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六
“初二一早,大軍乘西北風渡江,從采石磯西麵的牛渚磯登岸。常遇春不愧為一員猛將,以木船作盾,是頂著元軍的箭雨衝上的岸,領了十餘人作先鋒部隊,殺出一條血路。鄧愈大軍衝上岸之後,官兵被殺的四散驚逃,我舅帶著主力從牛渚蜂擁而上,不到半日便拿下牛渚,再乘船東行,一舉攻下采石。沿岸守軍不是逃就是降,他們打算在采石磯整頓兵馬,清點收繳的兵器和物資,再定一個計策,下一步攻打太平。”朱文忠把茶碗端在手上,不著急喝,接著說,“大概要在采石逗留幾日,聽說那個李扒頭,不識好歹要先下手為強,設下鴻門宴,請我舅舅去吃酒,實則要趁慶功時,安排人手,殺我舅舅。”
沈書嚇了一跳,顧不得晚點再看,把紀逐鳶的信拆出來,一看之下,卻滿臉通紅,連忙又把信紙塞回去。
朱文忠奇怪地看他,問:“你哥寫什麽了?”
沈書扶額,端起茶來喝了一口,道:“這麽大的事,我以為他會寫,信裏沒提。”
“平日瞧著你挺聰明,給你的家信裏當然不寫這些,要是信沒能順利送到你手裏,裏頭再有軍情。”
“那就完了。”沈書接過去說,不禁也笑,確實如此,看來便是自己不說,很多事情紀逐鳶也能考慮周全。沈書把心思從紀逐鳶信上寫的內容上扯開,問朱文忠:“險些暈了頭,真要是左副元帥有什麽事,你也沒閑工夫來跟我說了。定已料理幹淨了吧?”
“還沒有,不過他也沒能殺到我舅。那個李國勝手下辦事不牢,有兩人見我舅舅攻打采石磯有勇有謀,手下也盡是勇武之人,心思便就活了起來。”
亂世之中,凡有一點本事的人,隻要不效力於朝廷,都會左顧右盼,考量誰才是最有可能推翻朝廷自己當皇帝的那個。如今的朱元璋,與投到郭子興門下時的窮和尚不同了,這局麵僅僅與四個月前相比,也已完全不是一回事。當時郭子興還在,滁州軍兩個派係,一是一開始從濠州跟著郭子興舉事的老人,二是朱元璋做了鎮撫從鍾離和滁陽一路征兵,接收進來的滁州軍。郭子興進城後,朱元璋把一路打下滁州收編的三萬餘人悉數交出,這些人在郭子興死後,更願意聽令於朱元璋而不是郭天敘。除了郭天敘年紀尚輕外,此人除了是郭子興的兒子,一直無所建樹,在軍隊當中,威信甚至無法與張天祐相比。
沈書沉吟道:“他與趙普勝原本隻想龜縮在巢湖上,屯糧據寨,有吃有喝地對付日子,不管外頭亂成什麽樣,隻要守好眼跟前的一畝三分地。也能過得風平浪靜便滿足了。殊不知真要是外麵全亂了,巢湖這點地方,又安能幸免。”
朱文忠聽沈書的話,露出思索神色。
“大亂已生,天下不定,誰也無法偏安一隅。在朝廷,凡起兵反過的,哪怕被招安,也會成個互相不能放心的局麵。就是如今不處置,秋後算賬必不會少,而若朝廷連算賬的勢力都沒有,上頭坐的不是我們漢人正統的皇帝,顛覆也不過是時間問題。”沈書道,“廬州若無左君弼,李國勝斷然不會肯出來,既已拿下采石磯,他動了旁的心思也屬尋常。應該是看你舅舅麾下猛將不少,連自己的水軍也在此次作戰中聽令於他,想是怕會失去水軍,落個兩手空空,此刻便想要脫身而退。”
說到這裏,沈書低頭喝茶,歎了口氣:“想吃下你舅舅的大軍……”他沉吟搖頭,眉頭皺了起來,道:“怎麽想的?目光短淺,自尋死路。”就算沒有人通風報信,以朱元璋的多疑防備,在取勝之後,聽到李國勝要在船上設宴,他恐怕就會警覺了。
“那兩個給你舅舅透風的,叫什麽?”出賣主將,是狠角色,沈書心想,得記住這二人的名字,既然來報信,那就是納了投名狀,多半會改投到朱元璋的麾下,得留心著,說不得將來還要一起打官軍。
