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人道揚州二八春
中秋拜月【1】,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
早在周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即指中秋祭月。中秋祭月的風俗起初是在宮廷,後來貴族仿效,逐漸擴展到民間。
揚州素有“月亮城”之稱,這個浪漫的城市與月亮有著不可分割的緣分。“秋拜月”是揚州的一項傳統的民間風俗儀式。早在唐代,揚州就以其深厚的文化氛圍,吸引了眾多文人騷客流連於此,留下了諸多頌月的詩篇。
【一】《塔燈》謝宗可.詩
拔地燒空空炬長,
燭龍桂影照穹蒼,
七層火樹雲生暖,
九曲神珠夜吐光。
霞光彤幢歸淨界,
星隨絳節下西方,
如來應到天壇上,
萬斛金蓮繞步香。
趙孟頫和湯垕一行七人,趕在了中秋之夜到了揚州。他們租了一隻小遊船,順著京杭大運河拐進了最古老的那一區域。
仲秋的夜晚,每一隻客船上都是高掛彩燈多盞,河中漂著浮燈數百,水麵霞光回旋,空中成了飛霞的河,河水成了映霞的天,真乃水天一色,光射彩掩。
那些漂浮在河中的燈,變成閃光的星帶。燈火點點,閃爍蕩漾,猶如一顆顆光芒四射的珍珠。兩岸千萬盞燈彩照耀著雲河兩岸,形成一幅比仙境、神界還要綺麗,還要壯觀的水上星河。
看著滿船的客人被景色所迷醉,老船夫便問:“客官,把船停在何處合適些?”
趙孟頫指著不遠處一個高高豎起的,大放異彩的七層高照燈說道:“你看,那‘高照’之處,可否停泊?”
“可以!可以!”老船夫又問,“客官想在那裏下船?”
“是啊!”趙孟頫說道,“老伯,能否把船往河岸靠近一些,讓我等欣賞一下岸上的美景。”
“行啊!”老船夫賣力地搖著擼,片刻,又問,“這個距離怎樣?能否看得清楚?”
“很好,很好,”趙孟頫高興地撚了撚花白的短須,“已經很清楚了。”
老船夫說:“若是白日,這個距離可看不清岸上的一切。”
“不會吧!”趙孟頫道,“晚上都如此地清晰,白天怎會看不清呢?”
“因為這兩天啊,水麵上老是有一層薄薄白霧,不過,船行其中,景致也美,船似行在雲河之中……”
“哦~,老伯的比喻,很是恰當,很是恰當啊!”說罷,趙孟頫就走向船的前方,背起了雙手,站在了船頭,眺望著燈火輝煌的岸邊,任那輕風和煦吹拂著自己的長發。
昨夜,趙孟頫和湯垕是一夜未睡。
早上出門,孟頫感覺到頭暈腦脹,便返回酒樓,讓隨從端來清水,洗了洗頭發,也未來得及束起,便上船啟程了。
趙孟頫本就長得高大,花白的長發又是一瀉千裏。
很奇怪的,若是尋常青年男子披頭散發,總免不了要帶幾分疏狂的味道。可是,趙孟頫披著長發,反而清雅以極,全無半分散漫,並且如風般年輕飄逸,灑脫不羈,直教人覺得天底下的英俊男子合該都似他這般披散頭發,才稱得上是美男子。
恰在此時,有一女子矗立在河岸之上,月光下更顯得白衣勝雪;她周身一圈淡淡的銀色光暈,倒映在水中,美得如夢似幻,直叫人倒吸一口涼氣。
船兒慢慢地行走,趙孟頫的眼睛卻不離她的左右,眼神也跟著那白衣女子慢慢反轉。
隻覺得,那女子也隨風而動,在水岸上如履平地。白衣翩然,黑發如瀑,卻又波瀾不驚;翩若驚鴻,矯若遊龍,宛若仙女九天飛臨。
趙孟頫感覺仿佛是在夢中,他不由地在自己大腿上狠狠地掐了一下,哦,原來不是夢!於是,他笑然吟誦:
“人道揚州二八春,花街柳陌樂新勻。
誰將織女落環世,故把牛郎阻漢津。
邂逅隻憑雙眼眺,殷勤怎得兩心親。
行蹤躡盡香塵歇,惱殺燈前月下人。”
【二】《等你歸來》寧缺.詞曲程響.歌
