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溪上東風吹柳花
中國水仙花,是唐朝通過絲綢之路從意大利引進的原種,並在江陵[湖北荊州]一帶首先種植。
南宋時期,水仙的栽培移到了都城臨安[今杭州]和閩、浙沿海地區。到了元朝,東南沿海成了海外貿易的集散地,杭州又是中心,吾子行執教的“生花坊”社學就自然成了研究培育水仙花卉的生產基地,使得這一觀賞消費性商品成為世界水仙花中獨樹一幟的佳品,奠定了中國水仙種植分布的基本格局和相應的產業傳統,並通過海運大量銷往東南亞及歐洲等地。
【一】《溪上-上闕》趙孟頫.詩
溪上東風吹柳花,
溪頭春水淨無沙。
白鷗自信無機事,
玄鳥猶知有歲華。
順著溪上往前走到頭,便是“生花坊”。青石板巷幽幽狹長,仿佛深鎖了時光。墨色的馬頭牆錯落有致,破舊的木門厚重斑駁。
“你不是說,馬車進不來麽!”蘇雅問道,“怎麽都到了你朋友的家門口了,馬車依然這麽暢通無礙?”
趙孟頫抿嘴一笑。
“快說呀,你是憋著什麽壞心眼呢,還是在這小胡同裏‘藏著嬌’呢?”蘇雅一個勁地追問,“貞白是一女孩吧?愛拋媚眼麽……”
“別瞎猜,這貞白先生啊,多少有一點兒殘疾。”
“什麽殘疾?你不是說,拋媚眼不算毛病麽!”
“他左目有些失明,右腳還有點兒痞跛。”
“這是有一點兒麽?”蘇雅說道,“他既是瘸子,又是瞎子……怪不得,三十了還沒有媳婦。”
“人家哪裏是瞎子,他的右眼看得清;雖是有些痞跛,但走起路來,依舊是風度翩翩。尚未婚娶,那是因為他對女方的要求太高。”
“就這條件,還要求女方?”
“他是大才子,”趙孟頫告訴她,“一般品位的姑娘,他可看不上眼。”
“他喜歡什麽樣的呀?”
“就你這樣的,像水仙花一樣的姑娘,超凡脫俗。”
蘇雅掩嘴直笑。
“你笑什麽?”趙孟頫問道。
“我可不是水仙花,我是白梅花。”
“梅花高潔孤傲,你是這樣的人嗎?”
“這倒不是!”蘇雅問道,“什麽樣的女子算是超凡脫俗?”
“這第一吧,眼神清澈明亮。”趙孟頫說,“這種麵相的女子,生性簡單、活潑、有朝氣,從小就家境富裕,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氣質自然超凡脫俗。平日裏,待人接物溫文爾雅,跟這種女子在一起,男人感覺如沐春風,哪怕是相視一眼,仿佛就是一輩子。”
“還有呢?”
“再一個,就是眉毛似柳葉。在麵相學裏,眉毛和眼睛緊密相連,眉毛能夠看出一個人的內心性格,眉毛像柳葉的女人心地善良,很容易被感動。”
“你會相麵?”
“是啊!”
“那你給我相一相。”
趙孟頫說:“像你這種臉型,方中帶圓……”
“你看都沒看,怎麽張口就來?”
“你是什麽長相早就在我腦袋裏。”
“應該在你心裏才對!”
“那不一樣麽,”趙孟頫道,“相學之中,被稱為‘田字臉’的女子一般心思細膩,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並且當自己周圍的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出手相助。別人遇到好事叫做遇貴人,而這種麵相的女子,自己就是貴人,是絕對的好女人,值得被人愛。”
“你也愛麽?”
“當然。”
“你再給我看看,我能找個什麽樣的婆家?”
“年齡尚小,不要琢磨此類事情,快快樂樂地長大就好!”
“你先說說麽,我適不適合做老婆麽~”
猛然瞥見了蘇雅那嗲嗲地小嘴,趙孟頫笑道:“嘴唇紅潤透亮,牙齒整體白皙,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唇紅齒白’。有這種麵相的女子,口德十分好,從不說一些顯得自己沒禮貌的話,能夠理解別人的難處,還善待人,對待自己的愛人十分的溫柔體貼,能旺夫旺家,是一個好老婆。”
蘇雅被說的扭捏起來,不自然地撩了撩自己的長發。
趙孟頫對她說:“記得去年仲秋的那次初見,最給我留下印象的便是你的頭發。”
“我的頭發怎麽啦?”