“一個叫桑世傑,一個廖永忠。”朱文忠道,“多虧這二位義士,我舅舅稱病未去,已然躲過這一劫。”
沈書心想,李國勝大難臨頭了,讓朱元璋知道了他曾設毒計要害他,便是朱元璋原不打算吞並巢湖水軍,隻是借他的船和糧過江,眼下必定已決心殺了李扒頭,接管他的軍隊。
那本就是一幫子賊匪,主將一死,手下人或有幾個良心猶在想替他報仇,其餘人等第一時間隻會想找一座更大更穩的靠山。巢湖水軍在人數上完全無法與朱元璋的軍隊相扛,這事隻要做得機密一些,掩蓋李國勝是被誰所殺,死於元軍之手也好,死於意外也罷,也就不了了之了,大不了就是把水軍裏知情又不肯投降之人全殺了。
“你這些話,在我麵前說說也就算了。”朱文忠正色道,“我舅不喜歡事事被人洞察,將來你若有機會到他跟前去,千萬別忘了。”
“我知道。”沈書笑了起來,示意朱文忠喝茶。
兩人各自把夫子布置的文章寫了,沈書幫朱文忠看過,就在他寫好的上麵修改,朱文忠拿過去謄抄一遍。
趁朱文忠謄寫文章的間隙,沈書回房去,叫來鄭四,讓他找一個比信封略大的匣子來,鄭四去了。
沈書坐下來,又展開紀逐鳶的信看了一遍,他原先臉上便有一些微紅,看著信,愈發地紅了。心中原本急切地想立刻便回信讓朱文忠送走,現在沈書食指在紙背上不住刮擦,又不想今日回信了。
紀逐鳶信裏隻說已攻下采石磯,一切順利,沒有受傷。偏偏最後幾句讓沈書哭笑不得,他說:為兄的甚是想念弟弟,和陽一切可好?我在軍中聽聞,古時有人從軍,衣服為家人所縫,鞋子為家人所製,婦人日思其漢三遍。鞋兒襪兒都備得有,棉甲軍服也不缺,親人當如何?
唔,言下之意,要他一天想他三遍還不夠,為什麽呢?因為衣服鞋子都沒叫你做,那你當如何?你當一天想他三遍猶且不止。要不是字兒實在寫得不怎麽樣,一眼就能看出是紀逐鳶的手筆,沈書簡直要懷疑是有人捉刀。不過雖然字是他親筆寫的,意思卻未必是他一個人想的。能跟紀逐鳶混在一起出這種主意的,無非是一個晏歸符罷了。
李恕也老捉弄自己,也許他們三個臭皮匠,自以為能頂個諸葛亮。
沈書不自覺滿臉是笑。
鄭四敲門。
沈書麵無表情地拉開門,拿了匣子裝紀逐鳶的信。沈書想了一下,要是這一仗打得久,家信將會慢慢裝滿這個匣子,所謂家書抵萬金,他可就發了。
“少爺,您那位姓許的朋友要出門。”
“哦。”沈書想起昨天王巍清來吃酒,許達看見王巍清之後,臉色不大好看,再遲鈍的人大概也覺察出來,沈書待他並不親近,至少不比在高郵的時候近。在高郵是機緣巧合分在一間房裏住,多有互相照應。沈書私心裏想多照顧許爹,卻知道許達不是個好貨,為了些許好處就會出賣自己,若不是因為這一層,把他帶在身邊又何妨。
“他要用車嗎?”沈書問。
“不用,隻說出去走走,我那個弟弟鄭武把人攔下來了。”鄭四道,“沒說旁的,隻是說城裏頭亂,最好別出去,他現在回房了,就不知待會如果還要出去,是不是放他出去。”
“讓他去吧,也不是坐牢,隨他去。”沈書沒太把這件事放心上,鄭四說是已經托人去打聽城裏的宅子,問沈書用不用自己去看,沈書想了想,讓鄭四去辦,隻是吩咐錢若不夠再告訴自己。
傍晚時候沈書索性叫許家父子也出來一起吃飯,朱文忠要說的話下午也說得差不多了,鄭四燉了兩隻老母雞,那香味別說院子裏,就是外麵街上也能聞得見,一桌都是好菜,獨獨撇下許家父子確實不好。
院子裏支了三張圓桌,沈書與朱文忠、許家父子一桌,王巍清差人來說了今日不來,剩下的兩張桌,家裏使喚的人各自分著坐了。