岸上的女子,並不是什麽仙女下凡,但她也不是一般平常人家的女子,她是河南王“速不台”最小的女兒蘇雅郡主。
父母去世後,蘇雅一直跟著她的大侄子兀良哈·阿爾一起生活。兩年前,阿爾調任江浙行省東道台州路任“達魯花赤”[地級市書記],蘇雅也隨著來了台州。
也許,每個女孩心中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和帥氣的男神來一場讓少女心爆棚的美麗邂逅。
蘇雅聽說揚州才子多,便隻身來到了揚州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中秋之夜,揚州城可謂熱鬧非凡。迤邐的樓台,歌舞一眼望不盡;隨著麗人們秀足蓮步,帶起了脂香彌漫的微塵;幽婉欲斷的簫音,呼喚著彩鳶期約歸去。
花街上的女子,素日裏不得隨意出來走動,一旦解禁,便如同出籠的雀鳥般,踏著婆娑的月影,在鬧市華街上穿遊追尋。什麽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什麽燕瘦環肥,婀娜多姿。她們或結伴而行,或是帶著婢女蓮步款款,那萬千姿態,直叫那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公子大爺,看得迷醉了雙眼。
蘇雅領著侍女在大街上溜達了一圈,也沒看到一個合自己心意的男子,她總感覺南方的才子少了那麽一股勁兒,她喜歡那種“乘風而來的男人”。所以,她把目光投向了大運河。
突然,少女的心弦被一個船頭挺立的大男人撩撥動了,她感覺心潮澎湃,“我得去追尋他!”於是,蘇雅便隨著趙孟頫的遊船一路潛行。
[歌曲]“我就在這裏等你披星戴月,乘著風而來,我就在這裏埋好烈酒,候你故事開。千千萬萬人海燈火闌珊,你多少次不在,走遍高高低低一路輾轉,朝暮青絲已白。”
見客船停了,趙孟頫上了岸。
蘇雅在侍女耳邊嘀咕了幾句,便撒腿往前跑。眼看著跑到了趙孟頫的跟前,就聽侍女喊她:“小姐,您等等我!”
蘇雅故意回頭張望,一下子撞進趙孟頫的懷裏……她抬頭打量,見趙孟頫留著花白的絡腮短須,正是自己喜歡的那種萌大叔類型,便輕輕地推開他,嘴上說著:“這麽大的人了,走路也不看著點兒?”
“不是,小姐,”趙孟頫說,“是你撞得我!”
蘇雅媚了趙孟頫一眼,掉頭又跑。
[歌曲]“我在紅塵等你人間等你,守繁華之外,攬盡星辰入懷千川歸來,化一片滄海。我在九幽等你極樂等你,望彼岸花開,長對三生浮白不畏不改,渡過去將來。”
蘇雅穿過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路疾走,邊走邊時不時地回頭張望,生怕趙孟頫消失在她的視線。
當她來到“明月樓”的門口,便停住了腳步。趙孟頫也跟了過來,看到她在抬頭踅摸一個大燈籠,原來,燈籠上有一個燈謎,仿佛想要猜燈謎。
謎麵是:剪去東風第一枝,半簾疏影坐題詩;不須脂粉添顏色,猶憶天台相見時。
謎目是:打一花名。
看到蘇雅那蹙眉緊皺的俊模樣,趙孟頫不禁覺得好笑:何必那麽費心思,不就一個燈謎,可不能愁煞了自己呀!
誰知,那負責燈謎的小姑娘說道:“公子何不試試?”
趙孟頫隻是笑了笑。
看到趙孟頫對燈謎並不感興趣,小姑娘又說:“獎品很是誘人喲~”
“什麽獎品呀?”趙孟頫問。
小姑娘說:“是一瓶50年的‘瓊花露’酒,外加一桌‘明月樓’的宴席。”
趙孟頫道:“這麽大獎品,幹嘛你不掛出來?我還以為獎品隻是你手裏的那盞小燈籠呢!”
“早掛出來,獎品不就被人領走了麽,哪有你的好事兒?”小姑娘白了趙孟頫一眼。
“嗬,好像這燈謎是專為我所設……”趙孟頫嘟囔了一句。
“隨便你怎麽想!”小姑娘又轉頭問蘇雅,“這位小姐,想出謎底了麽?”