“頭發預示一個人的性格,一個人的毛發柔軟,那麽這個人也十分的柔軟。有這種體相的女子,性格和善,與別人發生爭執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妥協,不會與別人爭得麵紅耳赤,善於從中調解,是典型的賢妻良母,誰娶到這樣的女子必定幸福一輩子。”
蘇雅被說的心裏美美的,走路都有些飄飄然了。
隻聽趙孟頫又道:“像你這樣的女子,貞白先生見到你後一定會喜歡……”
蘇雅立馬停住了腳步:“就你那痞跛朋友?”
趙孟頫道:“是啊!”
蘇雅默默地跟著趙孟頫往前走。
小巷裏沒有喧鬧,隻有清靜。平整的青石板街道,掩映著一幢幢白牆黑瓦的木質小樓。陽光灑落在靜坐在樓門口的老人身上,光陰在這裏凝固成畫,幾隻小狗在鵝卵石鋪就的街上漫步。
見有人走來,門口的老人站起身來,大老遠就打起了招呼:“鬆雪道人來啦?”
“來啦,來啦,您老一向可好?”
“好,好!”老人高興道。
“貞白先生在家麽?”
“在,在,今天早晨還念叨您呢!”
“是麽?”趙孟頫進了大門,見蘇雅卻上了馬車,便逗弄道,“怎麽,你不進來?”
蘇雅慌忙說:“不了,不了,你自己進去吧,我們在車上等你!”
趙孟頫笑了笑,轉身進了竹樓。
【二】《溪上-下闕》趙孟頫.詩
一進到院子,就聽見吾子行在給自己的學生講授選修課——印學。
吾子行說:“漢有摹印篆,其法隻是在篆法,與隸相通。後人不識古印,妄意盤曲,且以為法,大可笑也。”
吾子行提倡“學古”,崇尚漢印的“平正”、“渾厚”的印風,是元代最早站在印學高峰上倡導漢印印風的大家之一。
元人治印沿襲宋時“隨俗”、“浮華”的陋習,印麵不僅粗俗,而且被屈曲盤繞的九疊文充斥;不講篆法,不合六書,任筆為體,隨意肢解的文字被用於製印;不講章法結構的自然和諧、疏密得宜,非平板悶塞,即淺陋怪誕。總之,秦漢印章那種純樸自然的高格調早已蕩然無存了。
趙孟頫朝課堂裏伸了一頭,便趕緊退了回來,抬腳上了二樓。
他邊走邊說道:“本就腿腳不靈便,還非要弄個樓房住著……真是怪才……”
隻聽背後有人說:“子昂兄呀,你又在背後說我什麽壞話?”
趙孟頫回頭笑道:“說你是怪才,奇才,哪是什麽壞話?”
“剛才,好像聽你說‘腿腳’,是怎麽回事?”吾子行邊說邊踏著台階上樓,“你看,我倆同樣上樓,誰能看出其中一個是瘸子?”
吾子行的自嘲把趙孟頫逗得哈哈大笑。
“怎麽,就你一個人來的?”吾子行挽著孟頫的手臂往樓上走。
“那還要來多少人?”
“不是,我的意思是說,像你這樣的大官出門,不都是鳳笙龍管的熱鬧場麵麽,像我這等小民都要出門跪迎的。”
“你現在跪迎也不晚呀!”
“子昂兄到寒舍來,有何貴幹?”
趙孟頫吟詩道:
“錦纜牙檣非昨夢,
鳳笙龍管是誰家?
令人苦憶東陵子,
擬問田園學種瓜。”
“噢,做官做煩了,想隱居呀?”吾子行說,“正好,我一個人也忙不過來,你來幫我教授《四書五經》可好?”
進了會客廳,吾子行沏了兩杯西湖龍井茶。
趙孟頫問:“‘女兒紅’,你這有吧?”
吾子行一指他麵前的水杯說:“這就是。”
“我走到時候,給我帶上兩斤。”
“嗬,兩斤?你也真舍得要,我這兒一共才幾斤。”
“我吧,有一個好朋友,她從來沒喝過這女兒紅,想品嚐一下。”
“把你的那份給他不就行了!”
“我就不喝了?”
“為了紅顏,你還喝什麽茶呀!”
“嗬,你怎麽知道是女朋友?”
“對於男的,你何時大方過!”
