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造物
添一點什麽東西進去呢?她一時也想不出來。她一直走呀走呀,走得有些疲倦了,於是在一個池子旁邊蹲下來。
澄澈的池水照見了她的麵容和身影:她笑,池水裏的影子也向著她笑;她皺皺眉頭,池水裏的影子也向著她皺眉頭。她猛然醒悟了,這天地之間不就是少了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嗎?那為什麽不創造一種像自己的生物來加入這個世界呢?
這樣想著,她順手從池邊抓起一團黃泥,攙和了水,在手裏揉捏著,揉捏成了一個娃娃樣的小東西。她把這個小東西放到地麵上。奇跡出現了,這個泥捏的小家夥,剛一接觸到地麵,馬上就擁有了生命,活了起來,並且一開口就喊:“媽媽!”接著就是一陣興高采烈的跳躍和歡呼,表示他對於生命的歡樂。
女媧看著她親手創造的這個聰明美麗的生物,又聽見“媽媽”的喊聲,不由得樂在心頭,喜上眉梢。她給她創造的這可愛的小東西取了一個名字,叫做人。人的身體雖然小,但據說因為是神創造的,相貌和舉動也有些像神,和飛的鳥、爬的獸都不相同,看起來似乎更有一種管理宇宙的非凡氣概。
女媧對於自己這優美的作品,感到十分滿意。於是,她又繼續用黃泥做了許多能說會走的可愛的小人兒。這些小人兒在她的周圍歡呼跳躍,嘴裏總是喊著:“媽媽!媽媽!”這使她精神上有說不出的高興和安慰。從此,她再也不感覺到孤獨和寂寞了。
於是,她又繼續用黃泥做了許多能說會走的可愛的小人兒。她一直忙碌著,直到晚霞布滿了天空,星星和月亮照耀著大地。夜深了,她隻能把頭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剛微明,她又趕緊起來繼續她的工作。
她一心想用這些靈敏的小生物來充滿大地,但是,大地畢竟太廣闊了,靠她一個人捏泥人,速度太慢,而她也已經忙碌得有些疲倦了,得想出一個提高效率的辦法。想了好久,她終於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她從崖壁上拉下一根枯藤,伸入泥潭裏,將水攪渾成渾黃的泥漿,向地麵上這麽一揮灑,泥點濺落的地方,就出現了許多小小的叫著跳著的小人兒,和先前用黃泥捏成的小人兒沒有兩樣。“媽媽,媽媽”的喊聲,震響在周圍。
用這種方法來進行工作,果然簡單省事。藤條一揮,就有許多新的人出現,大地上不久就布滿了人。但大地上雖然有了人類,女媧的工作卻還沒有終止。她又考慮著:人類終究是要死亡的,怎樣才能讓人類長久地生活在大地上呢,難道要死亡了一批再創造一批嗎?這未免太麻煩了。
後來她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兒分為男女,讓男人和女人結合起來,叫他們自己去創造後代,擔負起養育嬰兒的責任。這樣,人類的種子就世世代代綿延下來,並且一天比一天增多了。
我很清楚這件事並不容易證明,很可能永遠都沒有答案,但是我的前輩們始終沒有放棄發掘和努力。
因為紅山女神不僅僅是祖先崇拜、“母祖”崇拜的反映,是“東方維納斯”,而且承載著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中華文明信息。紅山女神體現了古人崇賢能、重實績的崇拜取向。根據中國古代重要儒學經典《禮記》的記載,古人崇拜的對象是有規格的,主要崇拜為人類和文明進步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物。紅山女神像為某個原型人物而塑,結合儒學經典可以推知,紅山女神的原型人物一定是做出過某種重要貢獻的人物。紅山女神帶給今人的一個重要信息是:誰有貢獻就崇拜誰。這是一個民族繁榮昌盛的極為可貴的崇拜取向。
與此同時紅山女神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各文明要素“同根同源”的重要象征。中華文明直接的史前文明要素主要有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現有的考古成果證明,上述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前考古文化大多都有“女神”實像,而且對其稍作比較,都很相像,這說明在5000年前,從遼河流域到黃河、長江、珠江流域,從甘肅、青海到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之濱,以女神為證,在中華大地上居住著“同根同源”的人種,這“同根同源”的古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史前文化,都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最後我十分認同教授關於紅山女神反映了古人重傳統、重子孫後嗣的持續生存觀。紅山文化是父係時代的文化。紅山文化在父係時代仍崇拜“母祖”,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任何時代都崇拜母親的人性共性,而且反映了肇始中華文明的先祖對近300萬年的母係時代輝煌曆史的無限緬懷,同時反映了中華文明在奠基時就有了一個重要內核——重子子孫孫永續、生生不息。
回到女神廟考古現場,這個像全身的結構還是比較合理的,而且五官的比例也非常的準確,她的頭和真人也差不多大,眼睛上挑,眼珠是由圓形的玉片鑲嵌成的,看起來很有神,表情也很生動,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審美情趣是非常好的。