蘇雅撓了撓頭說:“正在想呢~”
[歌曲]“我就在這裏等你跨山越海,踏著雲煙來,我就在這裏望盡天涯,風雨也不改。安安靜靜歲月時光荏苒,你或許會徘徊,揮別近近遠遠一身塵埃,俯仰皆是無奈。”
趙孟頫正欲說出答案,隻聽蘇雅也同時說出了“梅花”二字。
大街上的熱鬧非凡與兩人的視線相交、眼中隻有彼此的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歌曲]“我在紅塵等你人間等你,守繁華之外,攬盡星辰入懷千川歸來,化一片滄海。我在九幽等你極樂等你,望彼岸花開,長對三生浮白不畏不改,渡過去將來。”
燈謎小姑娘看見謎底是由兩個人說出,便為難起來:也不知該把獎品發給誰。
[歌曲]“我在紅塵等你人間等你,守繁華之外,攬盡星辰入懷千川歸來,化一片滄海。我在九幽等你極樂等你,望彼岸花開,長對三生浮白不畏不改,渡過去將來。長對三生浮白不畏不改,渡過去將來。”
兩位中獎者並不著急獎品的事,而是在眉目傳情、深情相望呢!
燈謎小姑娘卻著急道:“喂喂喂,獎品,獎品,要不要了?”
“噢,給她(他)!”趙孟頫和蘇雅相互指向對方……
————————————
注釋
【1】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傳統節日。
(1)節日由來
中秋節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它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
在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也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中秋節起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祭月,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中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幹支曆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這天在夏曆八月裏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根據中國的曆法,夏曆(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為“中秋”。
中秋節還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在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
(2)發展演變
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
祭月,曆史久遠,是古代中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中秋節“祭月”普及於漢代,漢代是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中秋”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文獻,成書於兩漢之間的《周禮.春官》(世傳為周公旦所著,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中說,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
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
在古代農耕社會,古人認為月亮的運行同農業生產和季節變化有很大關係,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項重要祭祀活動。中秋節在中國北方地區流行是在唐代之後。《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在唐代時,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並正式定陰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到了明清時,中秋已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麵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係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幹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3)中秋祭月
在汪曾祺的散文《晚飯花》中記錄了一戶夏姓人家中秋拜月賞月的情景。
童年時,揚州平常人家年年拜月,老人說“在家不拜月,出門遭雨雪”。每年中秋夜,每家會在門口或庭院內擺一張桌子作供桌,放上月餅、團圓(籽麻糖)餅、子孫餅、蓮藕、菱角和一碗涼開水,再點一支香,除父親外,大人、孩子都參與拜月儀式,大家分別對著月公三鞠躬,儀式結束後,全家人分吃供果。其實,揚州城裏許多人家的拜月形式也大致如此。
拜月儀式有嚴格的程序和道具,參加拜月的人員須準備漢服若幹件,此外,還要布置供桌、供果、香、燭、月光紙、大瓦盆、火柴。祭器有祭桌、席墊、香爐一隻、燭台(2隻)、高香一炷、散香若幹、爵杯三隻、果盤十二隻、爆竹適量、小刀一把。
供品要準備蓮藕、蓮蓬、菱角、芋苗子、石榴、蘋果、西瓜、毛豆角、柿子等時令水果,還要放上月餅、團圓(芝麻糖燒)餅、寶塔餅、子孫餅等食品及純淨水一碗、茶水一杯、酒一瓶。
(4)月餅裏夾紙條的由來
元朝末期,蒙古統治階級對漢人的統治更加殘酷,隻允許十戶人家共用一把菜刀(至今有些地方還把菜刀稱為“十刀”),並派一個“韃子”(漢人對當時蒙古人的稱呼)嚴密監視。漢人對此鬱忿已久,又不好公開約會,便利用中秋節前互送月餅之機,將一張寫有約定起事時間的紙塊放在月餅下麵傳遞情報,約定八月十五日晚一齊動手殺“韃子”。到了約定的時間,毫無思想準備的韃子,被殺者為數不少。從而為推翻元朝的統治,打下了群眾基礎。至今,月餅上麵總要放上一張小白紙,就是這一舉動的紀念。