他們會自認為在道德上高人一等。這樣一來,她們便會從他人的愧疚和道歉中享受報複的爽快。她們遭受的恥辱與虐待越多,自感優越的心態就越強烈,也由此得到更多的情感“滋養”。


  為了延續這種爽感,她們必須體驗受害的感覺。


  如果侮辱沒有發生,這一情緒模式還會饑渴,甚至會指導她製造受辱的情境。


  如果從腦科學角度解釋,會是這樣:我們會渴望一直讓神經回路處於激活狀態。這就是大腦微調自身功能的方式。


  這才是最令人瑟瑟發抖的部分。


  試想一下,如果你有個“喜歡發火的情緒模式”“沉迷遊戲的生活習慣”或者“遭遇背叛的心理需求”,這些已經形成的回路,會在你的潛意識裏驅動你走進它們。


  就像不斷擴大的黑洞,要吞噬我們更多的精力和生命。


  前幾日看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裏麵也提到了類似的情緒模式。女主角若菱在追尋真我的路上,時刻提醒自己一句話:


  “我看見我在尋求被背叛和被欺騙的痛苦感受,我全新地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


  雖然對整本書不是很讚同,但是這個方法我還是舉爪認可的。


  改變的前提是看見。


  因為腦回路一旦形成,便成了阻力最小的路徑。


  依照大腦趨易避難的尿性,它會在你不知不覺間,沿著已形成的回路順流而下,速度越來越快,以後掉頭返航的難度就越大。


  總結一下就是我們之所以會情不自禁地重複犯錯,是因為犯錯改變腦回路;因為腦回路自我強化,這兩連招釀成了人類多少辛酸苦難。


  讓我不禁意識到,原來,我們走過最長的路,不是馬路,不是套路,而是自己的腦回路。


  好在腦回路再堅固,腦子還是我們自己的。隻要你有決心有方法,它還是要聽你的。


  腦回路的可塑性,可以為犯錯使用,也可以為好的習慣使用。


  最終我的研究開始走向以古鑒今的路子,通過別人反複犯錯來建立自己的生存法則,這反而成就了我的性格。


  首先我要求自己牢記“忙者生存”原則。我們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上又有上千個突觸,想象一下,這得能形成多麽多的回路啊。


  後宮三萬都不止,到底誰該上位,誰又入冷宮呢。


  這裏有個原則叫“忙者生存”——假如我們停止運用某種智力技能,那麽結果並不僅僅是這種技能的遺忘,大腦當中與該項技能對應的回路會轉讓給不斷練習的替代技能。


  標準的用進廢退。


  所以,趕緊停止有害的腦回路,並讓有益的腦回路運轉起來。


  然後要見縫插針地堅持自省,腦回路都是自動化運行。如果你意識不到,也就談不上改進。


  自省就是覺知之光。


  有沒有經常性的反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能不能跳出循環,開啟新生。


  每天獨處時,或是工作空隙,哪怕隻有三五分鍾,你可以時常問自己:


  今天我有沒有在重複犯錯?

  對於剛才那件事,我情緒上的反應模式是什麽?

  今天我有沒有吸收新的觀念,這個觀念真的對嗎?

  ……


  自省的核心,就是識別各種各樣的回路,無論是身體上的、思想上的、還是情緒上的。


  最後關注行為的線索及獎賞。上一點是關於意識,這一點是關於改變。培養腦回路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塑造習慣。


  讀過《習慣的力量》的人都知道,一個習慣的形成有三大要素。


  線索:在什麽環境、什麽情況下,你會用到這個習慣;

  行為:這個習慣,包含哪些步驟、具體怎麽做;

  獎賞:做完之後,你會得到什麽反饋。


  要扭轉一個壞習慣,你不能隻盯著行為看。


  你還得識別出在什麽情況下你會做什麽事並得到什麽獎勵,然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變,才能事半功倍。


  這個說略抽象,舉個例子。


  比如你想改變刷抖音的習慣。


  首先你要標記刷抖音的三要素:

  線索:通常發生在無聊時,或者正事被卡住時。


  行為:拿起手機,點開抖音,刷。


  獎勵:逃避正事,消磨時間,即時的愉悅,成長的假象。


  通曉了這些,下次我再無聊的時候,你要有意識地幹涉這一進程;


  不是去拿手機,而是拿一本書。


  然後體會閱讀帶來的獎勵:紙張帶來的沉靜;翻頁帶來的推進感;克服幹擾去做該做的事帶來的滿足感;朝著成長目標切實行進的成就感。


  反複體會這些好處,反複自我洗腦。


  堅持下來,鍛造回路,有一天,你會不自覺地拿起書,沉浸其中。


  這樣多管齊下就能最大限度的不再重複犯錯從而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這是我的小秘密也是我的研究成果,我內心深處還是挺為此驕傲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