因為有一些殘缺,她還被譽為東方的維也納,那麽她究竟到底是誰呢?在出土的時候,考古專家發現她的上臂空腔裏有肢骨,因為經過焚燒,都已經成為了渣,經過專家推測,這很有可能就是人骨。
根據書中記載女媧做過的一個事件,跟女神像中肢骨塑件很相似。另外,在廟裏的附近有一座黃土堆成的金字塔,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祭祀場所。他們在上麵發現了1500個煉銅的東西,這跟女媧煉五色石補天的情景非常的相似。
謎底遠沒有揭開,也許等待的不是別人,正是我。等待,除了守護隻有等待,我的生活陷入了一個危險的死循環,我可以選擇打破這一切就像我從巴爾思和阿日善那裏逃出來一樣。
可是現在就是有人拿槍逼著我我也不會逃走的,我自願留在這裏等待和守護。意誌的改變讓我有了新的體悟也讓我在最近的危險陷阱當中奇跡般的停下來,安穩下來,來仔細思考之前發生的一切,計劃以後的事情。
是的我不能被動的毫無準備我必須主動起來,必須從一次次的被動當中吸取教訓尋找真相積累經驗,如果這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那麽我沒有時間和精力在訓練場上訓練,直接上了戰場以戰代練。這很危險卻也直接而有效。
見孩子們睡的香甜我拿出遙控器打開電視,我是個聾子所以不需要開聲音所以絕不會影響到孩子們的睡眠。
我喜歡看紀錄片頻道,剛好電視裏在播放《如果國寶會說話》的第一集,介紹的第一件玉器就是紅山文化的玉龍,“5000年前的風早已止息,而它還保留著風中的姿態”。
這條“中華第一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玉雕龍,然而在發現之初,並不能斷定它的年代和文化歸屬,甚至有部分學者認為它是商代或西周的遺物。
這件玉龍形體之大,雕工之精,絕非一般身佩之飾,極有可能用於祭祀,或者就是“神器”。經過多年研究比較,認為它早於夏商周的龍,應屬紅山文化時期。
第一,從龍的基本形態看,此玉龍無角、爪、鱗、獨有長鬣卷揚,眼、嘴、鼻、吻都與夏商周龍不同,且周身光素,顯得粗獷而獨特,較之傳統的有角、爪、鱗,且紋飾瑰麗的三代龍原始得多。
第二,從整體雕刻工藝來看,大玉龍的造型和加工方法比偃師二裏頭和安陽殷墟墓葬出土的玉器簡璞粗率得多,雕琢技藝也較遜色,龍背的穿孔技藝則與新石器時代有孔石斧之類的對穿技術並無二致。細比較之,它與遼寧阜新胡頭溝紅山文化玉器墓所出土一批勾雲形玉佩等玉器的造型及工藝有共同特點。
第三,玉龍的出土現場,為一處單純散布有屬於紅山文化類型遺存物的遺址。在該地曾采集到多塊彩陶器片和帶之字蓖紋的陶器片,還有石磨盤與石磨棒,別無其它時代的遺物。因此,大玉龍與紅山文化遺存當有共存關係。
第四,聯想到其他地方亦有類似此種神秘莫測的出土物,例如昭烏達盟敖漢旗羊場鄉出土的一件玉豬龍。其基本造型、模式、形態與此龍極為相似。其中相傳出自朝陽建平的一件白色玉豬龍,造型之完美,雕琢之精絕,最為典型,最可比較。
總觀其形體,很像新石器時代常見的環形石器,其製作、切割、研磨、鑽孔等工藝,都具有該時代的特點,在規範之中顯現出固有的原始性。況且此類獸形玉器從未見於稍晚一些的文化遺存中,例如在屬於早期青銅時代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大甸子墓地,就從未出土過此類玉器。
第五,1981年遼寧省文物商店提供一件來自遼寧西部的小玉豬龍,首尾已切斷,似玦,尾部形狀與大玉龍之尾極為相似,加之其形體又恰恰處於上述羊場鄉玉豬龍與此大玉龍之間的形態,是其中間環節,從而顯露出它們的演進序列。
再者,這三種類型龍形玉的出土地點,雖有的在河北省北部,有的在內蒙古東部,有的在遼寧省西部,但均未超出紅山文化分布區域。
基於上述五點,可以確認三星他拉玉龍屬於紅山文化,年代絕不晚於5000年前,是中國迄今所知時代最早的玉雕龍,而龍的最初起源必更古遠。
中國北方發現的這一早期玉龍的形象為何與豬有關?
眾所周知,原始農業社會素以養豬著稱,國家、家庭之“家”在寶蓋下加“塚”亦不無原因。豬在古代被稱為“水畜”,是“雷水之神”。在各種農事活動中,特別是在祈天、求雨、祈防洪澇等祭祀活動中,用豬作為溝通人神之間的信物是很自然的。
豬首之變為龍首,豬之變為龍,自是這一曆史背景下的神話產物。
紀錄片有一個好處就是都有字幕,所以雖然不能像看新聞一樣通過主持人的口型來讀出大概新聞內容但是卻可以直接看字幕,更加輕鬆自在。
隻是在中國這塊廣闊的土地上龍的發現發掘絕不僅僅在赤峰在紅山在牛河梁。時光回溯到1987年的6月,考古專家們在河南省濮陽縣發現一座古墓,墓中一具特殊的成年男子屍骨讓專家們驚喜無比,在他身體右側有一條長達1.8米的蚌龍圖像,左邊用蚌殼擺一隻虎,看來“左青龍右白虎”自古有之!隻見這條蚌龍張牙舞爪,屈身欲飛,這樣的蚌殼龍形,即便是對於經驗豐富的考古專家來說,也是前所未見的。
為了搞清楚該墓的年代,專家們用碳十四測年法和樹輪矯正法對蚌殼標本做了測定,結果發現它距今約6600多年,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史書中記載的黃帝傳說正好處於該時期!
河南濮陽“蚌塑龍虎墓”的發現,將史書中關於龍的傳說與現實中的龍對應了起來,此外,此次出土的蚌龍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龍圖案,因此被人們稱為“中華第一龍”。
“蚌塑龍虎墓”與古天文學四象中“東宮蒼龍,西宮白虎”相符,表示在遠古時期,人們已經對天文地理已經有所認知,並一直流傳後世,時至今日,許多人在紋身時依然選擇“左青龍、右白虎”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