無話可說的趙孟頫端起麵前的女兒紅,品了一口,吧唧了一下嘴說,“真是香啊!”他放下了杯子,順手拿起了桌子上的一本《學古篇》,翻看了起來。
吾子行告訴他:“那是我剛剛編纂的《製印.三十五舉》,敘列了漢印篆體與印式的綱要,闡述了篆隸演變及篆刻知識,對古印的篆法、格式等作了詳細的論述,算是研究印學的理論指導書吧。”
趙孟頫說:“子行兄的古書讀得多,又通曉經史百家,熟懂音律,寫得一手好篆書和隸書。你的小篆真可謂精妙,當代獨步,不止秦唐二李[指李斯、李陽冰]之美譽;你提倡的用漢代銅器、碑額上的文字入印,真是精彩之意啊!”
“子昂兄過獎了。”
“並非過獎,我這次來啊,還有一件事要與子行兄商榷。”
“什麽事?”
“你看,醫學社有《素問》、《難經》、《仲景叔》和《脈訣》之類的教科書;陰陽學社有《易經》,可以授學生天文與術數;而農學社一本像樣的教科書都沒有。”
“怎麽有?司農司撰寫的《農桑輯要》不是早就下發各個農學社了麽。”
“《農桑輯要》隻是把古代的農耕技術經驗加以係統總結而已,注重的是傳統習慣和重農言論,這給低級學社的學一學還湊合,縣學、州學再學,就沒有多大意義了。我曾經看了你撰寫的《花鏡》用於教學,就很好!你看,能不能為州縣社學撰寫一套農桑方麵的教科書呀。”
吾子行說:“我的《花鏡》也是參照了陳景沂的《全芳備祖》,關鍵是,莊稼的種植和花卉的培育差別太大,花卉要的是美麗,而莊稼要的是產量。撰寫農學書,你應該去找王伯善。”
“王伯善?”
“大名叫王禎【1】,東平人。”
“關鍵是,我也不年輕了呀,能為這事再跑趟山東?”
“王伯善現在任宜州旌德[今安徽旌德]縣尹,我撰寫《花鏡》時,去旌德請教過他。”
“是麽,”趙孟頫異常興奮,“你看什麽時候,與我同去趟旌德可好?”
“何時去?等我倆吃了飯再說,”吾子行站起身來,“走,我帶你下館子……”
————————————
注釋
【1】王禎
王禎(1271年-1368年),字伯善,東平(今山東東平)人,元朝著名農學家、印刷技術革新家。
他勤政為民,獎勵農業,發展生產,成功地發明了木活字印刷術,並創新了冶煉技術。其巨著《農書》集北魏以來農業生產之大成,是我國第一部適用範圍最廣、最為全麵的農書,在中外農學史上占有顯著地位。
王禎的家鄉,在元初已是封建文人薈萃的地方。早在窩闊台時代,萬戶嚴實就曾經在東平“興學養士”,當時的名士,如李昶、王磐、徐士隆、李謙等都曾在東平先後設帳授徒,培養了一批為封建王朝服務的人才,著名的有徐琰、申屠致遠、孟祺等人。其中孟祺在至元七年(1270年)曾任山東西道勸農副使,曾參與編寫過《農桑輯要》一書。
王禎可能受其影響而開始接觸農學,他在《王禎農書》中曾引用許多《農桑輯要》的資料。關於王禎的生平活動,有據可查的史料很少,史書有記載的是他做過兩任縣尹。一是元貞元年(1295年),任宣州旌德縣(今安徽旌德)縣尹,在職六年;二是大德四年(1300年),調任信州永豐縣(今江西廣豐)縣尹。
據《旌德縣誌》記載,王禎恪盡職守,公正無私,勤勉務實,為民辦事。他生活儉樸,經常將薪俸捐給地方興辦學校,修建橋梁,整修道路,施舍醫藥,教農民種植、樹藝。時人頗有好評,稱讚他“惠民有為”。旌德縣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旱災,眼看禾苗都要旱死,農民心急如焚。王禎看到旌德縣許多河流溪澗有水,想起從家鄉東平來旌德縣的時候,在路上看到一種水轉翻車,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裏。王禎立即開動腦筋,畫出圖樣,又召集木工、鐵匠趕製,組織農民抗旱,就這樣,水轉翻車使旌德縣幾萬畝山地的禾苗得救。
王禎《農書》大約是在旌德縣尹期間著手編寫的,直到調任永豐縣尹後才完成。皇慶二年(1313),王禎又為這本書寫了一篇自序,正式刻版發行。
王禎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農學家之一,同漢代的汜勝之、後魏的賈思勰、明代的徐光啟齊名。《王禎農書》在中國農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繼承了前人在農學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總結了元朝以前農業生產實踐的豐富經驗,全麵係統地解釋了廣義農業生產所包括的內容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