許達下午出去已回來,換了身幹淨的布衣,正吃飯,他眼珠子上下轉動,視線片刻不離朱文忠。
朱文忠覺得不舒服,顧忌是沈書的客人,也沒開腔說什麽,隻是被人一直看著,沈書跟他交代過此人,已經知道是個膽小怕事的,本不把他放在心上。酒過三巡,許達看著像是略有了一點兒醉意,竟朝朱文忠打聽軍營裏最近還有沒有征兵。
“本不必這麽舍近求遠的,沈書他哥就是個將軍,也答應給我在軍營裏找個事做,不想這麽快就打仗去了,照我說把我帶上就是最好,我還能替他扛槍拿劍。”許達酒酣耳熱,大著舌頭說。
許爹不吃酒,喝完兩碗湯就下了桌。
“許兄恐怕多吃了兩杯酒,記不清了,這種事我哥既沒答應過,他也沒這個本事答應你。”沈書冷冷道。
朱文忠端起酒杯與沈書碰了碰,笑道:“喝酒、喝酒。”呷了一口酒,朱文忠才對許達說:“最近倒沒聽說,紀兄也不是將軍,隻是他在軍中勇武,少年出英雄,大家佩服他的身手,敬稱他一聲‘小紀將軍’,實則是不管招兵的事,你找他確實是找錯人了。”
“連個將軍也沒撈著啊?”許達咕嚕一聲,喝幹一杯酒,勾起酒壺一看,朝著左近的矮桌上吆喝,“沒酒了,弄點酒來。”
下人們見是他在叫,都有些猶豫,沈書對鄭四使了個眼色,輕不可見地搖了搖頭。
鄭四把酒壺拿下去,就再沒送酒上來,沈書跟朱文忠吃完各自下桌,許達一個人在椅子上癱著。沈書送走朱文忠回來,看見許達縮起兩條膝蓋,倚在椅子裏睡著了,鄭武和周清兩個在撤桌子。
沈書歎了口氣,走到廊上去,找人去把許達抬回房間去睡。自去書房給紀逐鳶回信,寫了幾次都不滿意,扔得一地都是紙。沈書出來時,伺候筆墨的周敦從門口看了一眼裏麵,一臉慘不忍睹。
晚上沈書睡得不踏實,在榻上翻來滾去,被子掉到地上人還渾然不覺。夜裏冷風推開隻留了半個巴掌縫隙的窗戶,難得清朗的一輪月鉤掛在天上。
·
江上,白濤滾滾緊貼船底而過,麻袋一般的死人被摜進水中,轉瞬即逝,泡影都沒能留下一個。
“完事兒,吃酒去。”有人過來拍紀逐鳶的肩。
紀逐鳶一言不發,都知道他不愛說話,那人也不計較,又招呼旁的兄弟一起去吃酒。
晏歸符的聲音在紀逐鳶身後響起來:“泊沙河。月鉤兒掛浪,驚起兩魚梭。淺碧依痕,嫩涼生潤,山色輕染修蛾。”
“有這閑情。”紀逐鳶嘲道,蹲在船舷上,打量遠處翻湧的江濤,今日總算不下雨了,天上端的是峨眉月,倒在水中卻被湍急的流水擊碎,乳花似的浮在江麵上。他提起掛在船舷邊的一個漁網,不扯起來看上去便是一道黑繩,毫不打眼。大大小小翻著白鱗肚的魚兒在網眼裏垂死掙紮。
紀逐鳶輕輕吹了一聲口哨,讓晏歸符去看看李恕和高榮珪睡了沒有。
近千艘船停泊在江邊,江麵甚是寬闊,一眼望不見對岸,且隔岸也不是和州了,他們已經離開和州三日。紀逐鳶用一個盆把魚倒出來,拿到自己用的一尾小船上,剮鱗摳鰓,開膛破肚,弄了些許薑蔥和烈酒醃製,起爐火,熱油鍋炸魚。
身上還帶著水的魚一入鍋,劈裏啪啦一頓亂炸。
紀逐鳶連忙站起來,等油爆的聲音弱下去,這才蹲身,用筷子不斷翻弄魚兒,炸熟的活魚保持著死亡時卷翹的姿態。
船身猛地一晃,幾人說話的聲音傳來。
有人叫道:“紀兄,你又開小灶,我帶了酒。”李恕笑嗬嗬地從船艙裏出來,這船船頭船尾都能上,中間遮著簡陋的烏篷,內中有一食案,船板上有水,便有平日裏過來弄點東西吃的人帶的馬紮兩個。
高榮珪才剛坐定,突然聽見些許響動,立刻起身到船尾去,看見有幾艘船正從船隊尾部,順江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